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敏嬌 董雷陽

劉安,男,漢族,1965 年6 月出生,中共黨員,二級高級警長,三級警監警銜,1987 年2 月參加公安工作,生前系北京市公安局豐臺分局蒲黃榆派出所社區民警兼任東鐵匠營街道蒲黃榆第二社區黨委副書記。參加公安工作以來,曾先后榮立個人一等功1 次、個人二等功3 次、個人三等功3 次,榮獲個人嘉獎8 次,被授予“全國公安系統一級英雄模范”,獲評全國優秀人民警察、全國崗位學雷鋒標兵、全國十大正義人物,榮登“中國好人榜”,獲評北京市先進工作者、北京市人民滿意的政法干警、首都精神文明建設獎、北京市公安機關先進個人、北京市公安局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

過年期間,劉安看望社區居民
“我叫劉安,平安的安。”這是北京市公安局豐臺分局蒲黃榆派出所原社區民警劉安最常說的一句自我介紹,如今蒲黃榆第二社區的群眾再也聽不到他溫和而略帶靦腆的聲音了……
2021 年3 月5 日,劉安在微信發出了最后一條朋友圈。那天是學雷鋒紀念日,朋友圈的內容是他在社區組織的學雷鋒活動,紀念團隊成立20 年。他寫道:“20 年的堅持,20 年的傳承,讓雷鋒精神永放光明!”這條朋友圈,也印證了他從警34 年的初心。
2021 年3 月7 日一早,剛剛值完夜班的劉安像往常一樣參加派出所早點名,接受當天的工作任務。在向派出所領導匯報完工作后,便回到社區警務工作室。沒想到,這是他最后一次走出戰斗了34 年的單位。上午10 時50 分,值班所領導突然接到群眾打來的電話,急切地說劉安在社區警務工作室暈倒了,已經叫了救護車。同事們立即趕了過去,可經過緊張的搶救,突發心臟疾病的劉安最終還是沒能搶救過來,于10 時58 分,永遠地離開了他一生摯愛的工作崗位,終年55 歲。
劉安的父親曾經是原四野部隊的一名老兵,還是新中國第一批空軍戰士。深受父親的影響,劉安從小就愛穿制服。1983 年10 月劉安應征入伍,成為一名解放軍戰士,三年服役期滿后復員。當時,正值豐臺分局開始招錄民警,經過軍旅生涯的鍛造,懷揣著繼續守護正義、服務人民的夢想,劉安報名參加了招警考試,并以優異的成績光榮地成為了一名人民警察。集訓結束后,他被分配到了新成立的蒲黃榆派出所。
對于初來乍到的小伙子,所長首先讓他在所里熟悉環境。兩個多月后,劉安正式分配到蒲黃榆社區,開始了他的片兒警生活。劉安當時的師傅叫王云龍,在工作中,師傅總是很認真負責地教這個徒弟如何做好社區民警的工作。但一開始,劉安還是不太愿意當片警,心里總琢磨著如何去抓賊破案。有一天,他跟著師傅下社區,居民們對他們師徒倆非常熱情。當有居民得知劉安是剛來的片警,還是老片警的徒弟時,都紛紛向他投來充滿熱情的目光,并對他說:“你師傅將來退休走了,我們還要靠你抓好咱們小區的治安啊!”在隨后的工作接觸中,社區干部和群眾都非常支持他的工作,這讓劉安非常感動。他也改變了當初對當片警的看法,知道老百姓對民警的工作充滿了期待,更充滿了信任。劉安決心要為百姓做實事兒。
在蒲黃榆社區,流傳有這樣一句話:“社區有劉安,大家都平安。”1996 年,劉安剛開始負責蒲黃榆第二社區的時候,社區里的蒲黃榆一里、四里還是開放式的小區,出入口多,安全隱患多。
經過一番實地走訪,劉安尋思著,只有將小區進行封閉式管理,才能杜絕無關人員隨意出入,進而把發案數降下來。實施這個計劃的時候正是夏天,天氣炎熱,劉安冒著酷暑各方協調。為了找資金、廠家,他和社區干部連續跑了七八趟,經常渾身濕透。有一次劉安開著所里的后開門吉普車壞在了半路,怎么也打不著火。他們就把車推到路邊放好,心想走著去也要先把事情辦成。經過幾番努力,小區終于實現了封閉式管理,劉安還找來專人負責小區出入口的看守。隱患消除了,蒲黃榆第二社區變成了遠近聞名的“平安社區”。
在劉安看來,社區工作“不拿出點真本事是干不好的”。經過不斷摸索,他總結了一套口勤、眼勤、耳勤、手勤、腳勤“五勤”工作法,每天要深入社區每一個角落,進行深入細致的了解。在他的腦子里有一幅社區“地圖”,圖上準確地標明了每一戶人家、每家單位的名稱和電話號碼,通過“地圖”可以馬上得到準確的情況。此外,他積極策劃推動成立了“蒲黃榆第二社區警校”,創建了“警政文化展覽廳”,在轄區學校、幼兒園實施“校盾”志愿者計劃,讓更多的人關心關注警務工作,積極促進了轄區安全的共建共治共享。
宣傳防范是社區民警的日常工作,平常說話略帶靦腆的劉安卻在下社區時逢人就念叨。但是這種傳統的一對一宣傳受眾少,即使召開群眾會,來的也只有幾十人而已。時代在發展,劉安決定改變。
起初,他在轄區范圍內安了六個廣播喇叭,設立了廣播站,自己編輯廣播稿,內容包括防范知識、服務信息,還有生活小常識,并給廣播站起了個名字叫“平安之聲”。2011 年3 月,“平安之聲”第一次播出就受到了社區居民的好評,大家都說這個廣播好,說的都是有用的事。但是,劉安發現受播出時間、空間的限制,能經常收聽到《平安之聲》廣播的只有常在社區的人,一早外出上班的居民往往會錯過,不少居民也向他反映,希望通過更多的方式了解社區警情信息。
為了滿足群眾的需求,劉安聽取居民意見,創辦了《平安之聲報》。2011 年5 月22 日,由劉安主編、以治安防范宣傳為主題的京城首家社區報紙——《平安之聲報》在蒲黃榆第二社區舉行創刊儀式。當天,首期發行的1000份報紙,不到兩個小時全部發放到了居民手中。這份報紙共設有四個版面,內容以警情提示為主,“法制園地”“新聞導報”“百姓說事”“茶余飯后”等欄目里的各類信息應有盡有。居民拿到報紙后說:“這下好了,聽不到廣播還有報紙在手里呢,這里面的案件提醒、防盜常識對我們很有幫助,我打算以后每期都在家里存一份。”
在創辦“平安之聲”廣播站和《平安之聲報》后,劉安又相繼開通了“平安之聲”QQ 群、“平安之聲”微博,建立了群眾微信群。隨著傳播方式的演變,劉安也在不斷創新著方法,早早把社區警務工作帶進了網絡時代,極大方便了民警與居民的溝通,有力提升了群眾安全防范的意識和能力。

劉安在警務工作室
劉安認真落實全天候警務,廣泛發動群防群治力量,全面深入開展社區自清自查,確保各類隱患“清零”,打造了多年“零發案”的平安社區。2020 年疫情期間,有件事讓周圍的社區干部們至今想起都感動不已。由于歷史原因,社區里有5 棟樓沒有物業,劉安二話不說,就和社區干部主動承擔起對這些樓房每日兩次的消殺工作。就這樣,在沒有電梯的老舊樓房里,居民們每天都看到劉安背著40 多斤的消毒藥筒進行消殺。他一堅持就是大半年時間,從沒有考慮到自己也是五十大幾的人了。有一次他不慎從樓梯上滾了下去,造成尾椎骨骨折。可在當時,劉安和誰都沒說,堅持每天按時做好消毒工作。“我是黨員我先上”,在劉安心里,就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而社區實現“零感染”,就是他作為一名黨員對老百姓的回報。
好人劉安,群眾常常這樣說,這個評價劉安當之無愧。從小,雖然家里收入微薄,但父母經常接濟比自家更困難街坊的言傳身教,讓劉安幼小的心靈里埋下了無私奉獻、樂于助人的種子。
做社區民警期間,劉安幫助了70 余位轄區的孤寡老人,他們無兒無女,都把劉安當作自己的親人。劉安照顧了12 年的社區孤寡老人冷大媽,逢人就說“我有兒子了”,臉上寫滿了幸福。
不僅如此,劉安還無償資助18 名孤困兒童、10 名困難學生,他被孩子們親切地稱為“警察爸爸”。30 年來,劉安累計向轄區貧困家庭捐資20 余萬元,用真情架起了愛心之橋,讓所有孤寂的心靈不再寒冷。
2012 年,劉安被中央文明辦評選為“身邊好人”,榮登“中國好人榜”。
為群眾辦實事才能得到群眾的認可,怎樣才能為社區百姓提供更好的服務呢?這是劉安一直思考的問題。劉安所在的社區老齡人口達到了70%以上,社區有二三百戶的空巢老人和孤寡老人,還有部分殘障人士,為居民獻愛心、送溫暖成為劉安工作很重要的一部分。

劉安陪社區孤寡老人過生日

劉安在“平安之聲”廣播站播音

劉安和社區民警看望社區居民
下社區時,劉安經常接到這些群眾的求助,像煤氣用完了、水龍頭壞了、家里停電了,他經常自己帶著工具上門去幫助。一次,他跟時任社區徐書記說起這件事,提出組建一個學雷鋒服務團隊的想法,目的就是幫助解決這些空巢老人、孤寡老人眼前的一些實際問題。沒想到,他的這一想法與徐書記不謀而合。通過劉安和社區干部的動員,轄區家電維修、煤氣站工作人員、理發師等各行業的人都加入了進來,學雷鋒服務團隊順利建成。成立之初,雖然人不多,但大家各有所長。在換煤氣罐時,有人給扛了;水電出問題,有人上門修理了。曾經有一位老人,由于行動不便,無法出門,一年多都沒有理發。團隊的理發師上門服務,小區老人下樓理發難的問題得到了解決。
針對老人生病就醫出行不便的問題,劉安又發起了由轄區有車商戶、熱心居民組成的愛心車隊。一旦老人有外出就醫需求,愛心車隊就主動上門,全程陪同。隨著“社區愛民服務團隊”逐漸深入人心,更多的熱心群眾加入了進來,團隊由最初的20 余人逐漸壯大到100 余人,分了十幾個服務小組。
劉安的社區警務工作室墻上掛著一幅雷鋒的畫像,劉安說過,雷鋒是我的偶像。
劉安在接待群眾時,永遠都是客客氣氣、不急不躁的。他總對徒弟說,咱們是人民警察,對群眾態度一定要好,千萬不能和群眾急。劉安的徒弟卞兆賓,北京林業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談及師傅,他激動地說:“當年我老覺得現在沒人愛幫助人,不像以前的人那樣真心學雷鋒做好事了。直到工作后的一天深夜,我和師傅去社區幫助一位患病送醫的老人。居民樓沒有電梯,我們準備把老人背下樓送上車。我年輕力壯,想上去背,可師傅不讓,他擔心我毛毛躁躁地把老人磕著碰著,硬是自己把老人背下了樓。那一刻我發現,我的師傅就是現實中的雷鋒,雷鋒就在我身邊。”
多年以來,劉安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始終在用高尚的精神激勵著戰友,用樸實的行動感動著群眾。他謙遜、進取,身體力行地感召著身邊戰友,給予廣大青年民警熱情無私的幫助和鼓勵,將寶貴的工作經驗和從警感悟與他們分享,引導他們樹牢了為民服務意識、堅守了從警初心。在他的激勵引導下,很多青年民警成了業務骨干,走上了領導崗位。他最常對青年民警說的一句話就是:“人總該為這個時代付出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