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月
(遼寧省交通運輸事業發展中心, 遼寧 沈陽 110000)
在選址問題中,需求量、用戶位置等不斷發生變化的影響因素被稱為不確定因素[1-2]。 檢測需求是機動車檢測站選址問題中最主要的不確定因素, 因此將檢測需求作為隨機變量,結合能源、費用和碳排放量等環境因素,構建可持續選址的隨機能效模型。 在模型中設置經濟性約束、能力約束和區域約束,使選址問題更具有實際意義。
(1)i—檢測用戶所在區域數,i=1,2,…,m;
(2)j—檢測站的選址數,j=1,2,…,n;
(3)(li,ui)—檢測用戶所在區域的位置坐標;
(4)(xj,yj)—建立檢測站的位置坐標;
(5)ξij—從區域i 到檢測站j 進行檢測的車輛數;
(6)cij—從區域i 行駛到檢測站j 每公里的費用,單位是元;
(7)qij—從區域i 行駛到檢測站j 每公里的燃油消耗量,單位是L/km;

評價參數主要包括: 檢測用戶行駛中產生的燃油消耗總量用Q 表示, 檢測用戶行駛中排放的CO2總量用F表示,檢測用戶行駛中產生的總費用用C 表示。

基于以上的參數,構建帶有CO2排放約束、費用約束、能力約束和區域約束的隨機選址能效模型,即期望值能效模型和機會約束能效模型。
(1)期望值能效模型。 期望值能效模型是指在期望約束條件下,建立以能耗為目標的隨機規劃模型,并使模型結果達到最優[3]。 本文建立帶有約束條件的期望值能效模型如下:


隨機模擬(SM)是求解隨機概率函數的常用方法,它能夠有效地解決隨機規劃問題。 分散搜索(SS)算法作為一種新的啟發式算法,憑借它良好的優化性能,被廣泛應用于求解優化模型[6-7]。 本文采用的是隨機模擬和分散搜索混合算法,混合算法(SM+SS)流程見表1。
以遼寧省撫順市為例,進行隨機能效模型的實例分析。該市行政區區政府和城市市政府所在地理位置及坐標見圖1。 為了便于優化,將市政府位置視為相對坐標原點,各行政區中心位置坐標以及相關數據見表2。N(μ,σ)是正態分布。

表2 隨機模型的典型參數描述
(1)新建兩個檢測站,檢測能力為10,CO2排放量不超過2.5×104kg,總費用不超過2.3×105元,那么已構建的期望值能效模型如下所示:

由混合算法得出(x1,y1)=(-3945.77,-2440.53),(x2,y2)=(-3619.35,-1967.56),Q=8.829×103L,即在(-3945.77,-2440.53)和(-3619.35,-1967.56)兩個位置建站時,檢測用戶行駛中的燃油消耗總量最小,為8.829×103L。 分布見圖2。

圖2 期望值能效選址分布示意圖
(2)在α=0.9,β=0.9,γ=0.9 的置信水平下建立兩個以低能耗為目標的檢測站,總費用不超 過2×106元,CO2排放量不超過2.1×105kg。已建立的機會約束能效模型如下:

運行算法后得出 (x1,y1)=(-5748.29,-1324.91),(x2,y2)=(-1324.91,-3688.36),Q=1.077×104,即兩個檢測站的坐標分別為(-5748.29,-1324.91)和(-1324.91,-3688.36),分布見圖3, 此時檢測用戶在行駛過程中燃油消耗總量最少,最少值是1.077×104L。

圖3 機會約束能效模型選址分布示意圖
為了檢驗混合算法是否有效, 將不同參數下的運算結果進行比較,結果見表3。 將混合算法和基于隨機模擬的遺傳算法進行比較,結果見表4。
表3 表明,不同參數情況下,運行結果之間的相對誤差較小,SM+SS 所得結論可信。 由表4 可見,雖然SM+SS 運行時間更長,但最優解的平均值均優于SM+GA,表明SM+SS 相比于傳統的方法,能夠更有效地實現帶有多個約束條件的隨機選址模型的優化。

表3 不同參數下結果比較

表4 SM+SS 和SM+GA 算法比較
本文將檢測需求視為隨機變量,構建檢測站選址的隨機能效模型, 包括期望值能效模型和機會約束能效模型。設計求解隨機問題的混合算法,并通過實例對隨機選址的布局優化進行了具體研究。 多次改變算法參數,將混合算法與傳統算法進行比較,結果表明混合算法更能夠應用于求解隨機選址模型。為城市交通環境的規劃以及合理布局提供了理論參考依據,對能源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