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祖元,楊繼瓊
(重慶傳媒職業學院,重慶)
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歸根到底需要大批德才兼備的時代新人。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這一特性這就從根本上決定了我們的教育必須堅持立德樹人,培養一代又一代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是立德樹人的核心內容和關鍵環節,而構建德智體美勞“五育融通”的育人體系,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基礎。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體系,必須把德、智、體、美、勞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研究,明確其關系與發展邏輯,然后提出合理的實施策略。
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我們對人才的要求和教育的認識也在不斷變化。中國五千年璀璨的歷史與文化奠定了教育的深厚底蘊,儒家的仁義禮智信包含了家國情懷和為人處事的道理。近現代中國涌現出一批偉大的教育家,民國初年,蔡元培先生就提出了“德智體美勞”五育并重的教育方針。新中國成立后,在相當一段時期內,我們的教育方針主要是德、智、體“三育”。1999 年我國的教育方針首次加上美育,培養“四有”新人。直到2018 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首次完整提出并明確了德智體美勞五育并重的教育方針,這是極有現實意義和戰略意義的舉措。可見,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我國教育存在“重智育、虛德育、輕體育、弱美育、缺勞育”的現象。教育部陳寶生部長在2020 年1 月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表示,在德智體美勞五育中,體育、美育、勞動教育一直被視為短板,現在要從“軟任務”變為“硬指標”。
教育正在回歸本位——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需要構建適應新時代需要的全面育人體系。如何構建一個讓學校和社會協同、課內與課外一體的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體系是最大的難題。人的教育培養過程長達20 余年,有明顯的階段性,在不同階段學校、家庭、社會扮演的角色不同,特別是在高等教育階段,學生遠離家庭未入社會,學校教育成為單一主體。如何構建知識、能力、素質全面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課程體系及實施機制是各校人才培養面臨的主要問題。
人是各種素質要素、能力要素的統一體。上海師范大學的燕國材教授在其《素質教育論》中把素質劃分為八種,包含了政治素質、思想素質、道德素質、身體素質、心理素質、業務素質、審美素質、勞技素質。根據人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可以將素質要素分為自然生理素質和社會文化素質。生理素質(或自然素質)主要是身體素質,遵循生命發展規律,是一切要素的基層。社會文化素質是人與自然和人與人關系的反映,包括思想道德、精神情操、科學文化、技術技能等,處于素質發展的高層次,又可以分為職業素質(業務素質、勞技素質、科學素養)和社會素質(政治思想素質、道德素質、藝術素養、文化素養)。
教育的目標是提高人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培養具有正確價值觀和人生觀、具有健全人格、完善社會適應能力與創新精神的人才。德、智、體、美、勞是基于人的全面發展而提出的,相互之間也是交融共生,都承載著五育的職能。教育活動具有復雜性、整體性、多維性,是從不同方面、環節、要素構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并對人的成長發生影響作用。我們為了從不同角度認識、研究人才培養規律,為了更全面、系統的培養新時代人才,分為德智體美勞五個方面加以培養,每個方面有所側重,但又相互聯系、相互促進。
德智體美勞是內在統一、相互融通的整體。德育立德修身,人無德不立,德育是其他各育的靈魂;智育格物致知,為心智賦能,為實施其他各育提供智力指導和技能支撐;體育為強體健魄,是其他各育要素的生理條件;美育為尚美怡情,為人的成長中其他各育賦予情感和精神;勞育為篤行創新,貫穿于各育之中,是對其他各育的實踐運用、成果檢驗,促進其他各育轉換提升。五育并舉全面培養,才能塑造人格健全、志向遠大、情趣高雅、身體強健、博學多才的新時代大學生。
人的各種素質要素之間有層次性也有蘊含性,人才培養的各個要素之間也不是平面的并列關系。體育處于生理基礎層次,目標是強身健體。德育、智育、美育可歸與社會層面,分別對應人們的至善、求真、尚美追求,其中智育、美育屬于認知層面,德育屬于更高級的意識層面或精神層面。勞動教育為其他各育的踐行,與其他各育相伴而行,同時又成為相對獨立的教育環節。
構建“五育融通”的育人體系,不能限于開設德智體美勞五門課程,而是基于五育的融通性,形成整體的教育觀念和人才培養體系。“五育融通”不是將五育合并為一育,而是以立德樹人為價值引領,以教育活動為抓手,以一個要素為主,有機融入其他要素,實施全方位、全過程育人。構建“五育融通”育人體系,既要明確每一個育人要素的獨特性,也要認清彼此間的融通性和相互作用,核心是在每一個育人要素中要融入其他要素的要求和內容,如表1 所示。

表1 德智體美勞相互作用關系
“五育融通”育人體系是一個系統性的培養過程,需要全部課程和教學環節共同實施,課程之間、教師之間需要分工協助,這是基于共同教育目的教育手段分工。在整個教育活動中,每一個教育環節、每一個教師都承擔著全方位育人、關心學生整體的發展的任務。由此,才可形成全方位育人的教育觀念。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根據職業教育的學生特點和教育規律,學生培養和成長主要通過課程教學、課外活動、社會實踐三個方面實現,也稱之為人才培養三個課堂。這三個課堂有明顯界限劃分也有密切聯系,因此可以形成三個相互協同的育人體系。只有這三個體系都建立了,并建立起協同一致的育人機制,才形成系統的、有機的全面育人體系。

表2 “三課協同”育人體系
在三個育人環節中,課程教學無論是教學目標、內容、執行機制都相對成熟,可以建設一批“五育融通”的五育課程和教材,更重要的是在專業課程中融入“五育”。受多年的專業教育影響,我國職業教育明顯存在重專業輕人文、重技能輕素質的現象。目前課程思政逐步普及,可以用類似方式將立德樹人融入各類課程,實施課程育人,而不是僅限于開設五個方面的育人課程。在課程教學的各環節中均可體現育人要素。在介紹課程背景、教學目標時,必然涉及能力和素質培養目標,涉及當前社會、經濟、技術背景,可以融合政治素質、思想素質、道德素質培養(德育)。在知識講授、案例分析時,重點在培養業務素質(智育);教學環境設計、影音圖文素材選取、課件,都會體現審美素質(美育);在實習實訓、作業練習,就是勞動鍛煉的過程,也是身體鍛煉的過程;在師生互動交流、作品檢查評價時,既能提升業務素質,也能鍛煉心理素質。
課外活動育人的重要性無容置疑,加強第二課堂活動組織、評價,讓學生在校內廣泛參與各種活動,本身就是育人的重要環節,能有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各校每年開展了不少活動(多數是文體活動)鍛煉學生,但學生參與深度、廣度都有限,且缺乏系統計劃、考評,離系統化的育人體系還有很大差距。當前,團中央推行的“第二課堂成績單”就是這方面的一個有益嘗試,各校都在積極相應。可以預測,隨著全國上下對教育根本任務的認識加強,從小學到大學,第二課堂將越來越重視、越來越規范、越來越有成效。第二課堂不再是第一課堂的補充,而是學校重要的育人環節之一。
職業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學生要深入社會實踐、進入企業實習(包括認知實習、跟崗實習、頂崗實習等)。學生在社會實踐期間面對的是真實的職場環境,與學校完全不同的環境、文化、制定,心智、精神、情緒、思想等各方面面臨新的挑戰。因此社會實踐育人是職業教育增強職業適應性非常重要的環節。目前多數學校的社會實踐過程主要注重專業能力培養,基本沒有詳細的育人計劃、標準,更談不上育人系統。建立“三課協同”育人機制,加強第二、第三課堂育人,不是把它納入課程一樣管理,而是需要加強課外活動和社會實踐的育人功能,統籌課堂學習和課外學習,校內活動與校外實踐,建立“學校—家庭—社會”全方位協同育人機制,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五育融通”育人體系和“三課協同”育人機制的實施效果,關鍵還在于師生。教育教學活動是師學雙邊活動,這個育人體系能否達到預期效果與教師的認識和學生自覺有極大關系。學生是一切教育活動的主體,只有學生產生學習自驅力,教育才能有效發揮作用。現在的大學生對各種“說理”性教育有強烈的排斥性,但在實踐中自己卻做不到。因此,在教育活動中不僅要不斷改革教育內容和方法,更需要完善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引導學生自覺踐行“五育”,實現全面發展。教育評價具有很強的導向性作用,有什么樣的評價就會有什么樣的教育教學活動。我們可以利用評價的指揮棒引導學生自我完善、自我成長,促進教師進行教育教學改革。
人的素質具有綜合性、隱蔽性,因此在評價的時候不能把德智體美勞機械地分解開評測,也不能用一個尺度去客觀量化,難以形成可量化的評價標準,因此,在很多學校學生畢業標準中,綜合素質評價始終是一個比較虛的條件。但是,人的各方面素質養成是與人的成長經歷、培育經歷相關的,我們可以通過觀察學生參與各項活動及其表現來反觀人的素質,也就是從某些可觀察的事、行為進行綜合評價,這也是我們對事物、對人經常采用的直觀綜合評價方法。
在當前大數據支持環境下,可以對學生全學程的日常行為和事務自動記錄并形成分析評價報告,從結果性評價轉向過程性評價,這將是建立綜合素質評價的最佳方式,評價的結果也將更有效。本人帶領團隊正在做《大學生素質評價體系研究及信息系統開發》項目,結合大數據、共識機制等新模式,對學生德智體美勞各方面教育、活動及其日常表現進行客觀記錄并評價,形成綜合素質積分,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各項活動并得到鍛煉,促進其綜合素養不斷提升。
建立健全“五育融通”育人體系“三課協同”育人機制和綜合素質評價體系,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舉措,將引導青少年尚美崇真、勤學篤行,把愛國情強國志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奮斗之中,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生動實踐中書寫人生華章。
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時代青年是各級各類學校的共同任務,我們要在深刻理解“五育”內在關系基礎上,在育人工作中把“五育”作為一個整體進行設計,不僅要“五育并舉”共同發力,更要“五育融通”整體育人;不僅要在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育課程中培養,還要在所有課程中融入“五育”,可以將“課程思政”擴大到“課程五育”;不僅在課內育人,還要在第二課堂(課外活動)、第三課堂(社會實踐)共同育人,從而實現“三全育人”。構建“五育融通 三課協同”育人體系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需要各級各類學校結合學校、學生、課程特點進一步探索實踐,全學程全方位培養全面發展的新時代青年人才,從而實現教育強國、人才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