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克己,周嘉欣,陳巧娟
(1. 寧波大學,浙江 寧波;2. 寧波大學科技學院,浙江 慈溪)
積極的專業投入和較高的專業成就感能夠激發大學生的內在潛能,并進一步提升他們的幸福感。然而,不同高校、不同合作辦學項目中大學生對所學專業的認同度和幸福感現狀如何,是值得進一步探討的話題。尤其是對于國內新興起的國際化合作辦學項目,大學生的專業認同和幸福感是否強烈以及兩者是否存在顯著的內在關系需要深入研究。
基于此,本項目依托兩所高校中外合作辦學項目,致力于系統地探討不同高校、不同辦學項目下大學生專業認同對其心理幸福感的影響機制。本研究不僅豐富了國際化合作辦學的研究內容,還有利于促進中外合作辦學的可持續發展。
專業認同是在“認同”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現代社會科學的一個重要概念。在心理學中,最早提出“認同”一詞的是弗洛伊德,他認為,認同是個人與他人、群體或模仿人物在感情上、心理上趨同的過程。國內學者普遍認為,“認同”指個體對某一事物或對象在認知了解的基礎上的接受和認可,是一種情感、態度乃至認識的移入過程[1]。基于此,專業認同在某種程度上是指學習者對所學專業的接受與認可。具體而言,專業認同表現為學習者認同所從事專業工作的社會價值,并且認為有能力勝任所從事的專業工作[2]。同時,學習者喜歡所學專業,樂于從事所學專業的相關職業,并希望把這一職業作為個人終身發展目標。由此可見,專業認同是一個動態概念,會隨著認知和情感的變化而變化。
早期專業認同研究大多圍繞著量表開發、維度構建等方向,主要內容也大多是分析專業認同的現狀、特點及影響因素等。其中,秦攀博是較早開發大學生專業認同調查問卷的學者之一,該研究構建了包含大學生專業認同的認知性、情感性、行為性和適切性等維度,對后續研究具有廣泛的參考與應用價值[1]。白凱等學者在早期進行了專業認同的量表開發與測量,并提煉出專業學習、專業前景、專業意識、職業發展、專業投機、社會偏見、專業歸屬等7 項維度,其研究結果對學科優化、專業認同提升等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3]。
基于這些開拓性研究,后續的專業認同相關研究也取得了不少的成果。目前,主要有兩種研究方向:針對某些專門職業的認同研究和針對在校大學生的認同研究[4]。對于后者,研究領域主要集中在教育學[5]、護理專業[6]和社會學[7-8]等學科。研究發現,影響專業認同的因素是多樣的,可分為外部因素(包括社會文化、國家政策、家庭期望、學校環境等)和內部因素(包括個體性別、興趣、價值觀、能力、人格等)。王頂明在進行碩士研究生的專業認同研究時,發現其專業認同受導師整體水平、專業研究條件、專業發展前景和專業教學管理等因素影響[9]。
幸福感是人類個體認識到自己的需要得到滿足以及理想得到實現時產生的一種心理狀態[10],包括快樂論幸福和實現論幸福[11]。快樂論認為幸福是一種快樂的體驗;實現論認為幸福不僅僅是快樂,更是人潛能的實現。從心理學視角出發,現代幸福感又可以分為主觀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主觀幸福感以快樂論為基礎發展而來,它是個體根據自定的標準對其生活質量的整體性評估[12],它是一種綜合性心理指標,反映主體的社會功能與適應狀態。與之不同,心理幸福感則以實現論為理論基礎,認為幸福是客觀的,不以自我意志為轉移的自我完善、自我實現、自我成就,是自我潛能的完美實現[13]。在此基礎上,Seligman 提出PERMA 模型[14],包含積極的情感、投入、人際關系、意義、成就五個維度,用以解釋心理幸福感的構成要素。
幸福感領域的相關研究可以追溯到我國的80 年代中期[15],幸福感的測量及現狀研究一直是該領域的研究重點。21 世紀以來,我國學者對于幸福感的研究進入快速發展階段,積累了豐碩的研究成果。研究內容包括幸福感的測量、影響因素、理論建構以及提升干預等。學者們不僅探討相關群體的幸福感現狀,還深入研究相關變量(如人格因素、經濟因素、家庭因素等)對幸福感的影響。同時,研究對象也不斷拓展,主要有居民、游客、大學生、老年人等。其中,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相關研究一直是近年來的研究熱點[16-22]。例如,余金聰等基于自我決定理論探討了目標內容對大學生幸福感的影響機制,研究發現大學生內在目標追求可以促進基本心理需要的滿足,進而提升幸福感水平,而外在目標追求直接影響大學生幸福感[16]。楚嘯原等研究發現,朋友支持和社會支持可以通過自我效能感來影響他們的幸福感[17]。另外,已有研究指出,大學生專業認同與成就動機、學習滿意度和學習投入等的關系密切。本研究主要是基于國際化合作辦學平臺,從專業認同的具體維度出發,探討其對大學生心理幸福感的影響。
本研究選取GD 與ND 兩所高校的合作辦學項目作為案例,并以合作項目中本科學生為研究對象。基于文獻研究,本研究設計了大學生專業認同和心理幸福感調研問卷。該問卷包含基本信息、專業認同和心理幸福感三部分內容。基本信息統計了參與學生的性別、年級、合作辦學項目等;專業認同包含24 個測量指標,分為專業認知、專業情感、專業學習、專業培養和專業意愿5 個維度,均采用李克特7 分量表;心理幸福感包含21 個測量指標,分為積極情緒、投入、人際關系、意義和成就5 個維度,同樣采用李克特7分量表。
問卷設計完成后,2021 年7 月22 日至26 日通過在線方式回收有效問卷208 份。其中,ND 有2018級中西合作項目大學生參與者18 人,2019 級中法合作項目大學生參與者73 人,GD 有2019 級中英合作項目大學生參與者117 人。樣本中男生占比33.2%,女生占比66.8%,女生數量明顯多于男生(見表1)。其中,大一、大二、大三年級的比例依次為27.4%、63.5%、9.1%。從參與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上,中法項目占比35.1%,中英項目占比56.3%,中西項目最少。從高考志愿填報情況來看,自主選擇的占比最大,為59.6%,父母與他人推薦的占比次之(31.3%),調劑的占比9.1%。

表1 調研對象基本信息
首先,通過SPSS 軟件對專業認同量表的問卷數據進行KMO和Baetlett檢驗,得到KMO度量值為0.927,顯著性水平為0.000,表明該量表效度很好,適合進行因子分析。其次,對專業認同進行主成分分析,提取共同因素。刪除因子負荷小于0.5 的題項,剩余22個題項,最終獲得4 個初始特征值大于1 的因子,累計解釋方差變異為73.541%。最后,將提取的因子歸并為4 大類,分別是專業認知、專業情感、專業學習和專業培養4 大維度(見表2)。旋轉后的因子載荷均大于0.5,表明專業認同量表的結構效度較佳。

表2 專業認同的探索性因子分析結果
信度檢驗是一種綜合評價穩定性與可靠性的有效方法,本研究選用克隆巴赫系數法檢驗問卷題項的內部一致性。借助SPSS 分析軟件,得出心理幸福感量表的克隆巴赫系數為0.972,說明該量表的可靠性較高,且同時保持內部一致(見表3)。

表3 心理幸福感項總計統計
由圖1 可知,積極情緒、投入、人際關系、意義和成就感五個因子均值分別為4.524、4.248、4.638、4.792 和4.595,表明兩所高校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大學生心理幸福感均處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均值最高的因子為意義,均值最低的因子為投入。
對于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大學生整體樣本,運用AMOS 軟件中的極大似然程序對測量模型進行驗證性因子分析。其中,模型擬合度指標CMIN/DF 為3.302,GFI 為0.638,基本可以接受。另外,相對擬合指數NFI 為0.739,IFI 為0.820,TLI 為0.802,CFI 為0.819,表明測量模型擬合度良好。
由表4 和圖2 可知,專業情感和專業學習因子均對學生的心理幸福感的五個維度產生顯著影響。此外,專業認知也對學生的成就感產生顯著影響,而專業認知對投入、意義,以及專業培養對投入、成就感的影響則是部分顯著。但是,專業認知對積極情緒、人際關系和專業培養對積極情緒、人際關系的影響則不顯著。

圖2 中外合作項目專業認同對大學生心理幸福感的影響模型

表4 中外合作項目專業認同對大學生心理幸福感的影響
由表4 的相關系數可知,除了專業培養對參與感產生部分顯著的負面影響,其余因子均對學生的心理幸福感都產生正面的影響。特別是專業情感和專業學習對學生心理幸福感的積極情緒、投入、人際關系、意義和成就感五個維度均產生了顯著的正面影響。
本研究分別探討了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中大學生的專業認同度和心理幸福感,并進一步分析了兩者之間的內在關系,得出如下結論:
首先,大學生專業認同均處于中等偏上的水平,還有一定的提升空間。大學生專業認同由專業認知、專業情感、專業學習和專業培養四個維度構成,其中專業情感維度的均值最低,而其余三個維度的均值分別較為均衡。這表明,盡管大學生對本專業的了解程度、學習投入、專業培養滿意度等都處于中等偏上的水平,但對專業的積極情感還是相對不足。具體表現為:不喜歡所學專業、對所學專業的社會價值的認可度低、后悔選擇本專業、不愿從事本專業工作等等。因此,當我們研究大學生專業認同時,需重點關注大學生內心的情感世界,深入探討大學生對所學專業持有的情感態度及傾向,才能發現深層次的原因,找出提升專業認同的更科學有效的途徑。
其次,大學生心理幸福感也均處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心理幸福感由積極情緒、投入、人際關系、意義和成就感五個維度構成,不同維度的分布較為均衡。其中,意義維度均值略高,投入維度的均值最低。這表明大學生目前的心理幸福感整體狀況比較樂觀,在專業學習過程中積極情緒較為明顯,人際關系較為和諧,遇到困難愿意尋求他人的幫助。另外,大學生在規劃學業和實現目標方面表現較好,還能在專業學習過程中體會到一定程度的充實感與成就感。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大學生在專業學習方面的投入程度還有待提升,具體表現為相關活動的參與程度、興趣程度和專注程度等。因此,學校可以從學習活動組織、學習環境改善、學習氛圍的營造等角度去提升學生的學習投入程度,進而增強大學生的心理幸福感。
最后,本研究構建的模型以專業認同為前因變量,探討了它對結果變量大學生心理幸福感的影響。研究表明,專業認同對大學生的心理幸福感有一定的解釋力。然而,專業認同的不同維度對大學生心理幸福感的影響程度存在一定差異。具體而言,專業情感和專業學習維度均對大學生的心理幸福感有顯著正向效應,而專業認知和專業培養對大學生心理幸福感的大部分維度的影響呈部分顯著或不顯著。由此可見,對本專業的正面情感、在專業學習上的良好表現、對本專業較高的認知程度都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心理幸福感各指標水平,專業認同是預測大學生心理幸福感的重要變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