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辰晨 , 黃志輝
(無錫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無錫 214121)
高等學校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體系,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將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形成協同效應,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一項重要舉措[1-2]。隨著信息爆炸式傳播的時代到來,面對良莠不齊的信息,部分高職學生出現了價值觀扭曲,政治信仰迷茫、模糊甚至動搖等問題[3]。教育部數據顯示,一線新增從業人員70%以上來自職業院校,凸顯了課程思政建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關系著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
“液壓與氣壓傳動控制技術”作為機械類專業的一門必修課,培養學生掌握液壓與氣壓傳動基本概念、液壓元件結構特征和工作原理,以及分析設計基本回路和設計搭建液壓系統的能力,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應用性[4-6]。教學過程中將育人和育才相統一,梳理本課程教學內容,并結合課程特點,深入挖掘課程思政元素,有機融入課堂教學,可在潛移默化中完成立德樹人的任務,達到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實現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職業精神和職業技能的協同發展[7]。
“液壓與氣壓傳動控制技術”課程的主要任務是使學生系統地了解液壓與氣壓傳動基礎知識和基本概念,掌握典型液壓元件(動力元件、執行元件、控制元件以及輔助元件等)結構特點與工作原理,具備分析、設計簡單液壓與氣壓傳動系統的能力。教學實踐過程中,應以“液壓與氣壓傳動控制技術”課程為載體,不斷挖掘該課程相關思政元素(民族自豪感、使命感、職業素養、工匠精神、技術自信、安全與環保意識等),并有機融入課堂教學,而非單向地思想灌輸或突兀地插入思政內容,即可解決好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兩張皮”的問題[8-9]。通過思政內容的融入,可培養專業技術過硬、思想素質過硬的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
挖掘“液壓與氣壓傳動控制技術”課程所蘊含的思政元素是實施課程思政的前提和基礎。該課程是機械類專業必修課程,其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應緊密圍繞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一絲不茍的工匠精神,使學生能夠樹立正確的職業素養與職業道德、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10]。基于該教學目標,結合課堂教學內容,深入梳理、挖掘思政元素,并將其靈活融入到各知識點的課堂教學中。其中,“液壓與氣壓傳動控技術”課程部分思政元素如表1 所示。

表1 “液壓與氣壓傳動控技術” 課程部分思政元素
液壓元件(動力元件、執行元件、控制元件、輔助元件等)是液壓基本回路的組成要素。在講授其中的壓力控制閥時,確定本節的素質目標,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自我調節的心理素質。在溢流閥作用和性能要求的教學實踐過程中,讓學生對比分析溢流閥和安全閥的工作原理和在回路中的作用以及閥口的閉合狀態。通過案例分析,溢流閥正常工作時,閥口處于常開狀態,用于保持系統壓力恒定,而安全閥正常工作時,閥口處于常閉狀態,當壓力大于設定值時打開,用于系統過載保護。借此與學生討論: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以及人際關系等方面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困難或壓力,結合大學生因壓力過大而發生的極端行為案例,幫助學生學會自我調節,選擇正確的方式減壓。
液壓基本回路是用于實現液體壓力、流量和方向等控制的基本回路,是設計液壓傳動系統的基礎。在講授其中的順序動作回路時,確定本部分內容的素質目標,以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樹立專業自信,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在問題引入環節:加工零件時,首先需對其進行固定,考慮夾緊機構的定位和夾緊順序如何安排。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設計順序動作回路,引導學生對定位和夾緊順序進行安排以及發表自己的觀點,并講解各小組所設計的回路作業。整個教學實施過程中引導學生獨立分析任務要求、確定液壓元件、搭建回路,激發學生的自主性,鍛煉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提升專業自信。
液壓傳動系統是根據工作任務需求,選用適當的液壓基本回路有機組合而構建的。本部分內容的思政目標為通過組合機床動力滑臺液壓系統的講解,幫助學生增強團隊協作意識,培養學生一絲不茍的大國工匠精神。在問題引入環節與學生討論:要保證組合機床動力滑臺能夠正常工作,輔助元件必須根據計算結果進行選型,即輔助元件是整個系統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強調密封圈的重要作用,可以保證系統的密封性能,否則系統會出現漏油現象,無法滿足工作需求,同時外漏的壓力油會污染環境。強調各液壓元件都有著各自不同的用途和功能,只有將所有的液壓元件按照設計回路搭建成一個完整的液壓系統,才能正常工作,缺一不可,引導學生無論是目前的班級活動、競技比賽,還是以后的工作生活,都要注重團結協作。
“液壓與氣壓傳動控制技術”課程是機械類專業學生的必修課,開展課程思政教學寓價值觀引導于液壓與氣壓專業知識傳授和專業技能培養之中,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根據“液壓與氣壓傳動控制技術”課程的特色和優勢,深度挖掘提煉本課程知識體系中所蘊含的思想價值和精神內涵,如自主學習能力、專業自信、創新精神、團隊協作意識和大國工匠精神等,并有機融入課堂實踐教學中,既能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有助于拓展該課程的廣度、深度和溫度,強化學生工程倫理教育,培養學生精益求精的大國工匠精神,激發學生科技報國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