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 白曉娜
隨著時代的發展,在房價居高不下的情況下“北漂”“滬漂”也逐漸成為常見現象,居無定所面臨的第一難題就是搬家。在每個打工人的記憶里,搬家除了累以外,與搬家公司的溝通才是真的費盡功夫。如今,伴隨著需求的日益增多,不少公司從傳統的線下走到了線上,貨拉拉,藍犀牛,自如家服等公司的出現并沒有結束搬家行業由來已久的的混亂局面,搬家市場的亂象反而成為社會的痛點所在。

小編也經歷了三次搬家,其中兩次都是司機來到目的地,現場坐地起價,讓小編不通過平臺,直接轉賬。
小編采訪了周圍的人,他們在搬家過程中也遇上過搬家人員現場開始提各種要求,要喝礦泉水、要加收辛苦費等情況。
來自北京的劉女士表示,“幾乎大部分搬家的貨車都會中途加價,我們公司當時半夜搬家要求加價的時候我們行政主管直接讓他們把貨缷在半路上,一點不慣著,后來對方慫了畢竟連尾款也拿不到了,后來商量給加了一點。”
來自上海的張先生說,“我用xxx(某搬家軟件)搬家六七次了,有四五次司機都是要加錢。”
來自杭州的李女士說“XXXX(某搬家軟件)操作特別讓人無語,上次我搬家約的時間是三點,司機非要兩點來就來,等我上車后他又說等了我太久導致今天下午只能接這一單,所以要收70 超時費。”
不過若說搬家公司坐地起價最著名案例當屬,歌手兼作家吳虹飛就曾陷入搬家天價費用門事件。
事情經過是這樣,吳虹飛聯系到北京四方兄弟公司,當時雙方除了在電話中口頭約定外,還對收費信息做了微信確認。
臭美吧你。女孩嘻嘻一笑。我八點才來龍崗,送一個女同事來龍崗婦科中心檢查,誰知是宮外孕,女同事還沒結婚,嚇哭了,搞得我陪著她哭。哭過之后就痛快一點了。本以為能帶她回去的,醫生死活不同意,硬說她是高危病人,必須立即住院。無奈我只好把她留下,自己回來了。
吳虹飛稱,自己搬家的距離約30 公里,按約定,各項費用加起來應為1500 元至2000 元,但在搬家當晚,四方兄弟公司出具的賬單總價達到1.8萬余元。
最終,北京四方兄弟搬家公司6人獲刑。
雖然違法人員受到法律的制裁,但家政家修行業坐地起價、強收費用行為仍屢見不鮮。
針對網約搬家服務亂收費、沒有統一標準等現象,北京市法學會電子商務法治研究會會長、中國消費者協會專家委員會成員邱寶昌認為,根據《電子商務法》以及《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相關法規,如果平臺沒有盡到安全保障義務或者資質審核義務,發生了侵害消費者權益的,平臺也要依法承擔責任。“平臺應制定相應的規則,在平臺上提供搬家服務的經營者的價格要公開透明,特別是對提供服務的內容,應把收費明細、標準事先向消費者公示,平臺可運用支付技術統一收費,嚴禁私下亂收費。此外,監管部門應加強有效監管,壓實平臺責任,對損害消費者權益的違法經營者依法查處。”
去年,絲芭文化傳媒公司的一名藝人葉舒淇爆料自己搬家時被搬運工人騷擾,此事一出在網上引起熱議。
搬家過程中,搬家師傅一直在騷擾葉舒淇,言語輕浮露骨,“你一定要睡這個床嗎,一定要睡嗎?”“走,跟我開房吧。”這些話也給葉舒淇造成一定心理陰影。
不少網友表示:“這是猥瑣男吧!”“一定要舉報!”
2018 年8 月,浙江杭州一女子通過某軟件平臺搬家,卻遭到司機言語騷擾、威脅。
杭州女子發帖稱,搬家后司機多次發微信騷擾,要找她“約炮”,內容不堪入目,還打電話威脅女子家人,甚至稱“已到樓下”,令女子不敢回家。
也有人爆料,某女性用戶因為給搬家司機差評,結果直接遭到對方死亡威脅,搬家司機在電話中說道,你這輩子都別想安生了。
消費者遇到了類似的事情,應該及時向平臺方投訴,或者向工商部門舉報。
在雇用搬家公司時要選擇有營業執照、信譽好、有實力的搬家公司;
為避免丟失物品,消費者應到車上檢查物品是否有遺漏;
要簽訂注有搬家時間、地點、價格的簡易搬家服務合同,尤其對大件貴重商品簽約時要標明價格及質量詳實情況;
在遇到糾紛時,注意留下證據。

在搬家搬運過程造成物品損毀時有所聞。
去年年底,陳女士和某搬家公司約好了搬家。等家具都就位以后,陳女士發現出了問題,這穿衣鏡被磕掉了一角,還有一條細細的裂縫,而且臥室的門框被刮破了,大約有2厘米左右的小洞。
看著剛裝修好的房子,陳女士郁悶了,要求搬家公司給予賠償。搬家公司稱磕磕碰碰在搬家中是難免的,可以給陳女士修補一下,陳女士堅持要搬家公司賠償,自己找人修補。
雙方就賠償問題爭執不下。
那么遇上類似事件該如何保護自身權益?專家表示,消費者應于搬運完成后3 日內告知搬家公司,但如搬運物品的毀損較不易發現,應于搬運完成后10 日內告知搬家公司,謹慎想留下憑據的作法,則可寄出存證信函。
坐地起價、司機騷擾、損壞拒賠……整個搬家市場可謂亂象橫生。這種情況下,該如何破解困境?其實終究還是在于監察二字。
市場監管部門應進一步加強對搬家服務經營行為的監管,實施部門聯動,采取有力措施,嚴厲打擊違反市場監管法律法規、侵害消費者權益的行為。相關行業標準、行業法規的制定也應跟上,使管理部門執法時于法有據,消費者維權時有法可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