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偉峰 朱莉華
(廣州商學院 廣東·廣州 511363)
高校教師如何在日常的專業知識理論教學中有效融入思政元素,以提高課程思想深度和精神內涵是當前課程思政的重點。自教育部發布《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來,學者們開展大量的課程實踐教學實踐,并認為案例教學是課程思政的重要手段之一[1]。對比傳統的理論灌輸的方法,案例教學具有開放性、互動性和啟發性[2]。有效的案例教學中,教師可以把預先挖掘的思政元素嵌入專業教學案例中,進而使得學生在專業理論學習和應用中,不知不覺接受和感悟思政教育,思政元素也進一步強化學生對專業理論的掌握,從而達到專業教學和思政教育雙贏融合。
課程基于會計類專業應用場景,圍繞會計類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在培養學生統計思維應用能力、創新創業能力的過程中,有機聯系和融入馬克思主義哲學,深挖課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提升課程的思想價值和精神內涵。
第一,理論基礎。統計學是一門密切聯系客觀事物的學科,從數量關系上觀察分析客觀事物的存在、發展規律和發展趨勢[3]。無論自然界和社會經濟領域,統計規律是客觀存在,且具有數量性和總體性的特征。統計學不是哲學,然而它卻是按照唯物辯證法原則,用統計學所特有的方法從質和量的統一結合上全面觀察、分析事物的矛盾性、差異性、共同性、規律性及趨勢性,統計學量化方法與馬哲方法的絕妙結合與統一。這為統計學教學中如融入思政和哲學(愛國主義教育、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和歷史唯物主義教育)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從而達到提升課程思想價值和精神內涵。
第二,課程思政內容:圍繞會計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幫助學生了解國家社會經濟上的國家戰略、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引導學生深入社會實踐、關注現實問題,培育學生經世濟民、誠信服務、德法兼修的職業素養。
第三,課程思政實現路徑,以專業課程教師主導下,通過課程教學設計、教學方法研究、教學素材開發、師資能力培訓以及課程評價達到課程思政的效果。
第四,思政元素與專業元素融合方法,首先采用案例教學,在實施在專業教學案例里融入思政元素,通過課程專業知識引導學生在思政上的思考;其次采取任務驅動,課程安排實踐項目,要求學生關注社會現實問題,拓展認識邊界,動手實踐,從而促進學生實踐能力、誠信、德法兼修以及人際溝通能力等綜合素質。
本案例“分布的離中趨勢”是《統計學》課程描述統計內容中重要的一節,主要介紹離中趨勢的概念、作用,要求學生掌握標準差、標準差系數等變異指標的計算,并運用變異指標進行企業經營活動決策、分析和解讀當前社會經濟現象。通過本案例學習,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現實問題、進一步深入理解共性與個性的馬克思主義哲學[4],強化愛國主義情懷和社會責任感,培養風險意識和創新意識。
思想道德目標:進一步深入理解共性與個性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家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得到強化;知識目標:清晰了解離中趨勢的概念、作用,清晰了解全距的概念、特點及運用,掌握標準差、標準差系數的概念、計算及運用;能力目標:在會計類專業應用場景中,具備運用變異指標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素質目標:關注社會現實問題,具備使命意識、風險思維和創新意識。
學生經過總量指標、相對指標和平均指標的學習,已經較好理解統計學的分析思路,已經掌握算術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在社會經濟現象分析中的運用,然而平均數只能反映總體的一般水平,并沒有反映總體單位的標志值差異程度。因此學生需要掌握通過離中趨勢(變異指標)來補充說明總體單位的差異程度,平均數的代表性,需要從另外一個角度(離中趨勢)看總體數量特征。通過本次學習最終讓學生能夠運用集中趨勢和離中趨勢結合分析社會經濟現象的本質。
重點:標準差的計算和運用,運用標準差及標準系數作為風險的度量,分析社會經濟現象,關注現實問題。把平均指標和變異指標結合,在會計類專業場景中進行運用。
難點:組距分組數據的標準差計算,結合平均指標和變異指標進分析。
本案例教學的主要內容為:第一,分布的離中趨勢、標志變異指標的意義和作用;第二,測定標志變動度的指標全距、標準差、標準差系數;第三,Excel描述統計實訓。教學內容和教學環節設計如表1所示。

表1:教學內容與教學環節設計
教學中主要采取任務驅動法、案例教學法、問題導向方法、互動式討論法。
第一,任務驅動法。在教學開始時,首先布置相關的目標任務,能力目標任務為:通過Excel軟件對醫藥行業上市公司和全A股上市進行描述統計,并分析醫藥行業上市公司的利潤表現以及風險。
第二,在整個過程中多次采用案例教學融入思政元素,例如融入公共衛生事件中出現的精神,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融入特殊時期我國中小企業的現金狀況案例,引導學生關注現實問題,正確理解國家當前經濟政策。
第三,問題導向方法和互動式討論法,教學中對知識點存在的現實問題進行問題討論,師生互動過程融入思政元素。通過問題討論,培養學生風險轉移的意識,并對此聯系創業實踐中關于風險的討論。
第四,通過網絡教學平臺構建線上和線下結合的教學。作為教學資源支持,在教學平臺中構建教學視頻、融入育人元素材料和學生作品的教學資源材料。
教學上采用目標導向進行考核評價,知識目標通過完成書面課程知識理論作業達成、能力目標通過完成實踐項目達成,素質目標是學生通過完成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涉及當前社會經濟現象的、具有課程思政育人元素的小視頻或PPT。通過完成知識目標、能力目標以及素質目標的任務,促進學生良好思想道德素質的形成。
先對課程學習目標做介紹,采用案例的方式引起學生的思考,引出本節課教學概念、討論平均指標與變異指標,引出共性與個性的哲學思考,通過介紹變異指標的測量,全距,引出與專業知識理論的思考,全距在現金管理的運用,以此作為切入口,融入特殊時期中小企業的現金狀況,引導學生關注現實問題,進行標準差講解,把標準差在財務管理中運用進行案例討論,最后引出關于資產證券化、創業等內容的思考,本次課布置實踐作業,以提高學生實踐能力。
實現“三個有機融入”。教學中圍繞人才培養目標,以生為本,在教學中有機融入思想政治元素,強化育人效果;在教學中有機融入會計專業應用場景,體現課程應用性,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在教學中有機融入實踐活動,體現課程實踐性,引導學生深入社會實踐。
緊貼當前社會經濟現實。教學中大量融入特殊時期出現的精神,更好地與學生產生共鳴效應,提升學習興趣,達到“潤物細無聲”的育人效果,從而提高課程思政的效果。
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教學中把課程與馬克思主義哲學聯系,有助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更深層次的理解,同時對思想政治素質有進一步促進作用,提升課程思想價值。
首先,提升學生對課程知識理論的理解高度。深挖課程育人元素,有機融入教學,思政內容與專業內容的融合,產生互相促進,相輔相成的效果,學生在創新思維,關注社會現實問題,道德修養,強化社會責任感,家國情懷和崇尚科學精神均得到促進作用。
其次,在課程、素材和師資三方面的全面進行了教學改革。課程上注重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實施,使得課程變得更加生動、課堂學習氣氛更濃,課堂互動感強,學生參與度高,共鳴效應更強,充分體現以生為本;新開發與時俱進的課程思政素材,素材更加具有親和力和針對性,學生學習興趣更高,課程的時效性更強;“課程思政”要求教師在備課、講課的過程中具有良好育人意識,具有良好思想素質,將思想政治元素無痕融入專業知識,因此整個過程中慢慢提升了教師的教學水平。因此,通過課程、素材和教師三個方面教學改革,使得學生的獲得感增強,學生不僅獲得專業知識更好理解,而且提高了思想高度,課程變得更有溫度和思想價值,因此在期末課程教學評價名列前茅。
在實施課程思政過程中,主要的問題是課程、教材以及師資三個維度。課程實施過程中融入思政元素不夠自然,思政元素挖掘不夠充分,教學組織效率需要進一步提高,哪一種教學方法更適合課程思政需要進一步深入實踐,課內與課外實踐中的思政元素融入如何構建協同效應需要進一步實踐;課程思政教材中與時俱進的案例需要進一步豐富,教材中專業知識內容與思政元素的融合需要進一步深化;教師作為課程思政實施者,其素質水平非常重要,課程思政要求能力更高和難度更大,因此課程組需要對師資水進一步提升。
針對上述問題,課程組需要強化“課程—教材—師資”的相關研究和實踐,例如參加國內課程思政相關研討會和開展教學研討,從課程每一知識點、每一節、每一章進行細致入微的課程思政研究,構建立體化課程思政模式,努力提高教師的理論素養及轉化為課堂思政資源的意識和能力;進一步增強課程思政的自覺性,強化課程的頂層設計,深化各個具體環節的實踐探索,總結課程思政經驗,凝練教學模式,以生為本,以更好地促進課程、教材、師資全面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