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強

隨著第四次工業革命的興起,人類社會邁進了人工智能時代,大數據、云計算、“互聯網+”等科學技術改變了產業結構、經濟形態以及人們的學習和生活方式,給國家經濟發展、科技發展、高等教育發展帶來了重大機遇和挑戰。為主動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2017年2月以來,教育部積極推進新工科建設,從“復旦共識”,到“天大行動”,再到“北京指南”,新工科一步步走到高等教育的前臺,成為高等教育改革的新熱點和高等工程教育發展的風向標。
2018年3月,安徽工業大學(以下簡稱“安徽工大”)入選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作為一所以工科為主的多科性大學,安徽工大在新工科建設方面又有哪些探索和實踐呢?
開辟一條嶄新路徑
“新工科建設既是國家主動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戰略行動,也是我國高等教育積極應變、主動求變的時代應答。”安徽工業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魏先文說道。
魏先文認為,新工科建設即在新時代背景下,面向新經濟的現實需求和未來發展,融合“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新興技術,構筑具有中國特色的工科新形態。
如今,安徽工大正在積極應對時代的科技變革、主動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嘗試著從“學科建設”“專業調整”“教師培養”“評價改革”4個方面入手,為新工科人才協同培養開辟一條嶄新路徑。
對于學科建設,安徽工大以工科為主,持續推進工、理、經、管等七大類學科的協調發展,制定實施了《安徽工業大學“一流學科”建設實施方案》。“這套方案,將現有一級學科整體分為高峰、高原、高地三個層次進行建設,以逐步形成特色鮮明、結構合理的學科發展格局。”魏先文介紹道。
“在專業調整方面,我校實施動態調整機制,結合區域經濟發展,不斷地調整和優化專業結構。”目前,安徽工大已對部分傳統專業進行改造,對部分就業率低、建設水平不足的專業進行淘汰,同時,在此基礎上新建一批新工科專業,例如“智能感知工程”“人工智能”“微電子科學與工程”等,促使專業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
“在教師培養方面,學校實施人才強校戰略,推進三個‘化,即國際化、工程化、博士化。”魏先文指出,“我們會鼓勵青年教師赴海外訪學研修,不僅給他們保留校內待遇,還為他們提供經費資助;對部分稀缺專業的博士設立專項的引進政策,比方說提供‘安家補貼‘購房補貼‘科研經費資助等等,此外,我們還會考慮為對方的配偶進行工作安置。”
在評價改革上,安徽工大注重創新價值貢獻,實行“代表作”制度。即采用分類考核的方式,將服務產業發展,特別是服務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貢獻度,納入評價的重要指標中。同時,學校重構學生評價體系,設立第二課堂學年學分制,融合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兩張成績單”,立體地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引導學生全面發展,促進學生成長成才。
大學是城市的名片
1958年9月,毛澤東微笑著走進馬鞍山鋼鐵廠的車間。有眼尖的工人立刻激動地喊道:“毛主席來了!”全車間一下子沸騰了。參觀結束后,毛澤東點頭贊許道:“馬鞍山鋼鐵廠的條件很好,可以發展成為中型鋼鐵聯合企業,因為發展中型鋼鐵聯合企業比較快。”同樣在這年的9月,安徽工大的前身“馬鞍山鋼鐵工業學校”誕生,秉承著“既要出鋼材,也要出人才”的理念,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培養優質的冶金專業人才。
“大學是一所城市的名片,是城市文明的尺度。城市和大學之間是唇齒相依的關系。”魏先文說,“安徽工大前身是一所以工科為主的行業高校,因此,一直以來,我們都致力于探索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特別是注重產學研合作協同培養人才和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形成了‘以工為主、服務行業、融入地方、創新發展的辦學特色。”
自2017年啟動新工科建設以來,安徽工大圍繞智能時代下“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這三個根本問題,開展特色化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推進人才培養走向“多元、多維、多樣”的大格局。
“我校要推進新工科建設,首要是轉變理念,引領實踐。”魏先文介紹道,“我們提出了人才培養的‘大人才觀‘大工程觀‘大質量觀‘大協同觀,以全新的理念和思想引領教育教學改革,同時,我們還在持續推廣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
新工科改革之路上,協同合作也是重中之重。魏先文表示:“為了推動新工科校內外協同建設,學校和當地政府及企業都有較為深度的合作,比如,我們與馬鞍山市政府合作創建了‘安徽工業大學馬鞍山產業學院,還與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人工智能研究院一起合作創建了‘安徽工業大學科教融合人工智能學院。這些都為新工科建設提供了莫大的助力。”
面對挑戰,安徽工大一馬當先,敢于探索。針對“專業交叉融合”這一難點,確立改革試點,開展先行先試,并圍繞國家項目確定重點研究與實踐專題。2018年至2021年,學校共立項省級項目39項、校級項目53項。
教育是心靈的修行
不管大學如何發展,學生始終是大學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環。魏先文發現,在推動新工科建設的過程中,有部分老師受限于傳統的教學思維和教學習慣,導致新的教學模式難以很好地推行下去。同時,教學變革的出現,導致部分學生未能很好適應,出現了學習焦慮等問題。
根據這種現象,魏先文提出了一個“變與不變”的人才培養辯證觀。
“我一直跟學生和老師們講,教育其實是心靈修行的一個過程。面對新時代的需求,我們在專業知識結構上,肯定會與時俱進,但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和教育的本質永遠不變。人才培養的重心,是培養學生們的思維方式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幫助學生在無法確定的未來找到確定的方向。因此,師生們都要保持良好的心態,以不變應萬變。”
在魏先文看來,良好的大學教育需要做到三點。一是讓學生有一個良好的思維方式,二是讓學生有一個健康的生活方式,三是讓學生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狀態。這樣培養出來的學子,才能夠很好地適應社會需求,并且能夠推動和引領社會的發展。
“進校之初,在開學典禮上,我就告訴新生們,對于人生的迷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采取任何行動。我們可以先為自己樹立一個小小的目標,在此過程中通過摸索和思考,再把目標慢慢變大,讓自己的青春年華最大限度地被利用起來。”
而對于學校未來的發展,魏先文始終抱有良好的期待。
“關于新工科建設的推進,如今已經取得了一些初步性的成果,但是,新工科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現在的‘新或許在一段時間后就會變成‘舊,所以關于新工科的理念、模式、機制應該是開放的、不斷發展的。就目前來說,我們還存在著‘資金‘理念等方面的瓶頸,以后的路依然任重而道遠。”魏先文說道,“未來,安徽工大將會繼續深化理念轉變,推進產教融合和校際合作,在新工科建設的探索之路上披荊斬棘,砥礪前行!”12BEE208-20E9-48D0-BDA0-F4E3A3D71D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