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個城市要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完成經濟社會發展任務,必須全面把握,防止單打一、一刀切,避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應急式作戰,要在平抑短期經濟波動的同時,更好解決影響中長期發展的結構性、體制性問題。
“堅決扛起為全國穩住經濟大盤作貢獻的浙江擔當”“為全國穩住經濟大盤作出廣西貢獻”“以江西之穩為全國之穩作出積極貢獻”……近日,多省份召開會議部署相關工作,開展精準務實行動,以刻不容緩的緊迫感,搶抓時間窗口,加強政策供給,強化預期引導,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切實加快經濟重回正常軌道的步伐,為穩住經濟大盤增添更多“壓艙石”。
今年初,我國經濟開局平穩,但“壓力測試”接踵而來。隨著新冠疫情多點散發,物流不暢,市場需求難以充分釋放;俄烏沖突等地緣政治危機導致風險挑戰增多,對全球供應鏈產業鏈沖擊明顯,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上漲。3月尤其是4月以來,就業、工業生產、用電貨運等指標明顯走低,我國經濟發展環境的復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面臨新的挑戰。
但與此同時,也要看到,疫情沖擊帶來的短期變化,是受外在影響的階段性波動,我國經濟發展“四個沒有變”的趨勢依然。這是我們定力和底氣所在,也是決心和信心所在。從1-4月的經濟數據來看,中國的基礎產業支撐有力,基本生活類商品產銷持續增長,內需主引擎作用依然凸顯,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韌性彰顯。數據升降之“形”、市場變化之“態”,蘊藏著長期發展之“勢”,說明我們有“穩”的基礎和實力,有“進”的動力和空間,更有抵御風險、戰勝挑戰的強大能力。
穩住經濟大盤,既要下好政策“及時雨”,又要打好政策“組合拳”。在全球經濟充滿不確定性的條件下,宏觀穩定成為稀缺而寶貴的資源。誰能持續穩住經濟大盤,誰就能克服疫情影響,穩住民生底線,在新一輪增長中奪得先機。面對復雜局面,2021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了七大政策,2022年4月底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要求“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日前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了33項措施。各城市要出臺可操作的實施細則、應出盡出,加快落實已經確定的政策,抓緊謀劃增量政策工具,以協調配合的政策合力穩定宏觀經濟大盤,讓“穩”的基礎更牢固、“進”的動能更充足。
穩住經濟大盤,既要增強系統意識,又要強化辯證思維。如何充分調動各類市場主體的積極性創造性,如何打通物流和產業鏈上下游銜接堵點,如何用市場化辦法、改革舉措解難題,不斷解決兩難多難問題,是對各級政府行政能力的考驗。對于短期的沖擊波動,我們要對癥下藥,紓企業之困,解就業之難;對于中長期的潛力釋放,我們要提質增效,固市場之本,培創新之元,強發展之基,健制度之體。各個城市要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完成經濟社會發展任務,必須全面把握,防止單打一、一刀切,避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應急式作戰,要在平抑短期經濟波動的同時,更好解決影響中長期發展的結構性、體制性問題。
穩住經濟大盤,要突出擔當作為。最強的力量就是說到做到,最好的落實就是一抓到底。與此同時,穩增長不只是哪一個地區、哪一個城市的責任,而是需要形成合力。從政策快速落實到“真金白銀”讓利,從經濟要素順暢流動到正向預期引導,各級地方政府都要增強緊迫感,以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的智慧和魄力,因地制宜創造性貫徹好黨中央部署,持續釋放經濟發展的潛力和動能。
越是形勢嚴峻,越要堅定信心,越要果斷應對。歷史實踐證明,在黨的領導下,中國具有迎難而上、爬坡過坎的能力,什么都阻擋不了中國前進的堅定步伐。29130131-D002-4A08-A9FB-F4B1C25FDD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