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斐
【摘? ? 要】在今天這個呼喚英雄的時代,如何讓公安英模人物報道出彩,作為平面媒體更需“出圈、出新”,才能使報道直抵人心,從而感染人、鼓舞人、啟迪人。本文以安徽公安英模報道為例,闡釋了典型人物報道應從細節出發,從挖情感、找故事、看精神三方面,探尋平面文字背后的“立體”人物。
【關鍵詞】典型人物報道;公安英模;細節
細節是新聞報道中故事情節的“細胞”,強調對真實事件的原原本本、細枝末微的還原,最能體現出記者的洞察力。如眼睛是心靈的窗口一般,細節是展現人物的重要手段,一個關鍵細節,能將人物刻畫得更為傳神,能反映人物的個性和職業特征,能體現事件的來龍去脈。
和平時期,公安隊伍是犧牲最多、奉獻最大的一支隊伍。2017年5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全國公安系統英雄模范立功集體表彰大會代表時強調,我們要在全社會大力弘揚公安英模精神,推動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起全國各族人民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共同奮斗的磅礴力量。2022年2月9日,安徽省公安廳召開的全省公安局處長會議上的一組數字,彰顯出安徽公安這個英雄輩出的集體的榮光。2021年,全省公安機關有22名民警被公安部授予(追授)“全國公安系統二級英雄模范”(下稱公安二級英模)、16名民警被省委授予(追授)“安徽省優秀共產黨員”稱號,395個集體、2041名民警榮立一、二、三等功,創歷史新高。作為一名常年跑公安口的記者,長期的耳濡目染讓筆者對安徽公安這支擁有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的隊伍有著特殊的感情。
在今天這個呼喚英雄的時代,如何讓公安英模人物報道出彩,作為平面媒體更需“出圈、出新”,才能使報道直抵人心,從而感染人、鼓舞人、啟迪人。本文以安徽公安英模報道為例,闡釋典型人物報道應從細節出發,探尋平面文字背后的“立體”人物。
一、從細節中挖情感,用心記錄用情呈現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要提高質量和水平,把握好時、度、效,增強吸引力和感染力,讓群眾愛聽愛看、產生共鳴,充分發揮正面宣傳鼓舞人、激勵人的作用。
讓更多人愿意看、愿意讀公安英模的故事,就是我們報道的意義所在。典型人物報道離不開引人入勝的細節,公安英模報道也不例外。
(一)“原生態”語言
公安英雄模范大多來自基層。基層的奮斗故事,要離得近才能看見,記者要用一段時間去近距離觀察才能真正感受,才能寫出具有“煙火氣”的英雄模范。
公安二級英模、濉溪縣公安局臨渙派出所民警程升華是名普通的社區民警。作為派出所中最普通也最常見的“片警”,自2006年分配至所里,面對熟悉的鄉里鄉親,他每天堅持用腳步丈量轄區土地,以一點一滴的日常付出,用心用情守護萬家燈火。“我這一輩子,就做一件事。”這是他常掛在嘴邊的話。一輩子兌現一句承諾,用生命換回百姓口碑。如何表現這位公安二級英模的愛民情懷呢?
為民服務是公安民警工作中至關重要的一環,學習用百姓的語言,道出公安工作最大的初心,可以塑造出更為客觀的人物形象。在采訪中,需要記者多留意、學習使用群眾的語言,運用他們熟悉表達、能夠反映人物性格的文字。為此,在采訪中,筆者走近程升華服務的百姓,了解他們心中、眼中的民警。后期在《“我這一輩子,就做一件事”——追記濉溪縣公安局臨渙派出所民警程升華》一稿中,“老程你又來了!”“大眼,又轉過來啦?”這兩句話吸收了百姓的語言,突出了程升華的形象,更包含了村民對其的依賴。同時,因為其為社區民警,常與百姓打交道,成稿中借用“大眼”“鐵調”“活地圖”三個小綽號,生動形象地將其與所服務百姓的熟悉程度表現了出來。
與群眾走得近,他們才能記住你。我們報道的公安英模人物來自安徽各地,各地都有獨特的語言特點,在英模人物的寫作中,加點“鄉音”,如同一味特殊的調味品,讓讀者耳目一新,最能吸引受眾。
(二)個性化場景
典型人物也是客觀存在的個體,報道應注重現實性和真實性,發揮地方媒體的優勢,體驗式采訪和個性化場景的描述相加持,有助于塑造更為具象的人物,更易引起受眾的廣泛共鳴,從而在“潤物細無聲”中提高了新聞輿論的傳播力、引導力。
公安英模人物報道因主題設置的需要,常常容易被人為拔高,這樣的報道不僅無法吸引受眾,甚至會引起受眾的反感和非議。真實呈現英模人物,合理升華情感,凸顯人物個性,避免典型人物宣傳報道“臉譜”化,才能使典型人物報道富有感染力。
公安英模所從事的警種不同,工作內容也有區別。“公安二級英模”王軍是合肥市公安局民警,他有個特別的稱號“廬州神捕”,抓捕的犯罪嫌疑人已過千人,其中包括網上逃犯數百名。一位閱人無數的民警,一位抓逃的能手,獨特的工作做法,則需要從他獨有的辦公環境入手。
法治日報《從警14年抓嫌犯過千 他的“戰績榜”屢屢被刷新》一稿中寫道:“走進王軍的‘作戰室’,一個支架式白板站立在東南方向,正對著辦公桌。白板上貼著兩名犯罪嫌疑人的‘大頭照’,照片下方對應畫著兩幅圖:一幅是小區布局圖,標記了一名犯罪嫌疑人的進出小區位置、時間和路線;一幅是車輛行駛圖,標記了另一名犯罪嫌疑人駕車固定停靠位置和停靠時間。”[1]
與眾不同的場景,個性化的描述,細致的語言,挖掘人物獨特的閃光點,寫出了王軍不僅有勇,還很有謀,特別善于從蛛絲馬跡中推敲線索,更凸顯出他作為巡警對追逃工作的盡心盡責,用實際行動踐行為民初心。
(三)文學化手法
在英模人物采寫中,僅有對客觀事實的描述,可能還不足以表達出感情,也不能引發讀者的情感共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人物報道要撥動受眾的心弦,引發他們的情感共鳴,必要時可以用蘊藏哲理的抒情描述和議論。
公安英模采訪中,很多時候無法采訪到主人公,只能通過同事、受幫助對象等群采方式進行,如何在集體采訪中“突出重圍”?面對無法開口的采訪對象,這時需運用文學化表達,通過白描的寫作手法,勾勒出場景,從而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貼近人物的內心世界。
2021年9月24日,公安二級英模、安慶市公安局迎江分局刑警大隊大要案中隊原中隊長周磊,在抓捕一名犯罪嫌疑人時,突然倒地昏迷,經搶救無效犧牲,年僅43歲。
采訪中,筆者走訪過他的辦公室,在辦公桌上看過他的筆記本,還有他吃剩的降壓藥,煙灰缸里滿滿的煙頭記錄下犧牲前一晚忙碌的工作,辦公室樓下還有他辦案所需的代步工具——電動自行車,這一幕幕在筆者的腦海里重現了周磊夜以繼日忙碌辦案的場景。
在后期創作《初心如磐鑄警魂——追記安慶市公安局迎江分局刑警大隊大要案中隊中隊長周磊》一稿中,結尾有這樣一段:“大隊一隅孤零零的電動自行車,還在那等待主人,因為它知道,會有人繼承前任主人的遺志,騎著它奔赴下一個任務現場……”這是文章的結尾,全篇寫至此,情感宣泄需要出口,而這正是一種情感的表達,又與傳承相銜接,同受眾一起實現情感共振。
新華每日電訊《讓我穿著警服走:一位公安局長最后的遺愿》一稿,記錄了公安二級英模安慶市太湖縣公安局原局長王屑的故事。
文章開頭:“‘讓我穿著警服走,下輩子,我還要做警察。’在生命的盡頭,王屑說話已不十分清楚。從他反復念叨中,家人‘辨認’出最后的遺愿。”
文章結尾:“單名一個‘屑’字,曾讓無數同事、好友不解,王屑自己笑道:‘就是不值一提,如紙屑般的意思。’其實,如今誰都知道,這個名字已刻進百姓心里。”[2]
一頭一尾,從“警服”到“名字”,其實都蘊含著作者的情感表達,將“當警察就是一輩子的事”的基層局長形象展現在了受眾的面前。
二、從細節中找故事,讓人物形象立起來
人物的寫作離不開細節,一個精彩的故事,一個細微的動作,一句感人的語言,故事化的敘述傳遞出公安英模們的入警初心。要讓公安英模在報道中得到真實還原,就應該盡力讓細節更準確,反映出人物的個性和職業特征。
一個個精彩的細節構建出生動的故事情節,對真實事件的細節還原,無疑考驗著記者的觀察力。
群采公安英模周磊的同事時,筆者曾注意到一個細節,同事汪湛在敘述與周磊共事點滴時,提到了一段手機視頻,因為時間關系,他并未細說。筆者記錄下這個細節,會后單獨找到汪湛,看到了他口中這段19秒的視頻,原來這是他與周磊在抓捕一名吸毒前科人員時,樓道門前的一段監控畫面。19秒的畫面中,只見吸毒前科人員跳下單元臺階時,沒站穩,還沒等起身,就被追上的周磊壓倒在地。監控視頻加上汪湛的描述,筆者還原了這個驚心動魄的抓捕現場,將之前犯罪嫌疑人身揣長刀暴力拒捕的細節,與周磊無畏向前、奮力擒獲吸毒前科人員的場景一一還原。
刑警被譽為警隊的尖刀力量,這把以最快速度直插黑暗縫隙的利刃,沖破了迷霧,透出正義之光,在這條前行道路上,基層民警周磊一次次選擇沖鋒在前,以生命踐行警察誓言,堅持到最后,將手銬銬在犯罪嫌疑人手上……
“時代楷模”蚌埠特警張劼是人們眼中當之無愧的英雄。在處置一次危害公共安全重大警情的過程中,他冒著生命危險,第一個沖入房間,被爆燃氣浪沖倒燒傷,傷情達深二度。當晚張劼的父母奔到醫院,腳步還沒停穩,躺在擔架上的張劼被推了出來,老父親上前辨認,第一眼沒認出來,第二眼認出了兒子穿的羊毛衫。老父親一把抓住兒子胳膊,又趕緊松手,低頭一看,手上粘的都是燒焦的皮肉。這位一輩子都沒有慌過的老警察,全身抖得跟篩子一樣。[3]
張劼在醫院剛剛被推出時,老父親“一抓一松”的行動描寫,極為傳神,同時又扣人心弦。這段最典型、最感人的細節向讀者呈現出當時張劼受傷之重,也凸顯了當時爆炸的威力。細節的表述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對塑造人物形象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從細節中看精神,捕捉脈動折射時代
馬克思曾說過,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因此,典型人物既是獨立的個體,又屬于社會,他們之所以能成為典型,正是因為身上富有契合時代精神的特質,又反映出時代風貌。
置于“大格局”中,忠誠信念、英雄氣概和擔當精神是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真實寫照。而公安英模身上有著人民至上、不忘初心、不怕犧牲的英雄氣概。
《“我們要將這束亮光接力下去”追尋安徽公安英模張寧海的足跡》一文中,提到黃山風景區公安局年輕民警丁杭凱幫助五保戶居民的故事。“幫群眾修電路本來不是他的‘分內事’,但在他看來,受寧海精神教育,為群眾服務沒有‘分內外’。”“屋子照亮的那一刻,我想到了張寧海師兄的那句‘請跟我走,我來為大家照亮路’。”丁杭凱說:“我們要將這束亮光接力下去。”[4]
丁杭凱口中的學習榜樣,名叫張寧海。他生前系黃山風景區公安局溫泉派出所民警。2010年12月,為營救在黃山風景區未開發區域迷途的18名大學生“驢友”,在返回途中,張寧海沖鋒在前用手電為大學生們照亮前路,然而,“注意腳下,我為你們照亮……”話音未落,他往外一滑,帶著一道光束翻滾墜落懸崖……生命被定格在永遠的24歲。同年12月15日,安徽省人民政府批準張寧海同志為革命烈士。2011年6月9日,他被追授“全國公安系統二級英雄模范”稱號。
崇尚英雄才會產生英雄,爭做英雄才能英雄輩出。榜樣,是凝聚警心、鼓舞斗志最磅礴的力量,“光束”是張寧海最后留下照亮迷途“驢友”回歸路的“指路燈”。他雖然犧牲了,但此后安徽公安又有無數位年輕民警在這束“光束”的照耀下,逐漸成長起來。黃山公安將學習寧海精神作為新警入警的第一堂“必修課”,寧海精神也持續激勵著黃山景區公安民警奮發前行。
典型人物是時代先鋒和楷模,是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引領者、踐行者。發現典型人物、寫好典型人物、報道好典型人物,是每個媒體人應盡的責任。在當前媒介生態環境下,公安英模人物通訊依舊是優質的素材,他們生動展現了時代發展的歷程,書寫了初心情懷。
貼近受眾組織報道,注重多維度、立體化的傳播,媒體在報道公安典型人物時,應以全面呈全貌,注重挖掘不同警種的人物差異,從細節出發,以故事見事件,在娓娓道來時,于“微處”著手,把握好小切口與大主題的關系,增強人物報道的可讀性,把握時代脈搏,以新時代的站位、更親和的表達方式,讓英模人物報道立得住、活起來、傳得開。
注釋:
[1]范天嬌.從警14年抓嫌犯過千 他的“戰績榜”屢屢被刷新[N].法治日報,2019-05-28.
[2]陳諾.讓我穿著警服走:一位公安局長最后的遺愿[N].新華每日電訊,2021-09-24.
[3]張岳.典型人物報道的采訪與寫作[J].新聞世界,2020(07).
[4]范天嬌.“我們要將這束亮光接力下去”追尋安徽公安英模張寧海的足跡[N].法治日報,2021-04-1.
(作者單位:安徽法制報社)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