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美
(湖南汽車工程職業學院 車輛工程學院,湖南 株洲)
加強課程思政建設,是高職院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汽車構造》作為一門高職汽車類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專業群共享課),有助于學生構建專業框架。傳統教學重視培養學生掌握汽車構造和原理知識、具備應用工具拆裝的能力,通常把知識和技能、文化價值與精神意義等割裂,難以實現“職業人”和“智慧人”相結合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為解決這一問題,《汽車構造》課程團隊緊盯專業與課程特點,科學設計課程目標,深挖思政元素,改革教學實施與評價,達成育人和育才相統一的要求。
原則是做事的基本遵循。《汽車構造》作為專業基礎課,是汽車類相關專業群共享課,其課程思政目標應當與培養目標相吻合、思政元素應當與專業屬性相契合、思政內容應當與課程內容相融合。
《汽車構造》課程思政應當根據教育部汽車類相關專業教學標準和具體人才培養方案,緊緊圍繞人才培養目標,確定其課程思政目標,不追求“高大上”或大而全,更不主觀臆斷、憑空編造,以其為指導,深入挖掘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元素,做到魂聚不散,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汽車構造》課程適應汽車檢測與維修、新能源汽車技術等不同專業,雖然都是服務汽車產業,但所面向的行業和崗位不完全相同,要充分結合專業特色、歷史發展背景,依據不同的崗位有不同的專業知識、技術和倫理,挖掘與專業知識、能力培養的特點相一致的課程思政元素,達到春風化雨的育人效果。
《汽車構造》課程有其特定的知識和技能,思維方法和價值理念也有所不同,課程思政內容和資源要與課程特點保持一致,確保其與課程知識、技能等目標融合,合而為一,實現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
近年來,各高職院校重視課程思政建設,有關院校教師重視《汽車構造》課程育人功能發揮,開展了各種研究與實踐,理論成果日漸豐富、實踐活動日漸增多,課程吸引力和感染力不斷增強。但是,因為部分院校重視不夠、部分教師能力不夠,導致水平參差不齊,應當直面問題和困境,分析原因和挑戰,不斷優化課程思政體系,破解難題,從而增強立德樹人的實效性。
《汽車構造》課程思政,就是將價值觀引導寓于汽車原理、汽車構成等知識傳授,以及汽車拆裝、結構分析等能力培養之中,使學生在“懂結構原理,會拆裝分析”的過程中,接受價值觀的洗禮和熏陶,從而堅定理想信念、樹立家國情懷、塑造職業精神等價值觀。這種價值觀不是外在推動力,而應當滲透在學生的生命和生活之中。但是,目前部分高職院校在《汽車構造》課程教學中,仍然沒有跳出“專業課只教專業知識”,沒有將價值塑造作為重要方式與向度,融入課程教學中,以致對“課程思政”的各項保障不到位。
“課程思政”的關鍵在于教師。《汽車構造》課程中蘊含豐富的思政元素,教師應當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課堂的隱性滲透和自身的人格魅力引導學生講政治、有思想。然而,部分高職院校《汽車構造》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由于自身能力原因,還是存在不思政現象,存在重“知”輕“志”,重“教”輕“育”和重“才”輕“德”等問題,育人意識淡薄。例如:在新能源汽車構造模塊,部分教師明確了學生“學什么”,但是沒有很好地結合“汽車強國”等國家戰略以及汽車產業發展對學生進行引導。
“課程思政”的成效在于學生。高職《汽車構造》課程思政中,需要學生在學習汽車技術發展、汽車技術名人中主動思考,在創新精神、合作精神、實踐精神引導中主動內化,讓自身觀念和意識的健全和完備,立志有擔當、有作為,能夠在“汽車強國”夢中實現自身價值。然而,部分學生對專業課程思政教育不認可、不接受,對于思政講授、思政活動容易產生消極懈怠的心理,進而出現了缺乏緊迫感、缺少奮斗精神,甚至堅定“精致利己主義”不自拔、不改變。
高職《汽車構造》課程思政存在一定問題,應當以“問題為導向”,從思政目標確定、思政元素挖掘、思政方法創新、評價方式改革等方面深化改革,逐步消除課程思政建設中的阻礙。
高職《汽車構造》課程思政目標確定的前提是專業(群)定位準確、清晰。汽車相關專業(群)應當依據國家專業教學標準,面向社會發展、面向產業變遷、面向人民期盼,精準確定的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其中價值引領目標,作為課程思政元素挖掘的主要依據和方向。
《汽車構造》課程團隊應當分析該課程在專業課程體系中的地位以及專業人才培養的價值引領目標,結合《汽車構造》課程基礎性、前沿性、實踐性等特點,從“社會人”“企業人”及“職業人”等方面所需素養考慮,確定課程思政的育人目標。
課程團隊應當依據課程培養目標,按汽車構造認知過程、汽車拆裝工作流程、學生未來崗位任務、當前課程學習情境等形式,構建課程知識和能力的內容框架,繪制課程內容圖譜。
依據課程內容圖譜,從歷史和現實的維度,挖掘課程思政元素。歷史維度是指從汽車文化、技術思想、發展成果、汽車名人等方面提煉具有思政特色的專業特征、專業要求和專業精神;現實維度主要關注國內外汽車產業相關政策和現狀、最新技術運用、與汽車相關的熱點事件、新時代涌現出的汽車人物(如:汽車工匠)和事跡,提煉其思政元素融入課程教育。同時,還可以從教師或學生的個人經歷以及對汽車相關事件(如:召回事件、尾氣丑聞)的感悟、看法、企業處理方式中挖掘思政元素,并形成課程思政元素圖譜。
《汽車構造》課程團隊應當經常性通過開展專題研討、培訓等課程思政活動,探討行之有效的課程思政教學模式,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應當注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有機融合,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切實加強學生實踐、創新等能力的培養以及道德情操等素質的提升,廣泛應用啟發式、討論式、翻轉課堂等教學方式,提升學生思辨能力和創新意識,不斷推動課堂教學改革,保證課程思政教育易開展、接地氣、聚人氣、有成效。
同時,在課程考核評價中,注重將“價值引領”功能的增強和發揮作為重要的監測點指標,從源頭、目標和過程上強化“入腦入心”“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在課程考核評價標準的制定中設置“價值引領”的觀測點,并創新方法評測學生思想意識轉變。
在課程育人實踐研究的基礎上,課程團隊提出圖1所示《汽車構造》課程思政總體思路,確定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情懷、加強品德修養、培養奮斗精神、提升綜合素質等五個重要目標;挖掘世界觀方法論、核心價值觀、汽車行業特色、湖汽卓越精神、學生關切問題等五個核心元素;融入線上學習、理論課堂、實踐訓練、企業見習、課后拓展等五個關鍵環節,實施多維評價方式,科學合理拓展課程的廣度、深度和溫度。

圖1 課程思政總體思路
根據《汽車構造》課程思政的總體思路,課程團隊將本課程總體目標由“弄懂結構、搞清原理、學會方法、能夠拆裝”調整為“有信念、能擔當、懂結構、會分析、擅拆裝”,將思政目標深融其中,包含如下五個方面。
1.堅定理想信念。通過開展專業社會實踐活動、就業創業引導教育等,進一步增長學生見識、提高思想認識,引導學生增強“四個自信”。
2.厚植愛國情懷。通過學習國產汽車品牌的技術發展,認識中國汽車人、中國汽車故事,提高學生的愛國情操,引導學生立志扎根人民、奉獻國家。
3.加強品德修養。通過學習汽車行業發展中正面和反面案例,引導學生成為有大愛大德大情懷的人。
4.培養奮斗精神。通過發動機、底盤等拆裝實訓、汽車制造和維修企業見習、實習等,引導學生樹立熱愛勞動、艱苦奮斗的精神。
5.提升綜合素質。通過小組協作、汽車造型設計、創新實踐等,提升學生協同合作能力,激發學生創新思維,提升學生審美素養,進一步激發學生創造創新活力。
本文打破傳統教學模式,對課程內容進行重構,如圖2所示,采用“模塊-項目-任務”的內容體系,將課程汽車構造基本認知、傳統燃油汽車構造、純電動汽車構造等三大模塊,設計6個項目和16任務。

圖2 《汽車構造》教學內容
如圖3所示,堅持以學生中心,強調成果產出,并持續改進,有效提高學生課堂學習體驗,確保教學效果。深入研究專業的育人目標,挖掘世界觀方法論、核心價值觀、汽車行業特色、湖汽卓越精神、學生關切問題等五個核心元素,提煉知識和技能相關的思想價值和精神內涵。

圖3 挖掘五個核心的思政元素
1.以世界觀方法論為引領。將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等有機融入到汽車零部件結構、各大系統工作原理的學習中,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系統思維、科學思維和創新思維。
2.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挖掘為民族汽車工業發展百折不撓的中國汽車人的奮斗故事,闡釋其對國家和民族情結,引導學生內化為精神追求、外化為行動自覺。
3.聚焦汽車行業特色引領。以汽車產業發展為主線,搭建了多個共享案例庫;并依托智課堂協同育人平臺及三類黨支部(教師黨支部+學生黨支部+企業黨支部)結對共建平臺,與北京汽車、中車電動等多家知名汽車企業共建課程思政,傳播企業文化和工匠精神。
4.傳承湖汽卓越精神引領。以身邊人講述身邊事的方式,用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鄧志革、湖南省師德標兵黃敏雄等優秀教師,湖南省五一勞模鄒毅等優秀校友的創新精神、愛校情懷,用湖汽職院60多年積淀的辦學理念和文化底蘊凝聚學生、激勵學生。
5.突出學生關切問題引領。依托智慧校園大數據分析平臺,對學生開展問卷調研,梳理學生思想困惑,通過學習任務的巧妙設計、專業教師的答疑解惑,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課程育人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真正實現“傳道、授業、解惑”相統一。
《汽車構造》課程團隊通過邀請專業教師、思政教師、輔導員、學生干部和企業專家,發揮協同優勢,反復打磨課程思政,創新課堂教學模式,發揮現代信息技術在課程思政教學中的作用。
1.融入線上學習。充分發揮“互聯網+教育”的功能,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網上課程開設“思政園地”“初心論壇”“思政講座”等專題,在線教學中講好“紅色故事”“改革故事”和“傳統故事”,尤其是傳播“汽車故事”、宣傳“汽車人”,讓學生領會汽車名人、大師和工匠的情懷,增強學生使命感。疫情期間,與學生分享“疫情防控湖汽在行動”專欄文章以及主流媒體感人的話語,通過回帖答疑、電話精講等形式,老師們通過網絡向學生傳遞不畏艱難、鍥而不舍的敬業精神。
2.融入理論課堂。針對本課程不同專業對象,以及汽車制造和汽車服務不同領域,以及國家汽車工業發展戰略等角度,融入技術發展趨勢、國家政策要求、人民生活向往等,提升引領性、時代性和開放性。讓學生充分制造強國的背景意義、指導思想、基本原則、戰略任務等相關知識,重點介紹“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引導學生主動關注國家需求和行業發展,充分認識本課程學習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3.融入實踐訓練。課程實踐訓練中,注重學思結合、知行統一,尤其是針對新能源汽車動力系統拆裝等實訓任務,邀請中車、北汽等企業專家指導汽車新技術特點和應用,以及新技術攻克背后的故事,弘揚和培育愛崗敬業、精益求精、專注專心、繼承創新、追求極致等“工匠精神”。
4.融入企業見習。學校與企業開展了黨支部共建,開展豐富的支部共建活動。為了增強學生感性認知,《汽車構造》教學中,課程團隊組織學生赴北京汽車株洲分公司、中車電動汽車等企業開展見習,校企支部的企業專家從不同的角度為同學們講述企業發展、名人名事,安排勞模、工匠和大師現身說法,以及企業和技術發展現狀與趨勢,培養學生的前瞻意識、責任意識、追求卓越精神和使命感。
5.融入課后拓展。以課內學習內容為基礎,以相關的國家精品在線課程MOOC、最前沿的科研文獻資料和專家論壇為拓展,關注學生動態,摸清學生對課程思政元素的興奮點、困惑點和冷漠點,結合學生需求教學,組織學生學習相關拓展資源,充分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鞏固課程思政效果。同時,積極組織參加“汽行業發展題報告”“汽車醫生義診”等活動,引導學生主動作為,增強責任感,積極探索未知和奉獻社會。
通過對課程思政設計和實施情況開展評價,可以反饋設計與實施過程中的問題,有效促進課程團隊的調整與優化,實現課程思政教學的以評促改、以評促教。聚焦思政教育與專業課程的融入過程,測評學生的知、情、意、行四個要素,開展教與學兩個維度的評價。
1.教學過程評價。需要關注課程思政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課程考核和課程資源等方面的考核,重點評價思政元素是否與時代發展相適應、與學生關注相一致,方法方面主要關注信息技術融入教學過程和學生應用信息技術開展學習。
2.教師教學評價。將教學和育人緊密結合,把育人作為重要評價內容,突出價值引領的核心地位,促進教師深化課程思政建設。
3.學習效果評價。聚焦思想道德品質、日常行為、規范遵守等方面,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報告等方式對學生的知識、能力、價值觀等方面進行定性和定量的綜合考核,關注“三觀”確立,以及探索精神、工匠精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