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曉鳳

從切割時迸濺的鷃藍火花到流淌出晶瑩的玳瑁黃,再到凝固成沉穩的銀灰色……熱火朝天的工業建設場面,散發著流光溢彩的獨特魅力。飛燕藍、海濤藍、天霽藍……大美的工業藍盡顯工業制造的蓬勃朝氣。工業興則國興,工業強則國強。工業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在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新工業革命正在來臨,中國正在向工業強國的行列闊步邁進之際,工科需要以全新的面貌來應對挑戰,國家對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新時代呼喚新工科。為主動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支撐服務創新驅動發展、“中國制造2025”等一系列國家戰略,新工科應運而生。
深圳作為中國工業主要城市,基礎雄厚,生機勃勃,動能澎湃,一批產業巨頭和重大項目落地開花,為深圳工業注入活力。誕生在時代的潮頭、長在春天的故事里的深圳大學,是深圳本土第一所大學,學科特色鮮明,自帶改革基因,深圳大學以不尋常的打法,跑出了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深圳速度”,特別是在新工科建設中表現優異。2022年2月,中國科學院院士,此前曾任上海交通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的毛軍發,走馬上任成為深圳大學校長。毛軍發一直從事射頻與高速集成電路以及智能感知技術研究,“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長期的專一精研、執著而行,使他對新工科建設有著獨到的見解。
毛軍發表示,工科是應用數學、物理學、化學、力學等基礎科學的原理,結合生產實踐所積累的技術經驗而發展起來的學科。“知者創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謂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中國自古就將“百工之事”上升至“圣人之作”的高度,是對工程技術的重視保護與崇高敬意。而新工科的新,是全新的新、更新的新,更是創新的新,新工科是指為適應高新技術發展的需要而在有關學科基礎上發展或衍生出來的學科。“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工科研究的是“萬物之理”,研究尺度遠到宇宙深處,大到廣袤蒼穹,近至咫尺之間,小至微觀粒子,都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新工科與產業深度融合才有強大的生命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將同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形成歷史性交匯,工程科技進步和創新成為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當前,科學研究范式正在發生深刻變革,學科交叉融合不斷發展,科學技術和經濟社會發展加速滲透融合,為建設新工科帶來了重大機遇。加快建設和發展新工科,培養引領未來技術和產業發展的人才,成為社會各界需要共同解決的命題。
目前,新工科系列政策文件的相繼出臺,彰顯了國家層面對新興技能人才培養的高度重視。面對井噴式增長的新型人才需求,高校新工科人才供應體系和辦學模式也迎來了一波升級。近年來,新工科成為國內綜合性大學,特別是理工科院校重點布局的領域。這從深圳大學的學科布局中可見一斑。從比較傳統的機械、土木、建筑、化工、環境到新興的計算機、人工智能、微電子等學科,深圳大學都有布局,特別是近期新增了機器人工程、金融科技、供應鏈管理等多個新工科專業。新增專業聚焦國家戰略發展要求和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社會發展以及產業轉型需求,積極推進新工科建設,持續優化專業布局,加快建設高端應用型、研究技術型人才培養新高地。專業增加兼顧了學校發展、地方需要、國家戰略這三個層次。
“新工科建設的落地,要跟國家經濟發展結合在一起。實際上我們國家很多‘卡脖子技術恰恰是在一些傳統的工程技術領域,一些核心技術的突破就卡在材料的性能上,比如一些材料本身有一些缺陷,哪怕提高一個千分點,都是非常艱難的事情,需要腳踏實地、精益求精的精神,所以科技創新要與工匠精神結合在一起,才能真正把新工科建設好。”毛軍發坦言。
創新是大學的靈魂,亦是深圳大學的“生命線”。創建于1983年的深圳大學是一所年輕的、新型的大學,與深圳特區幾乎同步誕生,共同成長,走的每一步都留下了創新的烙印。從曾經的深圳高等教育的“獨子”,成長為今天的“長子”。學校學科門類齊全,教育體系非常健全,在校生有4.1萬人,其中本科生2.8萬人,超過整個深圳市在校本科人數的一半。
“深大人血液里流淌著創新的基因。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豐富的辦學資源,開放的辦學特色,培養了一大批業界精英。馬化騰、史玉柱、梁光偉、鄧學勤、孟晚舟等知名商界人士,經濟學家薛兆豐, ‘戰斗英雄史光柱,奧運冠軍陳夢、湯慕涵等都是深圳大學的名片。因為身處深圳特區,深大學生創業的比例很高。人才培養是建設一流大學的重中之重。新工科與產業深度融合才有強大生命力。深圳大學作為新工科建設的實踐者,有必要通過加強校企緊密聯系,共建產教融合的新工科創新人才培養平臺。”毛軍發強調。
因此,深圳大學將學科建設推到“雙區”建設最前沿,與華為、中興、騰訊、大疆、深投控等領軍企業深度合作,推動光學工程、土木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等優勢學科實力進入國內一流水平行列。深圳大學工程科學、材料科學、生物學與生物化學、計算機科學、化學、物理學、環境科學/生態學等14個學科進入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基本科學指標數據庫)全球前1%,上榜學科數位列廣東省內高校第二,其中,深大“工程科學”也是深圳本土高校第一個ESI全球前1‰學科。
學科交叉成為科技創新的源泉,催化新工科蓬勃發展
毛軍發認為,科學總是在綜合、分化、再綜合的過程中不斷前進。現代科學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綜合。學科交叉往往產生新的學科生長點、新的研究前沿,有助于解決復雜科學問題、工程技術問題,產生重大科學突破和顛覆性的新技術。
2021年初,國家新設置“交叉學科”門類,成為我國第14個學科門類。“交叉學科”是學科門類的全新成員,深圳大學已做出“跨界”嘗試。學校充分發揮多學科綜合優勢,瞄準當前重大科技前沿問題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積極探索學科交叉融合與發展的有效實現路徑,重點建設一批國家急需、前景廣闊的新興、邊緣和交叉學科;以推進多學科深度交叉融合為突破點,帶動學科建設整體水平的高質量躍升;重點推進“信息+”、集成電路、“人工智能+”、智能建造、金融科技等學科交叉會聚平臺,推動交叉融合和特色發展,在多交叉會聚探索方面走在前列。12BEE208-20E9-48D0-BDA0-F4E3A3D71D07
“學科是人類對知識體系的劃分,學科細化使科學研究更加深入,但同時會陷入局部視角和單向思維。交叉學科不僅能夠涵蓋原有學科尚未涉及的知識領域,彌補原有知識體系的缺口,還能夠成為連接學科知識的紐帶。要知道,很多重大問題的解決常常涉及多個學科的相互交流和滲透。世界科學前沿領域的研究表明,在學科的交叉點上往往會產生新的前沿和方向,比如,物理學、化學以及生物學和醫學之間的邊界會越來越模糊,它們之間相互交叉和滲透,產生了大量新的科學生長點。學科交叉已成為科技創新的主要源泉。”毛軍發強調道。
目前,深圳大學依托新工科建設的交叉學科已初顯成果。2021年,深圳大學榮獲8項廣東省教育教學成果獎。在2021年國際基因工程機器大賽(iGEM)全球總決賽中,深圳大學在眾多參賽隊伍中脫穎而出,進入全球前十。
優化新工科布局,將深大科研創新成果寫在“雙區”大地上
毛軍發表示,39年的發展,深圳大學形成了以創新創業為特色的辦學模式,其科研成果通過一系列平臺轉化為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的現實生產力,扎根特區,服務特區,而絕不是“養在深閨”。深大培養的校友中80%留在特區,更在著名的粵海街道形成了環校創新創業生態圈,為深圳的“雙區”建設提供著源源不斷的創新動能。而新工科建設無疑是在為這種創新動能續入新鮮的血液。
在新工科建設中,深圳大學強化學科建設的頂層設計。堅持“四個面向”,圍繞深圳加快完善“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生態鏈,以供給側為基礎,把基礎學科做實,把傳統優勢學科尤其是優勢工科做強;以需求側為切入,把重大戰略急需學科做精,把新興交叉學科做優,進一步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和深度融合,為實現源頭創新和關鍵技術突破提供基礎支撐。
采訪中,毛軍發向記者介紹,深大構建“創造鏈—運用鏈—保護鏈—管理鏈”四鏈協同的知識產權體系,大力提升對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服務能力和貢獻率,與深圳10個區級政府開展戰略合作,共建13個協同科研轉化平臺。“十四五”時期,深大將進一步推動創新服務網絡深度融入區域發展,結合新工科重點建設,組建一批共性技術開發平臺與創新聯合體,將深大科研創新成果寫在“雙區”大地上。
“深圳大學要想建成世界一流的大學,既要立足深圳,胸懷祖國,又要面向世界。深圳大學是內地距離香港最近的綜合性大學,靠近港澳是深圳大學的一個發展優勢。要把跟香港澳門的大學合作作為一個重要抓手,站在更高的高度,在滿足國家戰略需求的基礎上,在立足深圳的同時跳出深圳來辦學,拓寬地方性高校的辦學路徑。”毛軍發強調。
圍繞粵港澳大灣區高水平人才高地和深圳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依托深圳一流高新技術企業、一流科技產業和一流創新生態,打造一批在國內具有領先地位、在國際上具有較高影響力的品牌學科,緊密對接“雙區”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綠色低碳、數字經濟、高端裝備制造、可穿戴設備、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和前沿性顛覆性先進技術在相關領域的應用需求。
2021年12月10日,深圳大學“騰訊云人工智能學院”入選教育部首批現代產業學院,該學院由深圳大學與騰訊云計算(北京)有限責任公司聯合建設,以“產、學、研、創”四位一體為核心要素,形成產業協同、創新人才培養的新型校企合作模式,構建“面向科學前沿、行業產業、區域發展”的協同創新模式,培養適應國家人工智能產業及其相關領域高素質產業領軍人才。“十四五”時期,深圳大學將在深圳市和社會各方的支持下,與一些國際著名大學加強戰略合作,共建聚焦核心關鍵技術的新工科聯合學院,面向未來技術,深化國際合作,在更高目標、更高層次、更高水平上推動開放創新、推動新工科建設和高質量發展。
胸懷“國之大者”,秉承改革創新基因的深圳大學,為國家高等教育改革貢獻了“深大模式”。作為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的先行者、探路者,深圳大學將以“闖”的精神、“創”的勁頭,持續探索新工科建設的深大路徑,為續寫更多“春天的故事”貢獻深大力量。12BEE208-20E9-48D0-BDA0-F4E3A3D71D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