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館是我國重要的公共文化機構,承擔著開展社會宣傳教育、普及科學文化知識、組織輔導群眾文化藝術活動的綜合性全民藝術普及職能,是公共文化服務的骨干力量。為推動各級文化館提升建設、管理和服務水平,2003年起原文化部借鑒全國縣級以上公共圖書館評估定級工作經驗,啟動開展文化館評估定級工作。截至目前,文化和旅游部已按照每4年一個周期完成了五次評估定級工作。從實際情況看,經過長期探索,已經形成了相對固定的評估定級工作機制和工作模式,成為推動文化館事業發展的重要抓手。評估定級工作發揮著以評促建、以評促管、以評促效能提升的重要作用,是推動全國文化館事業發展的重要抓手。經過長期探索,文化館評估定級已經實現了組織工作的機制化、具體實施的流程化、評估內容的體系化、評估方式的信息化,發揮了對文化館事業發展的全面評價作用、對改革創新的引導作用、對行業交流的促進作用、對事業建設的激勵作用。新形勢下,應與時俱進,深化改革創新,積極推動從資格型向競爭型轉變,優化評估指標和分值設計,采取常態化評估和階段性定級相結合的工作方式,強化評估定級結果應用,更好地發揮評估定級對文化館事業高質量發展的引導和推動作用。
一、全國文化館評估定級工作的基本情況及特點
自從2003年全國文化館評估定級工作啟動以來,經過組織機制、工作流程、評估內容、評估方式以及結果應用等方面的不斷探索,目前已經形成了比較穩定的工作模式和特點。
(一)評估定級組織工作的機制化。評估定級工作機制主要解決“誰來評”的問題。文化館評估定級工作涉及各級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門、文化館行業組織和地方各級文化館的系統性工作。經過長期探索,已經建立了職責明確、協同配合、運轉有序的工作機制,明確了文化和旅游部、省級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門、中國文化館協會、各級文化館之間的職責分工。特別是成立中國文化館協會以后,文化和旅游部按照政府職能轉變的要求,委托中國文化館協會承辦評估定級工作的具體事務,充分發揮協會作為行業組織的協調作用。就第五次評估定級工作看,文化和旅游部負責統籌評估定級工作,制定評估標準、實施方案、工作流程,決定重要事項,發布評估定級結果;中國文化館協會受文化和旅游部委托具體承辦,組織評估組對省級、副省級文化館進行評估,并對地市級、縣級文化館進行抽查;省級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門負責組織轄區內文化館將評估數據錄入“全國文化館評估定級系統”,組織評估組對轄區地市級館、縣級館進行評估,提出上等級館建議,并核實省級館、副省級館填報的數據;各文化館按照評估標準總結本館工作,進行自查自評,并填報評估數據。
(二)評估定級具體實施的程序化。評估工作涉及多方主體,每個主體在不同環節承擔著不同任務,形成了嚴密的工作流程,解決了“按照怎樣的步驟評”的問題。就第四次評估定級工作看,具體流程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各級文化館根據評估標準對本館工作進行階段性總結,開展自評、自查,將評估指標數據錄入“全國文化館評估定級系統”;二是省級文化部門組織評估組,結合線上填報數據對省域內地市級、縣級館進行實地評估,提出上等級館建議名單,并核實省級、副省級館填報的評估數據;三是由中國文化館協會組織評估組對省級、副省級文化館進行評估,并抽查評估部分地市級、縣級館;四是由原文化部劃定各等級館分數線,確定和發布一二三級文化館名單。
(三)評估內容的體系化。評估內容和具體指標取決于文化館事業發展階段和特點,主要明確“評什么”,是開展評估定級工作的基礎。歷次文化館評估定級工作均立足事業發展的階段性特征,研究制定了評估定級標準,雖然內容和指標各不相同,但總體上看具有以下特點。一是突出不同層級文化館的職能定位。圍繞不同層級文化館的職能定位和工作特點,設置評估指標和分值權重,引導省級館把工作重心放到群眾文化理論研究、文藝作品創作、行業指導和業務培訓等方面,引導副省級館和地市級館兼顧行業指導、業務建設和服務效能建設,引導縣級館著重加強業務建設、提升服務效能。二是聚焦文化館事業發展的核心要素。評估定級指標一般包括等級必備條件、評估指標和提高指標三部分,其中評估指標包括業務建設、服務效能和保障條件三個模塊,突出反映事業發展水平的核心指標,注重提升標準整體“含金量”。三是突出不同歷史階段文化館改革發展的方向。由于文化館基礎條件比較薄弱,在前三次評估定級工作中,評估指標和分值側重于經費、人員、設施等保障條件以及業務建設。隨著事業發展水平提升,從第四次開始評估指標轉向側重服務效能和改革創新。比如第五次評估強調在強化基本保障的基礎上,突出縣級文化館總分館制、社會力量參與、數字化建設等改革創新指標,相應提高分值權重,力爭體現中央關于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要求,突出下一步文化館建設的方向和重點,發揮評估定級對文化館事業發展的引導和激勵作用。
(四)評估方式的信息化。從第四次起,開始開發全國文化館評估定級系統,利用互聯網高效、便捷的優勢,運用信息化手段采集數據,在線測評文化館服務群眾滿意度,避免了準備紙質檔案材料而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特別是第五次評估定級工作創新評估方式,以“線上評估+實地抽查”的辦法減輕基層負擔。通過完善“全國文化館評估定級系統”功能,實現了評估指標數據填報和佐證材料電子化上傳、服務滿意度測評電子問卷調查,以及線上評估和數據分析。
二、全國文化館評估定級工作發揮的重要功能
從制度設計層面看,全國文化館評估定級具有以評促建、以評促管、以評促效能提升的工具價值。具體到工作實踐,就是以評估定級為工作抓手,在全面評價文化館發展水平的基礎上,形成推動事業發展的激勵和約束機制,促進各地加強文化館建設、管理和服務,更好實現各級文化館的價值和功能。
(一)發揮了對文化館事業發展的全面評價作用。文化館評估定級工作具有參與主體多、評估內容全面系統的特點,是與時俱進對事業發展情況進行評價的重要措施。從參與主體來看,基本涵蓋了全國縣級以上文化館。第四次全國文化館評估定級共有3119個文化館參與評估,參評率達到91.3%。第五次評估定級共有3318個文化館參加,參評率達96.26%,比第四次提高了約5個百分點,參評率為歷次最高,其中四川、陜西、寧夏等10個省(區、市)文化館參評率達到100%。從評估內容和指標來看,評估標準涵蓋了文化館建設、管理和服務的各個環節,包括服務效能、業務建設、保障條件以及創新事項等提高指標,全方位考察了各級地方政府對文化館建設的保障、文化館貫徹落實法律政策和標準規范、文化館服務人民群眾和改革創新情況等,是對文化館事業發展的全要素、全流程、系統性評價,是對一個階段文化館事業發展總體態勢的系統分析。
(二)發揮了對文化館改革創新的引導作用。評估定級是對一個階段內文化館建設、管理和服務的總體性評價,也是總結經驗、查找不足、引導改革創新的過程。在評估定級工作中,結合文化館改革發展形勢,專門設計體現未來改革方向的指標,設置了提高指標和獎勵分值,讓各級文化館更清楚地認識到今后一個時期的努力方向。比如,在第五次評估定級工作中,有針對性地增加了落實中央重點改革任務、建立總分館制、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等方面的創新性做法,提高指標分值達到100分(評估總分為1000分),鼓勵地方在做好常規性工作以外要注重改革創新。此外,還結合評估定級工作加強對文化館事業發展的督導、檢查和指導。比如在第四次評估定級工作中,11個評估組除了對各地文化館發展水平進行評估外,還對中央關于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任務部署進行督導檢查,總結提煉各地在文化館事業發展中的好做法、好經驗,具體指導各地文化館事業發展。
(三)發揮了促進文化館行業工作交流的作用。評估定級工作一直突出業務培訓和工作交流,把評估作為促進行業交流的重要契機,注重在評估中互學互促、共同提高。在歷次全國文化館評估定級工作中,均舉辦培訓班,組織專家結合文化館事業發展的階段性特點對評估指標進行解讀,分析文化館事業發展的總體態勢和未來的改革發展方向。比如,在第五次評估工作中組織舉辦了專題網絡培訓班,面向省級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門、全國各級文化館,解讀評估定級標準,加強業務指導,全國共有6455人次參加了網絡培訓。同時,組建了高水平的師資隊伍,應邀赴北京、山東、重慶等9省(市)和部分地市進行實地培訓指導,講解中央政策文件精神,使各地更好把握評估標準和工作導向。在評估過程中,把業務能力突出的文化館館長吸納進評估專家組,評估組聽取文化和旅游廳(局)評估工作匯報,召開座談會,實地檢查核實數據,召開評估意見反饋會,對各地文化館建設提出意見建議,在評估中實現互學、互評、互促。通過評估,開闊了各地文化館辦館視野,有助于各級文化館更深刻把握事業發展的重心和未來改革方向,更清醒地認識自身的薄弱環節,進一步明確后續努力方向。
(四)發揮了對各地加強文化館建設的激勵和約束作用。目前,評估定級結果已納入全國文明城市測評、全國文化先進單位評選、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新發展復核等評價指標體系,形成了激勵和約束機制。同時,為了充分運用評估結果,每次評估完成后都委托有關科研機構對評估數據進行分析,總結評估中發現的創新經驗,研究分析評估發現的薄弱環節,進而對行業發展態勢進行研判,為行業主管部門制定行業政策提供參考。比如,在第四批評估定級后,委托北京大學現代公共文化研究中心對評估數據進行研究分析,形成了《第四次全國文化館評估定級主要指標統計分析報告》,為制定文化館事業相關政策文件提供依據。
從實際情況看,全國文化館評估定級工作已經成為推動當前我國文化館事業發展的重要抓手,在實踐中評估定級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但仍然存在一系列問題,還有較大的改進和創新空間。比如,評估周期比較長,表現為階段性評價工作,尚未做到常態化的數據采集和分析,無法及時為事業發展提供指導,并且各個文化館需要耗費大量人力來專門準備資料應對評估工作;評估定級主要還是一定分數線之上的資格型評價,每個等級的文化館沒有固定的比例,競爭還不夠充分;評估定級結果應用機制還不健全,尚未與免費開放等公共文化項目資金分配掛鉤,激勵和約束的力度還不夠等。
三、全國文化館評估定級工作創新發展的方向
目前,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步入了高質量發展階段,對文化館建設、管理和服務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評估定級工作已經列入文化和旅游部權責事項清單的情況下,必須結合當前形勢要求,對評估定級工作機制進行優化設計,提高評估定級工作的權威性、科學性、實效性,發揮對推動文化館事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作用。
(一)改革評估定級工作模式,探索實施常態化評估和階段性定級相結合的方式。系統研究梳理文化館保障條件、業務建設、服務效能的核心指標,把各指標分解為數據采集要素,按季度采集、分析、發布行業發展數據,動態分析評估文化館事業發展態勢,為文化館建設提供參考。改革按周期進行集中評估的工作方式,在常態化采集行業發展數據的基礎上,壓縮評估定級周期,每3年進行一次總結定級,確定上等級館名單,形成采取常態化評估和階段性定級相結合的評估定級工作模式。
(二)嚴格控制上等級館比例,推動評估定級工作從資格型向競爭型轉變。目前采取的是結合等級館必備條件、評估總分確定等級的資格型等級劃定方式。隨著文化館事業發展和評估次數的增加,全國上等級文化館數量不斷攀升,上等級館比例的持續增長勢必弱化評估定級的激勵作用,降低評估定級結果的“含金量”。增強評估定級工作的影響力和激勵作用,必須調整資格型評估為競爭型評估,從過線即可的達標式轉型為根據優勝劣汰的錦標賽式,明確設置不同等級文化館占參評館的比例,增強各等級文化館之間的區分度,突出評估定級工作的競爭性,更好發揮激勵作用。
(三)優化評估指標和分值設計,增強對文化館改革創新的引領作用。文化館評估定級具有鮮明的導向作用,在保證評估內容全鏈條、系統性的基礎上,應結合現代公共文化服務發展方向和不同階段文化館重點任務,有針對性地設計具有前瞻性、方向性的指標。隨著文化館事業進步,可逐步增加提高性指標、創新性指標分值權重,更鮮明地體現評估定級工作的引導性,激勵各級文化館加強改革創新、提升服務效能、發揮典型示范作用,激發文化館事業發展活力。
(四)加強評估定級結果應用,強化評估定級結果的激勵和約束功能。把加強評估定級結果應用作為提高評估定級工作影響力、帶動力的重要抓手。積極探索免費開放資金分配與評估定級結果掛鉤,在免費開放資金中設置一定比例作為績效資金,對上等級館進行相應獎勵。提高文化館評估定級結果在全國文明城市測評、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新發展復核、全國文化先進單位評選等全國性重大工作項目中所占分值權重,使各地更加重視評估定級工作。
參考文獻:
[1]王全吉.文化館(站)服務與管理[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2]彭澤民.中國文化館(站)發展之路[M].重慶:重慶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顏芳,女,本科,文化和旅游部全國公共文化發展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公共文化服務及文化館<站>事業發展)
(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