王小玲 張霞 程秋鳳 王磊
(1聊城市人民醫院腦科醫院神經內科,山東 聊城 250000;2聊城市第三人民醫院神經內科)
帕金森病在老年群體中具有較高發病率,且部分患者存在一定程度認知損害,若患者未及時得到有效干預,則隨病情進展,多數患者可進展為帕金森病癡呆〔1~3〕。隨臨床研究深入發現,表皮生長因子(EGF)可促進細胞有絲分裂,并參與神經細胞等諸多細胞生長與增殖、分化,且對神經干細胞發育及增殖等具有調控作用,還可促使受損神經功能恢復〔4,5〕。β淀粉樣蛋白(Aβ)1~42近些年已成為神經系統退變性疾病生物學標志物研究熱點,其自身可造成多巴胺(DA)神經元進行性變性,改變DA能神經元形態,沉積于腦部皮層引發氧化應激反應、炎性級聯反應,參與帕金森病發病及進展〔6~8〕。而胱抑素(Cys)C為反映腎功能的重要指標,新近研究發現其和諸多神經系統病變具有關聯性,能調節半胱氨酸蛋白酶活性,參與炎性反應,而神經免疫炎癥為帕金森病重要發病機制,故認為其與帕金森病也具有一定關聯性〔9~11〕。本研究探討老年帕金森病患者血清EGF、CysC、Aβ1~42表達變化及其與疾病分期、認知障礙的相關性。
1.1一般資料 2017年2月至2019年12月聊城市人民醫院腦科醫院帕金森病患者116例設為研究組,另選取同期健康體檢者116例設為對照組。研究組男67例,女49例;年齡60~78歲,平均(69.03±4.30)歲;疾病分期:早期54例〔Hoehn-Yahr(H-Y)分級<3級〕,中晚期62例(H-Y分級≥3級);認知狀況:伴認知障礙73例〔蒙特利爾認知評估(MoCA)量表評分<26分〕,無認知障礙43例(MoCA評分≥26分);受教育程度:小學及以下26例,中學56例,大專及以上34例。對照組男63例,女53例;年齡61~80歲,平均(70.39±4.61)歲;受教育程度:小學及以下23例,中學57例,大專及以上36例。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納入標準:(1)研究組符合《中國帕金森病治療指南(第三版)》〔12〕中帕金森病診療標準;(2)對照組MoCA評分≥26分;(3)知曉本研究,簽署同意書;(4)研究組既往未采取帕金森病相關治療藥物。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神經系統病變;(2)合并全身性感染性病變;(3)存在進行性核上性麻痹、皮質基底節變性等帕金森病疊加綜合征;(4)DA受體阻滯劑所致帕金森病綜合征及血管性帕金森病綜合征;(5)其他可造成認知障礙的疾病,包括頭部外傷、藥物不良反應、嚴重抑郁等。
1.2方法 入院后抽取所有受檢者外周靜脈血4 ml,離心取上清液(3 000 r/min,10 min),離心半徑為4.5 cm,置于-20℃環境中儲存待檢,以美國Bio-RAD公司Bio-RAD550型酶標儀經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EGF、CysC、Aβ1~42水平;試劑盒購于武漢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1.3觀察指標 (1)統計研究組與對照組血清EGF、CysC、Aβ1~42水平。(2)統計分析血清EGF、CysC、Aβ1~42水平與帕金森病間關聯性。(3)統計分析研究組不同疾病分期患者血清EGF、CysC、Aβ1~42水平。(4)統計分析研究組不同認知障礙程度患者血清EGF、CysC、Aβ1~42水平。(5)統計分析血清EGF、CysC、Aβ1~42水平與疾病分期、認知障礙間關聯性。(6)統計分析血清EGF、CysC、Aβ1~42水平對帕金森病單獨及聯合診斷效能。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軟件進行t檢驗、χ2檢驗、Spearman相關分析,受試者工作特征(ROC)曲線探討血清各指標單一與聯合檢測對帕金森病診斷效能。
2.1兩組血清指標水平 研究組血清Aβ1~42、EGF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CysC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均P<0.001)。見表1。

表1 兩組血清指標水平比較
2.2血清指標與帕金森病關聯性 以帕金森病作為因變量,將Aβ1~42、EGF、CysC作為自變量,納入Logistic回歸分析模型,結果顯示,Aβ1~42、EGF、CysC與帕金森病具有顯著關聯性(P<0.001)。見表2。

表2 帕金森病影響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
2.3不同疾病分期患者血清指標水平比較 中晚期患者血清Aβ1~42、EGF水平明顯低于早期患者,CysC水平明顯高于早期患者(P<0.01,P<0.001)。見表3。

表3 不同疾病分期患者血清指標水平比較
2.4不同認知障礙程度患者血清指標水平 伴認知障礙患者血清Aβ1~42、EGF水平明顯低于無認知障礙患者,CysC水平明顯高于無認知障礙患者(均P<0.001)。見表4。

表4 不同認知障礙程度患者血清指標水平比較
2.5血清指標與疾病分期、認知障礙間關聯性 血清Aβ1~42、EGF水平與疾病分期、認知障礙呈負相關,CysC水平與疾病分期、認知障礙呈正相關(均P<0.001)。見表5。

表5 血清指標與疾病分期、認知障礙間關聯性分析
2.6血清指標單獨及聯合診斷效能 各指標聯合診斷AUC為0.892,95%CI為0.845~0.929,當Aβ1~42截斷值≤1.01 ng/ml、EGF≤886.17 ng/L、CysC>0.98 mg/L,其聯合診斷敏感度為86.21%、特異度為81.90%,見表6、圖1。

表6 血清指標單獨及聯合診斷帕金森病效能

圖1 單獨及聯合診斷帕金森病ROC曲線
帕金森病具有較高發病率,其致病因素復雜,與遺傳、環境及年齡等均具有密切關聯性,且細胞凋亡、鈣離子超載、興奮性氨基酸毒性、免疫異常、炎癥反應、氧化應激、線粒體功能異常等均參與了疾病發生及進展〔13~15〕。同時,帕金森病患者隨病程延長及臨床分期增高,通常會發生不同程度認知障礙,對其日常生活構成影響。
帕金森病患者DA神經元變性丟失,額葉和基底核間皮質-皮質下DA環路顯著受損,紋狀體DA耗竭,可能為帕金森病患者發生認知功能障礙的重要病理基礎〔16,17〕。正常生理狀態下,腦內Aβ生成、降解維持動態平衡狀態,血腦屏障中Aβ可利用外向轉運及內向轉運維持外周血、腦部Aβ含量平衡〔18〕。相關研究指出,若編碼APP基因發生突變及其他因素造成β-分泌酶活性顯著增高,則APP易被γ-分泌酶及β-分泌酶一同切割形成Aβ,主要包括Aβ1~42與Aβ1~40兩種形式〔19,20〕。Aβ1~42亞型含量雖少于Aβ1~40,但聚集性和神經毒性均更強,其神經毒性作用主要參與細胞凋亡、細胞中鈣穩態失衡、氧自由基代謝等。α-突觸核蛋白(Syn)和帕金森病間關聯性研究較早,其病理性聚集、錯誤折疊可形成路易小體,最終造成細胞凋亡。而Cheng等〔21〕研究表明,α-Syn異常聚集可造成突觸損傷與功能異常,而可溶性Aβ較纖維狀Aβ引發上述病理變化的風險更大,且Aβ1~42和α-Syn聚集、α-Syn過磷酸化關系密切。Clinton等〔22〕協同作用加劇突觸損傷,致使疾病進展性加劇。另有研究證實,Aβ1~42和α-Syn能協同作用于神經元,致使細胞突觸數目與功能降低,且相較于單純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同時具備Aβ1~42和α-Syn病理改變的患者,認知功能異常進展更快〔23,24〕。本研究結果可能是因Aβ1~42造成血腦屏障滲透性提升,緊密連接蛋白受損,上調高級糖基化終產物受體作用,使腦屏障中Aβ1~42內向轉運顯著多于外向轉運,腦中Aβ1~42水平明顯增高,發生聚集沉積,故外周血內Aβ1~42水平減少。
CysC屬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劑,以恒定速度在所有有核細胞中表達,其和諸多神經系統病變均具有關聯性,其能通過影響半胱氨酸蛋白酶活性,參與細胞外基質生成及降解,參與炎性反應,誘導神經細胞再生,且其還可上調α-Syn表達,最終造成神經細胞凋亡〔25,26〕。本研究結果產生的原因可能在于:腦組織受損傷時,對應組織蛋白酶水平增高,CysC活化,表達增加,保護機體細胞。同時,CysC對認知功能具備一定保護作用,其可結合于Aβ1~42及Aβ1~40,對淀粉樣斑塊沉積予以抑制,減少蛋白組酶,阻止Aβ生成和聚集〔27,28〕。EGF不僅具備強力細胞有絲分裂原,還可促進神經系統生長發育,并能于神經元氧化損傷中,對中腦DA神經元產生營養及保護作用。Chen-Plotkin等〔29〕研究證實,血清EGF含量降低和帕金森病患者發生認知功能障礙具有密切關聯性,其在預測帕金森病患者認知功能轉化中具有潛在優勢。本研究結果提示EGF表達情況也與帕金森病發病及病情程度等具有相關性。此外,本研究還顯示聯合診斷效能更高,故推測臨床實際可聯合上述指標對帕金森病予以綜合診斷,確保實現早發現、早治療。但本研究存在樣本選取量少等弊端,故其具體效力仍需進一步探究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