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翔 宋瑤
[ 作者簡介 ]
華翔,男,安徽蚌埠人,銅陵學院,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廣告學。
宋瑤,女,安徽黃山人,銅陵學院,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廣告學。
[ 基金項目 ]
安徽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校園解壓館”(項目編號:s202110383357x)成果。
[ 摘要 ]
“飯圈”是近幾年爆火的詞語,但隨著網絡的發展,“飯圈”慢慢淪落為一個貶義詞,“飯圈”的出現經常伴隨著網絡暴力、群氓等負面評價,更讓人擔憂的是“飯圈”文化開始向青少年群體發展,因為“偶像”而引發的網絡暴力事件中出現了未成年群體參與的現象。這一問題也引起國家和社會群體的高度重視,從2021年開始,國家對“飯圈”文化的亂象進行治理,并且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在對“飯圈”亂象重拳出擊之下,我們也應該思考,是何原因造成如今“飯圈”的亂象,“信息繭房”與“飯圈”文化的關系以及在面對“飯圈”文化亂象時除了嚴厲的打擊之外,如何預防同類事件的再次發生和根除方法。
[ 關鍵詞 ]
“飯圈”文化;信息繭房;算法推送;群體極化
中圖分類號:C91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2.03.026
“飯圈”是最近幾年在網絡中爆火的詞語,從英文fans發展而來,fans中文譯為“粉絲”,作為個體的“粉絲”通過線上或線下的渠道完成聚合,形成了一個個粉絲團體,這些固定的粉絲群體則是“飯圈”。而“飯圈”形成后又對圈內的每個個體成員的思想產生影響,對其部分活動產生了支配作用,于是“飯圈”文化作為一種亞文化廣泛存在于青年之間。然而隨著網絡技術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接觸網絡的平均最低年齡被不斷降低,青少年群體也已可以輕松且頻繁地接觸網絡,相較于青年,這部分群體尚未形成獨立完善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于是“飯圈”文化的負面影響在青少年群體中尤為突出。
回顧人類歷史,追星行為和“粉絲”文化早已存在,1821年拿破侖在圣赫勒拿島上去世,兩百年后的今天歐洲大陸上依舊存在著他大量的“粉絲”。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朝,杜甫不止一次地表達過對李白的仰慕之情。即使回到現代社會,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港臺明星在我國大陸也掀起了一陣“旋風”。存在上千年的粉絲行為為何成為社會痛點?造成這一現象并非某一個因素所產生的作用。自改革開放之后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生活富裕,在解決溫飽問題之后,消費開始向精神享受的方向上傾斜。“飯圈”文化快速發展的背后是經濟的發展。現實生活與內心欲望的沖突也是形成“飯圈”文化的原因之一,“飯圈”的存在是依托于偶像,而粉絲與偶像之間的關系往往是虛擬的,于是粉絲對偶像產生了想象的空間,出于對偶像的崇拜,想象的方向大多是正面的,偶像也就承擔了“粉絲”對美好的向往,由于現實生活中各種條件的限制,這份“美好”成為一種幻想,所以當偶像受到攻擊或被負面消息困擾時,“飯圈”群體就會變得極端和暴力,出現網絡暴力的問題。同時這些極端也體現在經濟方面上。2021年,綜藝節目《青春有你3》開播,節目組聯合牛奶企業推出活動,購買相關企業的乳制品便可為節目中喜歡的偶像投票,于是出現了“倒奶刷票”事件,“粉絲”為了能給自己喜歡的偶像投票,購買了超出自己實際需求的相關企業的乳制品,完成投票的目的之后將奶倒掉,好在這一鋪張浪費的現象被及時發現并被制止,在一個將“節約”融入傳統文化的民族中出現這種情況不得不讓人反思。無獨有偶,同年在韓國偶像團體防彈少年團的成員樸智旻的生日期間,其中國的粉絲組織為給偶像慶生完成了一小時集資230萬的“壯舉”,花費巨資與韓國濟州航空公司合作,為偶像定制專屬的飛機噴繪,并且準備于生日當天在《紐約時報》和《泰晤士報》刊登偶像個人廣告。但僅僅一年之前這位韓國人氣“偶像”因發表不當言論被我國外交部“點過名”。在思想、文化和經濟方面,“飯圈”文化都產生了負面的影響,盲目追星和追星群體的極端行為已經成為整個國家和民族的痛點。這也解釋了前文中國家的一系列治理行為的原因,在國家大力整治之下,我們也應該思考產生亂象的原因以及應對之法。
造成“飯圈”亂象的原因除了前文提到的經濟和思想上的原因,還有需要重點解釋的“信息繭房”。“信息繭房”的概念由美國學者桑斯坦在《信息烏托邦》一書中提出。其基本觀點是當信息接收者可以選擇接收的信息時,往往會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長此以往,接收的內容同質化,信息窄化,最終將自己困在自己編織的繭房之中。而因為“信息繭房”的存在,人們更愿意與和自己具有相同觀點的人聚合在一起,更愿意接受自己喜歡的觀點,于是“回音室”現象出現。“飯圈”則如同一個個由“信息繭房”構成的“回音室”,“飯圈”內的人因為共同的偶像聚集在一起,在這個團體內關于偶像的信息被不斷傳播。同一種觀念的反復和加深造成了“群體極化”,整個“粉絲”群體處于極端化之中,于是造成了“飯圈”行為易極端的情況。同時處于“飯圈”群體中的個人還會受到“沉默螺旋”的影響。“沉默螺旋”理論最早由伊麗莎白-諾爾-諾伊曼在《沉默的螺旋:輿論——我們的社會皮膚》一書中首次提出,其大意是當自己贊同的觀點或事物處于優勢地位的時候,人們更愿意積極地參與進去表達自己的想法;當情況相反,自己贊同的觀點或事物處于不利或劣勢地位時,為了不被多數的群體排斥,人們往往選擇保留自己的觀點,于是處于優勢的觀點被不斷加強擴大,而處于劣勢的思想就會被慢慢壓縮甚至消失。而“飯圈”內的個體在“群體極化”的影響之外還受到“沉默螺旋”的影響,不同的想法的思想難以得到表達,在群體內多數人接受的觀點被無限放大,令人擔憂的是這些思想被放大加強的原因與社會道德和人生價值并無關系。
“信息繭房”的影響遠不止在“飯圈”文化上,其更值得我們注意的應該是在認知鴻溝上的影響。周杰倫在我國青壯年群體中享有很高的知名度,而2019年7月16日一位豆瓣用戶發布的標題為《周杰倫微博數據那么差,為什么演唱會門票還難買?》的帖子激起周杰倫粉絲群體的巨大反響,“我們只是老了,不是死了”的名梗出現,隨之而來的則是“數據戰爭”。通過這個事件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信息繭房”帶來的認知鴻溝,發帖的豆瓣用戶不理解為什么數據差的歌手演唱會門票會難買,而反觀周杰倫的粉絲群體因為大多參與工作,事件發展之初甚至不了解什么是微博數據。事件的“正方”與“反方”是兩個不同的群體,這兩個不同的群體都處于不同的“繭房”之中。2021年春晚之后讓多數處于中青年階段的觀眾知道了一首名為《可可托海的牧羊人》的歌,這首歌在中老年群體中的傳唱度極高,在抖音一個平臺就有九百多萬的用戶使用其作為視頻的背景音樂,截至2021年4月在酷狗音樂平臺的播放量已有4.4億,但在更年輕的群體中這首歌的知名度就十分低。因為信息的隔絕使得我們產生了認知上的鴻溝,這僅僅是幾個偶像群體之間的認知黑洞。如果將這三個群體上升到整個社會,那“信息繭房”所帶來的影響就不得不引起重視了。社會團體之間、社會階層之間的信息流通如果遭受到阻礙,整個社會運轉都會受到影響,社會黏度降低,階層差距加大,社會意見在不同的群體中相對集中,造成社會割裂的局面,最終導致社會矛盾爆發。晉惠帝“何不食肉糜”的錯誤思想是晉朝社會信息流通受阻、階層割裂的最好印證。
現代信息投送最主要的方式——算法推送是造成“信息繭房”的原因之一。算法的概念最早于1995年由美國人工智能學家Robert Armstrong 提出,算法推送則是依托于互聯網、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為用戶個人推送信息的算法程序。通過大數據了解用戶的興趣方向,人工智能在海量的信息中選擇用戶最可能感興趣的內容進行投送,使用戶加大對信息平臺的依賴。而正因為算法推送的特性,使得用戶接收的信息是經過人工智能過濾之后的符合用戶興趣的內容,長久下去用戶只能接收到自己的偏好內容,陷入算法推薦的“信息繭房”之中。例如,我在寫這篇文章之前并不關注“娛樂圈”,但因為寫作時數據的需要,我在幾個知名的搜索引擎上留下了“圈內人”的用戶形象,于是在接下來的時間我也被迫接收到了一些偶像明星的趣聞軼事。雖然我們并不能把信息窄化的“鍋”完全扣在算法的頭上,但是算法也在有意和無意地使接受者陷入“繭房”之中。無意的是,因為受制于現在的人工智能水平,弱智能人工時代的推送受眾的接受程度無疑是最直觀的標準,推送受眾喜歡的內容是風險最低的。有意的則是,算法推送背后的人,或者說是掌握媒體話語權的人,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通過對用戶興趣的精準把握和相關內容的推送吸引用戶,使產品競爭力提升,用戶忠誠度提高,以便在市場中處于優勢地位。
算法雖然是“信息繭房”加劇的原因之一,但同時也是這個時代不得不經歷的。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傳統媒體中以“傳”為主體的局面被打破,尼葛洛龐帝預言的“我的日報”成為現實,以“受”者為中心的傳播局面形成。在面對這龐大的信息海時,傳統媒體的“把關人”和編輯的功能則被算法所替代,在紛繁復雜的信息中選擇出用戶最感興趣的內容,又何嘗不是算法的成功。其精準化、智能化和個性化都是傳統媒體所無法達到的。所以即使算法推送有不足之處也是目前傳播行業能選擇的最優方式。
既然算法推送是目前最好的信息投送方式,但其自身存在著造成“信息繭房”的可能,那就要找到其中的“破繭之道”。
一是擴大算法推薦的核心,對于推薦的內容不集中于某一點,而是從更加宏觀的角度,如用戶的世界觀、價值觀等方向進行切入,完成更高級別的內容推薦,不僅是把用戶作為獨立的個人,而是將其放入社會的網絡中來進行綜合考慮。
二是實現“人機共推”,在弱人工智能時代,簡單的算法推送并不能完全代替“把關人”的角色,既然無法完美實現內容推送,那就將人的智慧和機器的嚴謹相結合,模糊推送內容的邊界,保證推送內容的質量。
三是交給市場,沒人愿意天天吃同一樣菜,自然人們也不愿意每次打開媒介平臺都是相同的內容,將算法的改進交給市場的自我調節,只有信息內容的高質量、高新鮮和高水平才能使平臺在市場經濟中立于不敗之地。
四是關于國家層面,國家可以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對于內容低俗且一味迎合受眾的平臺進行處罰或關停;國家還可以通過教育和宣傳的手段提升全民媒介素養,讓全民了解“信息繭房”。
結語
隨著時代和科技的不斷發展,信息傳播事業也在不斷面臨著新的挑戰,“飯圈”文化的亂象只是其中的一個代表,“信息繭房”要想做到實際的“破繭”,使亂象得到治理,還是要堅持以人文本,以人民為中心的指導思想。
參考文獻
[1]李良榮. 新聞學概論(第六版)[M]. 上海: 復旦大學出版社,2018.
[2]張頤武. “飯圈文化”反思[J]. 中國文藝評論,2021(10): 4-11.
[3]朱紅濤,李姝熹. 信息繭房研究綜述[J]. 圖書情報工作,2021,65(18): 141-149.
[4]楊蓉,唐英. 算法推薦視域下信息繭房的負效應研究[J]. 青年記者,2021(22): 29-30.
[5]凱斯·R. 桑斯坦. 信息烏托邦: 眾人如何生產知識[M]. 北京: 法律出版社,2008.
[6]柯健虹. 信息繭房與“破繭”策略——基于抖音賬號“讀書了沒”的運營與研究[J]. 知識經濟,2020(18): 5-6.
[7]陳昌鳳,仇筠茜. “信息繭房”在中國: 望文生義的概念與算法的破繭求解[J]. 新聞與寫作,2020(1): 58-63.
[8]陳泰旭. 從“作繭自縛”到“化繭成蝶”——媒介環境學視角下算法與信息繭房的關系辨析[J]. 新聞知識,2020(2): 8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