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翠婷,尹海蘭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兒科,北京,100078)
小兒急性扁桃體炎,是指腭扁桃體的急性非特異性炎癥,以急性、非特異性炎癥侵及腭扁桃體實質,引起扁桃體的充血、腫脹、化膿,甚至有細菌、膿細胞等組成的滲出物自隱窩口排出為病理特點的疾病,是兒科常見病。小兒急性扁桃體炎屬于中醫學“急乳娥”的范疇,以咽喉兩側的喉核紅腫疼痛,形似乳頭,狀如蠶蛾為主要特點[1]。小兒急性扁桃體炎具有發病率高、復發率高等特點,嚴重的威脅兒童健康。本病多由于外感風熱侵襲,肺胃熱盛,引起喉核紅腫疼痛,治療以解毒利咽、消腫止痛為主。中醫護理在小兒疾病的治療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患兒的接受度較高,且療效顯著,在臨床的應用越加廣泛。本研究總結了1例采用蜜芽罐咽部走罐療法治療肺胃熱盛型急乳娥的護理體會,現報告如下。
患兒男,6歲10個月,2022年3月10日來院,以“咽痛3天”為代主訴就診,最高體溫37℃。現患兒精神可,面赤身熱,口干口臭喜冷飲,咳嗽有痰,痰黃質黏,咽部充血,雙側扁桃體二度腫大,可見少量膿性分泌物,納差,大便干,2日未行,小便黃,舌紅,苔黃膩,脈數。心肺聽診無異常。余查體無異常。西醫診斷:急性扁桃體炎。中醫診斷:急乳娥(肺胃熱盛型)。中醫以清熱利咽,消腫止痛為治療原則,給予蜜芽罐咽部走罐治療。根據癥狀體征分級量化標準,治療前患兒臨床癥狀評分為20分,通過微信電話回訪的方式,根據患兒感受進行評分,3天后臨床癥狀及評分由原來的20分降到了2分(見表2),效果顯著。
2.1.1 癥狀體征分級量化標準評估:按照中醫診斷標準所列癥狀及體征,制定積分量表(見表1),進行積分統計。

表1 中醫癥候積分量表
2.1.2 療效判定標準評估:依據《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制定療效評定標準,治愈:咽部癥狀消失,扁桃體不充血、無膿點。體溫正常,實驗室檢查正常。好轉:咽部癥狀減輕,扁桃體膿點消除。體溫有所下降,實驗室檢查有改變。未愈:咽部癥狀、體征、實驗室檢查均無改變。
2.1.3 中醫證候療效判定:證候療效指數(n)=(治療前總積分-治療后總積分)/治療前總積分×100%,用百分數表示。治愈:全身癥狀體征消失,體溫恢復正常。癥狀體征積分和減少率≥90%;顯效:70%≤癥狀體征積分和減少率<90%;有效:30%≤癥狀體征積分和減少率<70%;無效:治療后癥狀體征總積分<30%
2.2.1 中醫特色護理:患兒為肺胃熱盛型的乳娥患者,辨證取穴,患兒病位在咽部,與肺、胃密切相關,咽喉為肺胃之門戶,當有外邪侵襲時,則會首當其沖,傷及咽喉,表現為咽痛不適等,故為其進行咽部走罐治療。具體操作如下:查患兒皮膚完好無破損,采取坐位,充分暴露頸部,以便操作。將刮痧油涂抹在蜜芽罐口凹槽處,倒扣在皮膚上,先輕輕涂抹皮膚,使皮膚滋潤,囑患兒放松,頸部伸直。用定罐法把蜜芽罐放在天突穴(在頸部,前正中線上,胸骨上窩的中央)的位置,再用抖罐法向左右方向抖動數下,來松解穴位,接下來用走罐法自天突行至廉泉穴(廉泉穴在頸部上方正中央,喉結上方,舌骨上緣的凹陷處),自下而上的提拉走動(將蜜芽罐吸附到表皮,然后向相反的方向拉至皮膚繃緊,再將蜜芽罐延經絡走行提拉罐體,進行重復自下而上的提拉動作),以皮膚潮紅為度,一般情況下,頸部中間走10遍,頸部左右兩側自氣舍穴至人迎穴各走10遍。頸部兩側的足陽明胃經循行穴位有人迎穴、水突穴、氣舍穴(人迎穴位于頸部,橫平喉結,在胸鎖乳突肌的前緣動脈搏動處;水突穴在頸部,胸鎖乳突肌的前緣,人迎與氣舍連線的中點;氣舍穴位于胸鎖乳突肌胸骨端與鎖骨端之間)。操作時間適度控制,過久易使患兒疼痛難忍,產生抵觸而不配合,過短則達不到治療效果。結束后,用紗布輕輕擦拭頸部皮膚。
2.2.2 健康宣教:生活護理:囑患兒多飲溫開水,補充充足的水分;注意頸部保暖,避免著涼;2 h內禁止著涼水;做好手、口衛生,每天堅持早晚刷牙,保衛口腔健康;注意休息,勞逸結合,保證充足的睡眠;每天開窗通風,保持室內適宜的溫濕度;注意季節變換,根據天氣變化,加減衣物;少去公共場所,帶好口罩。飲食護理:合理膳食,飲食清淡,易消化,禁食辛辣、刺激、生冷寒涼、油膩、甜的食物,多吃當季新鮮水果蔬菜。皮膚護理:囑患兒穿棉質柔軟寬松的衣服,避免摩擦皮膚;剪短指甲,避免其不自主搔抓皮膚,引起感染;痧痕約3~5 d消退,請家長放心。情志護理:保持患兒心情愉悅;多做親子互動類游戲運動,增強患兒體質,提升抵抗力;為患兒家長講解小兒急性扁桃體炎的相關知識,促進患兒健康成長;積極與患兒溝通,增強患兒戰勝疾病的信心,促使其積極配合醫護人員的治療和護理,加快疾病的康復。將健康教育應用于小兒急性化膿性扁桃體炎護理中,能促進患兒家屬對疾病相關健康知識掌握程度,更好地進行家庭護理,進而能顯著減少患兒預后周期和疾病復發概率[2]。良好的健康教育還能有效預防并發癥,提升患兒家屬認知水平,護理效果顯著[3]。
小兒急性扁桃體炎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中醫認為該病多因外感風熱,侵襲于肺,上逆搏結于咽喉,或平素過食辛辣油膩之品,脾胃蘊熱,熱毒上攻咽喉等引起,臨床上以后者居多。隨著社會發展,人們生活水平提高,飲食結構發生變化,實熱體質逐漸增多,本病的發生與人們的生活方式、飲食習慣等有關,通過健康宣教,提高認識,改變不良生活習慣,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能有效預防本病。本例患兒基于“清熱利咽,消腫止痛”中醫治療原則,采用蜜芽罐咽部走罐療法進行治療,解決咽部疼痛的問題。蜜芽罐采用醫療級硅膠制成,材料無毒,結構簡單、方便實用、吸著力強,既有拔罐之功,兼具刮痧之效,對皮膚無刺激。該方法治療急性小兒扁桃體炎,能有效緩解患兒的痛苦,減輕家長的精神和經濟壓力,患兒的接受度較高。
中醫學對本病有著深刻的認識,根據小兒生理、病理特點出發,應用臟腑、經絡、衛氣營血的辨證手段,在整體觀念的指導下,辨證論治,針對不同證型選擇相對應的經絡及穴位進行對癥治療,調節經絡氣血的同時恢復臟腑經絡功能。經絡學說是中醫外治法的理論基礎,經絡是人體內通外達的一個聯絡系統,通過將氣血營養輸布至全身各臟腑組織器官來抗御病邪。蘇均維等[4]從陽明經循行于扁桃體的解剖位置、陽明經病常波及于咽喉、急乳蛾的病機為陽明經表證立論提出了小兒急性化膿性扁桃體炎從陽明經表證論治的理念。
咽部走罐療法是是采用醫療級硅膠制成的蜜芽罐在咽部自下而上提拉,快速出痧的一種操作方法,其以經絡循行及穴位為理論基礎,自天突穴到廉泉穴(天突穴、廉泉穴歸屬于人體的陰脈之海—奇經八脈之一的任脈,兩穴均是治療咽喉部疾病的常用穴位,具有宣通肺氣、利咽止咳的功效),聯合頸部兩側的人迎穴、水突穴等足陽明胃經循行穴位(足陽明胃經屬于胃,絡于脾,維系著人的后天之本。它始于頭部鼻旁,循行經額顱中部、頸部,進入鎖骨上窩部,再向下經胸、腹、下肢以至足尖),能有效治療咽喉腫痛。《素問·太陰陽明篇》記載:“咽主地氣……咽乃陽明水谷之道,屬胃而主地”。咽喉與陽明胃經的關系密切,脾胃健運才能運化水谷之氣,精微得以上承咽喉,咽喉才能發揮正常生理功能。走罐療法是通過刺激作用,促使病變部位血管擴張,增強血運,提升深層細胞的活力,加強血管壁的細胞的吞噬能力,從而促進炎癥的吸收,促使汗腺和皮脂腺功能增強,改善局部皮膚組織的氣體交換,致使體內新陳代謝加快,通過排除體內的廢物、毒素等物質來調節全身機體狀態[5]。該療法具有活血化瘀,疏通經絡,調整氣血,平衡陰陽,抵抗外邪,保衛機體等作用,不僅可以刺激穴位,通過經絡系統以調整機體臟腑陰陽,疏通氣血,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還能使局部組織新陳代謝加快,促進炎癥的吸收。研究[6]資料顯示,拔罐治療時罐內形成的負壓使局部毛細血管充血甚至破裂,紅細胞破裂,表皮瘀血,出現溶血現象,隨即產生一種組胺和類組胺的物質,隨體液周流全身,刺激各個器官,增強其功能活動,能提高機體的抵抗力。負壓的刺激,能使局部血管擴張,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充血狀態,加強新陳代謝,改變局部組織營養狀態,增強血管壁通透性及白細胞吞噬活動,進而提高人體免疫能力[7]。內壓對局部部位的吸拔,能加速血液及淋巴液循環,加快肌肉和臟器對代謝產物的消除排泄[8]。拔罐產生的真空負壓有一種較強的吸拔之力,其吸拔力作用在經絡穴位上,可將毛孔吸開并使皮膚充血,使體內的病理產物從皮膚毛孔中吸出體外,從而使經絡氣血得以疏通,使臟腑功能得以調整,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9]。由此推測,通過蜜芽罐負壓刺激局部穴位,將局部皮膚吸起,令皮膚局部組織和皮膚深層組織血液循環增加,改善皮膚血供,改善周圍組織代謝,增強皮膚深層細胞活力,增強血管壁通透性及細胞吞噬能力,加快纖維蛋白溶解,故可以有效促進炎癥吸收。
中醫護理以中醫理論為指導,加以極具特色的中醫技術及食療、運動、情志護理等方法,重視人體的統一性、完整性及其與自然界相互關系,形成獨具特色的中醫護理體系[10]。該案例通過運用蜜芽罐咽部走罐療法治療小兒急性扁桃體炎,療效顯著,筆者通過對整個案例進行歸納總結,分享臨床經驗,以便更好地將此項技術在臨床推廣及應用。蜜芽罐療法是拔罐療法之一,但目前臨床對蜜芽罐的相關研究報道較少,因此有必要通過臨床試驗,增加樣本量,進行臨床驗證,進一步證實其臨床效果。
利益沖突聲明:作者聲明本文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