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合組織成立20多年來,在國情、國力、資源稟賦、經濟結構等差異明顯的成員國之間實現了和諧相處、互利共贏,互聯互通穩步推進、經貿合作提質升級。其驅動因素是成員國對維護地區繁榮穩定的共同訴求,區域經濟合作制度化安排的日臻完善,以及創始大國的共同引領。同時,因優先合作方向不明、機制設計不足、與其他國際經濟合作機制重疊等因素,上合組織經濟合作也面臨重視程度不高、規制標準不統一、便利化水平較低等突出問題。本文分析認為,價值認知、制度化和地緣政治是影響上合組織經濟合作的重要變量。展望未來,上合組織加強經濟合作需要明確經濟合作的基本定位,確立優先發展方向和目標,構建符合共同利益的制度安排,強化中俄“雙引擎”作用。
關鍵詞:上合組織 上海精神 區域經濟合作 規制對接
作者簡介:高焓迅,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上海合作組織(以下簡稱“上合組織”)是在“上海五國”元首會晤機制基礎上建立起來的。1996年,中國、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五國為解決邊界問題設立了“上海五國”元首會晤機制。在1998年的阿拉木圖“上海五國”元首會議上,議題首次突破安全合作框架,增設了交通運輸和經濟領域合作。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所民族與宗教研究中心:《上海合作組織——新安全觀與新機制》,時事出版社,2002年,第272~274頁。2001年6月,上合組織正式成立,“利用各成員國之間在經貿領域互利合作的巨大潛力和廣泛機遇,努力促進各成員國之間雙邊和多邊合作的進一步發展以及合作的多元化”被寫入《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宣言》中。
資料來源: 《“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宣言》,中國政府網,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1/content_60959.htm。在2018年的上合青島峰會上,習近平主席提出,要提倡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觀,實現各國經濟社會協同進步;要秉持開放、融通、互利、共贏的合作觀,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
資料來源: 《習近平在上合組織青島峰會上的講話(全文)》,新華社,2018年6月10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02863017224681550&wfr=spider&for=pc。2021年是上合組織成立20周年,在平等、公平競爭、相互尊重和互利原則基礎上發展經貿合作、創造有利的貿易和投資條件被成員國視為一項首要任務。
資料來源:《上海合作組織二十周年杜尚別宣言》,上海合作組織秘書處官網,2021年9月17日,http://chn.sectsco.org/documents/。
國內外學者對上合組織經濟合作的研究大致從功能、制度和執行三個層面展開。在功能層面,上合組織業已成為各成員國國家發展戰略對接平臺,在助推本國經濟發展的同時,也給區域經濟合作帶來活力(韓璐,2019)。上合組織是新興經濟體的代表,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加入有望改變當前上合組織經濟合作遲緩的局面。作為與國際經貿規則接軌較好的國家,印巴的加入有助于上合組織采取國際多邊貿易規則,推動上合組織自貿區建設(李自國,2021年)。上合組織作為“一帶一路”與歐亞經濟聯盟對接的重要平臺,本身就希望為各國搭建一個開放合作的平臺,遵循創新發展、平等互利、開放包容原則,促進各國發展規劃對接,為各國乃至區域經濟發展創造新機遇(龐大鵬,2018年)。
在制度層面,上合組織涉及經貿合作的條約可分為三類:基礎性條約,即建立經貿合作關系的指導性條約;專門性條約,即經貿合作中涉及某項專門制度的條約;實施性條約,即為落實基礎性條約中的相關條款和專門性條約而簽署,涉及某個或某些具體規則或措施的條約和具有條約性質的文件(秦鵬、王青松,2020年)。上合組織成員國總理會議是區域經濟合作最重要的政府間合作機制,隨著區域經濟合作的發展,各領域相繼建立了部長級會議機制,形成了全面而又完善的區域經濟合作機制體系(劉華芹、于佳卉,2021年)。
在執行層面,上合組織域內存在多個安全“雷區”,與其說歐亞經濟聯盟與上合組織經濟合作存在競爭,不如說上合組織經濟合作更需要集安組織的保駕護航(Лузянин,2014年)。上合組織成立后出臺多個促進域內經濟合作的重要文件,但具有多邊意義上的經濟合作成效不佳。而且,上合組織成員國在海關程序、標準一致化、商務流動和監管環境等領域依然面臨諸多壁壘(龔新蜀、劉慶巖,2009年),成員國貿易便利化水平的提高仍然有很大的上升空間(韓星,2019年)。對上合組織未來發展來說,很重要的一點是加強法律基礎建設,商簽一系列重要領域開展多邊合作的政府間協議,可以和雙邊協議相配合。多邊協定的談判周期長,達成一致的難度比較大,可以選擇各方爭議較小的領域,也可以對現有雙邊協定進行擴展(孫壯志,2020年)。
現有研究成果對上合組織經濟合作的發展歷程、指導思想、合作領域等描述性研究較多,歸納其發展驅動力和阻礙因素的研究較少。本文將綜合現有研究成果,著重探討上合組織經濟合作的驅動力和阻礙因素,嘗試對當前上合組織經濟合作面臨的突出問題提出具有針對性和可行性的政策建議。
一、上合組織區域經濟合作的現狀與發展動因
在“互信、互利、平等、協商、尊重多樣文明、謀求共同發展”的“上海精神”指引下,上合組織成員國共同探尋出一種新型的區域經濟合作模式。其中,既有規則、標準對接的制度性安排,也有多層級、分階段的差異性合作。
(一)上合組織區域經濟合作的現狀
首先,經濟合作是“上海精神”的重要實踐。經濟合作遵循協商一致決策原則,即實力相差懸殊的大小國在組織內都擁有了否決權。上合組織的基本活動幾乎都圍繞中亞地區開展。
趙華勝:《上海合作組織評析與展望》,時事出版社,2012年,第17頁。中俄均踐行“上海精神”,始終強調構建公平、民主的多極化世界秩序,堅持奉行平等、尊重、互利的多邊主義,沒有以“貢獻大小”換取現實利益;沒有以“實力強弱”影響制度和決策。
資料來源:《上海合作組織二十周年杜尚別宣言》,上海合作組織官網,http://chn.sectsco.org/documents/。上合組織框架內經濟合作摒棄“歧視性”條款,不以附加任何政治社會改革條款為合作的前提條件,自始至終貫穿“自由貿易”“共同獲益”原則。
張宇燕、李增剛:《國際關系的新政治經濟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第185頁。這一謀求共同發展、實現互利共贏的發展模式,為發展中國家開展經濟合作提供了借鑒。
其次,經貿合作日趨活躍。上合組織成立20多年以來,成員國間經貿合作穩步增長,能源資源型國家與加工制造業國家優勢互補,助力各國實現產品升級和新工業化發展,相互間經濟依存和發展周期協同性愈發顯著,有效帶動了區域經貿合作規模擴大。據世界貿易組織統計,2020年,8個成員國的貿易總額為6.1萬億美元,相對于2001年的0.69萬億美元增長8.8倍,其中6個創始成員國的貿易總額增長7.8倍,合作成效異常突出。
劉華芹:《卓有成效的上海合作組織區域經濟合作》,新華網,2021年8月27日,
http://home.xinhua-news.com/rss/newsdetaillink/c83781445e72814368f5cbff68a3a7e8/1630059206227。目前,中國是俄羅斯、烏茲別克斯坦和巴基斯坦的第一大貿易伙伴國,哈薩克斯坦的第二大貿易伙伴國,成員國之間的貿易聯系日益密切。
同③。從貿易主體上看,2020年中國民營企業對上合成員國進出口額為1397.3億美元,是2003年的20.7倍,年均增長19.5%,比同期中國對上合成員國年均增速高3.5個百分點。
佚名:《商務部召開例行新聞發布會》,中國商務部官網,2021年9月16日,http://www.mofcom.gov.cn/xwfbh//20210916.shtml。從合作方式上看,跨境電子商務平臺成為傳統經貿合作的有機補充。其中,中俄、中國—中亞電商市場增勢明顯,阿里巴巴全球速賣通被各成員國普遍接受,并成為優質產品的熱銷平臺,有助于創造更多利益契合點和合作增長點。
最后,互聯互通穩步推進。既包括公路、鐵路、管道、電網等設施建設的“硬聯通”,也包括法律法規、制度標準、信息交流對接的“軟聯通”。以“硬聯通”為例,在鐵路方面,有中歐班列、同江中俄鐵路大橋、安格連—帕普鐵路卡姆奇克隧道等;在公路方面,有中俄黑龍江大橋、中吉烏公路、中塔公路等;油氣管道項目包括中俄、中哈原油管道,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中國—中亞天然氣管道(A、B、C、D線路)等;在電力網絡方面,有中國—中亞、中巴和中蒙俄輸電項目等。這些項目為地區互聯互通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了重要支撐。《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政府間國際道路運輸便利化協定》為各成員國提供了法律保障。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2021年中國鐵路全年開行中歐班列1.5萬列、發送146萬標箱,同比分別增長22%、29%。
新華社:《新華每日電訊:時光列車,“跑”出中國鐵路新跨越》,中國鐵路網,2022年1月5日,http://www.china-railway.com.cn/xwzx/mtjj/xhs/xinhuanet/202201/t20220105_119305.html。
(二)上合組織區域經濟合作的發展動因
成員國對“上海精神”的價值觀認同,以及對地區繁榮穩定的內在需求,推動上合組織區域經濟合作不斷向前發展。同時,中俄全面戰略協作不僅是合作的源動力,還引領著合作的方向。
第一,構建區域經濟合作的共同價值理念。在區域經濟合作的發展過程中,相對統一的價值理念不可或缺。上合組織與多個國際經濟合作機制重疊,例如“歐亞經濟聯盟”“中西亞經濟合作組織”“歐亞運輸走廊計劃”“中亞經濟專門計劃”等。與這些經濟合作機制相比,上合組織的優勢在于能通過平等對話找到解決最復雜問題的方法。
佚名:《阿利莫夫:上合的優勢在于用平等對話解決最復雜的問題》,新華網,2017年6月29日,http://big5.news.cn/gate/big5/www.xinhuanet.com//world/2017-06/29/c_129643959.htm。通過內部協商,用共同聲音一致對外,增強談判地位和綜合實力,避免被邊緣化,成為成員國積極推動上合組織區域經濟合作的主要動力。
第二,維護地區繁榮穩定的共同訴求。強烈的預期收益是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動力,其中既有具體的經濟收益,也有抽象的安全收益。上合組織成員國在資源稟賦、消費需求上的差異和相互毗鄰的地理區位,是開展區域經濟合作的前提。經濟體量、產業結構、科技水平、經濟發展階段等方面的不同,為成員國優勢互補、互利合作提供了發展空間。上合組織區域經濟合作還對成員國消除邊遠地區的貧困和愚昧,根除“三股勢力”滋生的民間土壤,紓解域內非傳統安全困境具有重要意義,成為上合組織安全合作的有機補充。
А.Ф.Клименко. Возможные шаги России во взаимодействии с Китаем по обеспечению безопасности на пространстве ШОС. Китай в мировой и региональной политике. История и современность. Выпуск № 20/ том 20/ 2015.
第三,推動可持續發展的制度化安排。上合組織成立以來,出臺的經濟合作文件大致可分為三類。一是原則性法律文件,以《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政府間關于開展區域經濟合作的基本目標和方向及啟動貿易和投資便利化進程的備忘錄》為代表,確立了平等互利、兼顧各方利益,遵循國際通行的市場經濟規則,完善合作項目的執行和監督機制,多雙邊并行發展等四項基本原則。
邢廣程、孫壯志主編:《上海合作組織研究》,長春出版社,2007年,第97頁。二是以《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多邊經貿合作綱要》為代表的框架性法律文件,制定了“三步走”規劃。即:短期內積極推動貿易投資便利化進程;中期共同制定規劃方案、確立優先發展方向;長期以實現商品、人員、技術和資本自由流動為目標。2019年通過的新版《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多邊經貿合作綱要》草案,強調經濟數字化和高科技合作等重點領域的合作。三是以《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政府間國際道路運輸便利化協定》為代表的專門性法律文件,精簡了經濟合作的流程。此外,
為落實成員國元首峰會和政府首腦(總理)會議達成的共識,上合組織建立起系統性的決策和執行機制,逐步完善了經貿部長會議、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交通部長會議、農業部長會議、科技部長會議等30多個機制和7個專業工作組,確立了13個領域的基本目標和優先方向,
徐惠喜:《上合組織各成員國深挖潛力推進區域務實合作》,中國新聞網,2018年6月8日,https://www.chinanews.com/gn/2018/06-08/8533214.shtml。局部消除了成員國過境通關、檢驗檢疫、物流運輸、標準認證等壁壘和限制,逐步提高成員國間貿易投資便利化水平。
劉華芹、于佳卉:《上海合作組織區域經濟合作20年回顧與展望》,《歐亞經濟》,2021年第1期;劉華芹:《深化上海合作組織區域經濟合作構想》,《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2014年第1期。
第四,創始大國發揮的協同引領作用。大國引領是開展區域經濟合作的基本要素。 Walter Mattli. The Logic of Regional Integration: Europe and Beyo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p.60,轉引自王玉主:《東盟區域合作的動力(1967~1992)——基于利益交換的分析》,《當代亞太》,2006年第1期,第40頁。進入2000年以來,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綜合國力的增強,中國參與區域經濟合作積極性愈發提升。在戰略認知上,中俄兩國元首簽署的《關于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和歐亞經濟聯盟建設對接合作的聯合聲明》指出,雙方將秉持透明、相互尊重、平等、各種一體化機制相互補充、向亞洲和歐洲各有關方開放等原則,通過雙邊和多邊機制,特別是上海合作組織平臺開展合作。?? 資料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俄羅斯聯邦關于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和歐亞經濟聯盟建設對接合作的聯合聲明(全文)》,新華網,2015年5月9日,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5-05/09/c_127780866.htm。
在行動目標上,2021年《中俄總理第二十六次定期會晤聯合公報》指出,雙方重申落實兩國元首關于并行不悖、協調發展“一帶一路”倡議和大歐亞伙伴關系的共識,深入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與歐亞經濟聯盟對接;雙方將秉持多邊主義精神,堅持建設可持續的開放型世界經濟;俄方支持中方作為東道國主辦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政府首腦(總理)理事會第二十一次會議,促進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 資料來源:《中俄總理第二十六次定期會晤聯合公報(全文)》,中國政府網,2021年12月1日,http://www.gov.cn/xinwen/2021-12/01/content_5655155.htm。
正如上合組織前秘書長阿利莫夫所說,實踐證明,中國和俄羅斯是中亞最穩定和可靠的伙伴。?? 阿利莫夫:《中亞:大崛起而非大博弈》,人民網,2019年11月12日,http://world.people.com.cn/n1/2019/1112/c1002-31450444.html。
二、上合組織區域經濟合作的突出問題與阻礙因素
雖然上合組織區域經濟合作穩步向前,但是也需客觀認識存在的問題。其中,規制標準不一、經濟結構不合理、便利化水平仍未達到預期是上合組織區域經濟合作的突出問題,也顯露出上合組織區域經濟合作的基本定位、利益協調、目標選擇等深層次阻礙因素。
(一)上合組織區域經濟合作的突出問題
第一,區域經濟合作缺乏統一的規制標準。上合組織出臺的多項經濟合作文件均設定了相應的目標和任務,但尚未形成有較強約束力的規制標準,導致部分既定目標實現難度較大。例如,20世紀90年代就規劃設計的中國—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鐵路遲遲無法落實。
孫壯志:《上海合作組織命運共同體:時代內涵與路徑選擇》,《歐亞經濟》,2021年第1期,第7頁。根據2019年達沃斯經濟論壇報告,中俄在道路質量、電力供應質量、供水可靠性等方面均缺乏統一標準。
馬相東:《新時代中俄自貿區構建的制約因素與推進路徑》,《中國流通經濟》,2019年第12期,第70頁。同時,上合組織的大型基建項目資金主要來自中石油、中石化等中國大型企業的貸款項目和中國進出口銀行等政策類銀行提供的無息或低息類貸款,缺乏多元融資工具及配套的項目監督機制。
第二,經濟合作方式和結構亟待優化。上合組織經濟合作類文件較少,較難形成統一共識。截至2019年6月,上合組織通過了約1400份文件,其中近一半涉及安全領域的合作,涉及多邊經濟合作的文件僅占7%。
佚名:《俄媒:上合比什凱克峰會重點關注經濟》,參考消息網,2019年6月14日,http://www.cankaoxiaoxi.com/china/20190614/2382842.shtml。而為數不多的經濟合作文件又以指導性、倡議性為主,涉及具體操作內容,且具有一定執行效力的文件較少,使多邊經濟合作缺乏行動依據。目前,上合組織框架下的經濟合作項目主要在雙邊層面進行,成員國共同參與的多邊項目較少,這與上合組織覆蓋區域和人口市場規模極不相稱。在合作項目結構上,成員國間資源領域的合作項目明顯多于非資源型行業,教育、醫療等涉及民生服務的項目較少,經濟合作的潛力沒有充分釋放。
第三,貿易投資便利化水平不高。貿易投資便利化是降低交易成本、提升區域經濟合作效率、優化成員國營商環境的國際成功經驗。上合組織貿易投資便利化的成績主要集中在海關合作方面,仍存在較大提升空間。根據世界銀行發布的全球2012—2018年綜合物流績效指數(Aggregated LPI 2012-2018),對海關、基礎設施、國際運輸、物流能力、跟蹤與追蹤服務、時效性在內多個項目的跟蹤調查顯示,上合組織成員國僅中國和印度進入世界前50名,其余成員國排名較靠后,國際運輸和物流質量是亟待提升的合作領域。貿易投資便利化程度不高還暴露出上合組織與歐亞經濟聯盟對接的問題。在具體實踐中,部分成員國對外資的準入仍存在不同程度的限制,勞務簽證也是較為突出的麻煩,不僅耗時較長,而且“一國一策”,嚴重阻滯了成員國間的經濟合作和技術交流。
(二)上合組織區域經濟合作的阻礙因素
成員國經濟規模、發展水平和開放程度各異,域內其他制度化安排導致的經濟功能重疊,以及組織決策與執行機制相對乏力是上合組織經濟合作的主要阻礙因素。
第一,成員國間經濟實力差距導致的利益認知分歧。上合組織存在超十萬億美元和不足百億美元等不同體量的經濟體,成員國的貿易規模、投資能力、市場容量、開放水平差距懸殊,參與多邊經濟合作的價值定位和目標考量存在分歧。中國主張推動貿易投資便利化,強化多邊機制建設和區域一體化制度安排。俄羅斯致力于整合后蘇聯空間的傳統經濟聯系,推進其主導的歐亞經濟聯盟,上合組織區域經濟合作居于次要位置。印度期望通過上合組織強化與中亞國家的交通和能源管道聯通。哈薩克斯坦主張發展多邊項目,借此推動區域經濟合作制度化。烏茲別克斯坦重視發展與中亞周邊國家合作,將交通運輸、旅游、農業等領域視為優先發展方向。吉爾吉斯斯坦希望強化經貿、交通運輸以及投資領域的合作。塔吉克斯坦主張深化地區能源合作,特別是水電項目合作。這些差異成為上合組織區域經濟合作確立優先方向和尋求“最大公約數”的首要障礙。
實力差距導致經濟合作的弱勢方心態復雜。以中國與中亞國家經濟合作為例。中亞國家雖都是中國的戰略合作伙伴,具有高水平的政治互信基礎,在經濟合作中卻存在一定疑慮。中國經濟體量巨大、開放程度較高,對外貿易以工業制造業商品為主,物美價廉具有較強的競爭力;中亞國家實力相對弱小,對外商品以油氣、礦產、農產品等附加值較低的資源型產品為主。中亞國家渴望吸引來自中國的投資,又擔心中國資本、商品、人員進入會對其脆弱的民族產業造成沖擊,在中亞國家個別媒體上,甚至不時出現“中國威脅論”的論調。
第二,域內其他制度化安排導致的經濟功能重疊。上合組織域內存在多種國際經濟合作機制,圍繞該地區規則制定權的博弈日趨激烈。以歐盟和烏茲別克斯坦達成的超普惠制待遇(GSP+)為例,從2020年6月烏茲別克斯坦遞交申請,到當年11月歐盟通過,歐盟效率之高、速度之快超乎常規。
據此,烏茲別克斯坦可對歐盟出口免稅商品增至6200種,較此前增加一倍。中國駐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大使館經濟商務處編譯:《烏與歐盟貿易超普惠制待遇4月10日起正式生效》,
商務部官網,2021年4月12日,http://uz.mofcom.gov.cn/article/jmxw/202104/20210403051498.shtml。
但根據歐盟要求,超普惠制受惠國必須批準和執行27個國際公約,其中16個是關于人權和勞工權利保護,11個涉及環保、禁毒和反腐等“軟強制”內容。即使從組織內部看,中俄對上合組織經濟合作的定位也存在一定差異。2016年,商務部副部長錢克明指出,應共同謀劃和推進上海合作組織區域經濟合作的未來發展,盡快確立上合組織自由貿易區長遠的發展目標。
王優玲:《商務部:盡快確立上合組織自由貿易區長遠的發展目標》,中國政府網,2016年10月20日,http://www.gov.cn/xinwen/2016-10/20/content_5122396.htm。由俄羅斯倡導的歐亞經濟聯盟已基本完成對外貿易和投資的制度化建設,但至今沒有出臺具有較強針對性、明確與上合組織間關系的法律文件,特別是與上合組織成員國在經濟合作實踐中必然涉及的相關法律、規則、標準等方面,尚未作出明確規范。
易小準:《中國參與區域經濟合作的抉擇與作為》,《中國對外貿易》,2007年第7期,第80頁。
第三,決策與執行機制設計不足掣肘多邊合作。決策層面的協商一致原則導致經濟合作久議不決,這在“上合組織自貿區”“上合組織能源俱樂部”等互利合作倡議上都有所體現。在上合組織影響力、號召力增強的背景下,若成員國數量繼續增多,利益訴求將更趨于多元,協調各成員國達成統一共識難度增大。在執行層面,融資渠道、合作項目監督機制設計不足。成員國在能源、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合作意愿和投資需求強烈,但因缺乏有約束力的法律文件和項目監督機制為保障,致使許多有意向、有實力的企業望洋興嘆。隨著成員國對上合組織經濟合作預期的提升,資金瓶頸和參與主體的問題也愈發明顯,上合組織框架下實業家委員會和銀聯體難以對大型項目合作融資,民營即中小企業對多邊合作項目參與度不高。
三、推動深化上合組織區域經濟合作的路徑
推動深化上合組織經濟合作,應大力弘揚“上海精神”,優化經濟合作的制度化安排,提升組織經濟功能建設,深挖地緣經濟合作潛力。
(一)弘揚“上海精神”,明確區域經濟合作的發展定位
“互信、互利、平等、協商、尊重多樣文明、謀求共同發展”的“上海精神”是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新型區域經濟合作模式的重大創新。20多年的發展實踐表明,“上海精神”賦予了上合組織持久、旺盛的生命力,是各成員國認同的情感紐帶和合作準則。
從世界歷史發展進程來看,國際行為體在不同歷史階段的主要任務存在明顯不同。上合組織成立之初,正逢俄羅斯和中亞國家政治經濟轉型關鍵期,打擊“三股勢力”、維護地區安全穩定是當時的優先合作領域。經歷20多年的發展,上合組織安全合作成為組織各領域合作中最突出、最亮眼的領域。與此同時,在以大數據、云儲存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的助推下,區域經濟一體化展現出強勁活力,成員國參與區域經濟合作的意愿愈發強烈。因此,應提升成員國經濟合作水平、豐富組織經濟合作內容,使經濟合作成為與安全合作協同并驅的優勢領域。
(二)設計適宜的制度性安排,實現區域經濟優勢互補
以可持續發展為導向,激發區域經濟合作潛力。由于上合組織成員國尚處于工業化、城市化發展階段,應立足于各國自身發展需求,開發經濟合作的潛力,將合作領域由能源礦產資源、基礎設施領域向農業、制造業、服務業和高新技術方面拓展,著力在農業、服務業、跨境電商等領域打造區域優勢產業鏈,增強成員國經濟競爭力和發展能力,提升區域整體經濟實力與水平。
制度設計是經濟合作的長遠大計,目的是釋放合作潛力,實現資源合理配置。推動貿易投資便利化則為現階段優先發展目標。應將簽署《上海合作組織貿易便利化協定》提上議事日程,逐步形成區域經濟合作的制度性安排,實現域內投資便利化水平提質升級。以效率為導向,健全組織決策與執行機制。由于成員國經濟利益訴求不同,使得上合組織經濟合作的方式、內容和載體不同于政治和安全合作,因此決策層面的協商一致原則可酌情修正。依據上合組織憲章第十六條規定,
具體內容為:如某個成員國或幾個成員國對其他成員國感興趣的某些合作項目的實施不感興趣,他們不參與并不妨礙有關成員國實施這些合作項目,同時也不妨礙上述國家在將來加入到這些項目中來。
《上海合作組織憲章》
英文版本可參見中國日報海外版網站,http://www.chinadaily.com.cn/china/2006-06/12/content_614628.htm。
可避免因少數國家否決而導致多國共同利益受損的情況發生。在執行層面,鑒于上合組織融資瓶頸是多邊項目難以落地的主要原因,可在上合組織銀聯體的基礎上,強化本幣結算業務,聯合亞投行、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等融資伙伴,建立與之配套的項目監管機制,共商多種融資方式,滿足多樣化融資需求。
(三)強化成員國國家戰略對接,聚集各國利益的“最大公約數”
科技創新帶動經濟發展是上合組織成員國的普遍共識,在各國的國家發展戰略中,科技創新均被寄予厚望。各成員國雖然經濟體量、資源稟賦、科技水平不同,發展側重存在差異,但科技戰略目標相近,即以科技升級推動經濟增長、改善民生福祉,實現可持續發展,而且路徑也較為相似,即通過基建建設、數字化轉型、人才交流培養,實現科技創新發展。
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緩解成員國愈發嚴重的社會就業壓力,突出經濟合作的為民本質,是確保成員國國家戰略平穩開局的關鍵。可采取先易后難的策略,即由防疫物資供應轉化為衛生健康產能升級改造,增強成員國的防疫物資的自給能力。通過階段性防疫衛生合作,推動醫療健康、住房交通、教育培訓等方面合作,為開展戰略項目合作提供民意保障和人才支持。此外,開展醫療衛生、民生保障類合作還需注重新老產能結合,例如,通過普及通信設備使民眾了解上合組織成員國加強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推動跨境光纜、國際通信基站等互聯互通基建項目的為民本質,擴大社會層面對上合組織及組織框架內經濟合作的認知。
(四)深挖合作潛力,發揮中俄“雙引擎”作用
作為上合組織發展的“雙引擎”,中俄全面戰略協作不僅對上合組織各領域發展起到關鍵作用,還將對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哈薩克斯坦等在內的發展中國家開展平等互利合作,深挖區域經濟合作潛力,產生示范效果。應充分挖掘中俄地方合作潛力,擴大“中俄(地方)+”合作模式,廣泛吸引其他成員國加入。中俄已形成“東北—遠東及貝加爾”和“長江—伏爾加河”兩個政府間地區合作機制,可在此基礎上拓展“京津冀—中央聯邦區”和“長江中下游—西北聯邦區”地區間合作,推動中俄經濟核心區之間的合作聯系。此外,中俄已締結139對友好省州城市關系。
佚名:《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中俄締結友好省州城市139對》,俄羅斯衛星網,2018年6月16日,http://sputniknews.cn/russia_china_relations/201806161025668936/。兩國友好省州城市根據《中俄在俄羅斯遠東地區合作發展規劃(2018—2024年)》要求,
資料來源: 《中俄在俄羅斯遠東地區合作發展規劃(2018—2024年)》,商務部官網,2018年11月15日,http://images.mofcom.gov.cn/www/201811/20181115164728217.pdf
可率先開展優勢項目合作,強化政策供給,助力中俄經濟合作全面提質升級。
參考文獻:
1.韓璐:《上海合作組織與“一帶一路”的協同發展》,《國際問題研究》,2019年第2期。
2.李自國:《上海合作組織的擴員與命運共同體建設》,《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2021年第4期。
3.龐大鵬:《歐亞經濟伙伴關系的構建及其對上海合作組織發展的影響》,《當代世界》,2018年第6期。
4.秦鵬、王青松:《上海合作組織經貿合作條約評析》,《新疆社會科學》,2020年第2期。
5.劉華芹、于佳卉:《上海合作組織區域經濟合作20年回顧與展望》,《歐亞經濟》,2021年第1期。
6.龔新蜀、劉慶巖:《上海合作組織框架下經濟合作制約因素及原因分析》,《云南財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5期。
7.韓星:《上海合作組織貿易便利化的經濟影響——基于GTAP模型的模擬研究》,《財經問題研究》,2019年第3期。
8.孫壯志:《上合組織務實合作方向選擇》,《中國投資》,2020年12月號第23、24期合刊。
責任編輯:郭 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