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勇海
5月7日,中央文明辦、文化和旅游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聯合發布《關于規范網絡直播打賞,加強未成年人保護的意見》(下文簡稱《意見》)。《意見》提出,禁止未成年人參與直播打賞。網絡平臺應當堅持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原則,健全完善未成年人保護機制,嚴格落實實名制要求,禁止為未成年人提供現金充值、“禮物”購買、在線支付等各類打賞服務。網絡平臺不得研發上線吸引未成年人打賞的功能應用,不得開發誘導未成年人參與的各類“禮物”。(5月8日《羊城晚報》)
四部門聯手明確禁止未成年人參與直播打賞,并對網絡平臺提出具體要求,發現違反相關要求者,將從嚴從重采取暫停打賞功能、關停直播業務等措施,再次彰顯出治理未成年人打賞亂象的堅定決心。
早在2020年,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印發《關于加強網絡秀場直播和電商直播管理的通知》,明確要求“未成年用戶不能打賞”“封禁未成年用戶的打賞功能”。2021年2月,多部門也曾發布《關于加強網絡直播規范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要求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充值打賞服務。然而在利益驅使和心存僥幸之下,“‘熊孩子打賞主播12萬”“16歲女孩打賞主播,55萬家當被揮霍一空”“初二男孩70天打賞女主播158萬”等大額甚至巨額直播打賞案件頻發,令人瞠目結舌。
未成年人打賞金額巨大、打賞行為頻繁,卻沒有獨立的收入來源,會給父母帶來較大的經濟損失。此前,最高人民法院在相關司法解釋中曾明確,未成年人的打賞支出,法院應支持返還。但在實際的判決中,有的案件只能判決部分返還,有的案件審判時,因打賞支出的身份難以認定而遭遇“退款難”。
比揮霍父母的金錢、讓父母蒙受經濟損失更嚴重的是,游戲和直播等娛樂化內容具有較強的成癮性,未成年人樂此不疲、產生網癮,會浪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影響學業和健康成長。有些主播通過低俗的言語、肢體動作以及其他不良習氣,誘惑包括未成年人在內的網民打賞,污染未成年人的精神世界。此外,未成年人心智尚未成熟,網友向主播一擲千金的打賞行為,給他們傳遞的或許是不勞而獲、一夜暴富的價值取向,將他們的“三觀”引入歪路。
因此,禁止未成年人參與直播打賞,禁止網絡平臺為未成年人提供各類打賞服務,就該重拳出擊。此次《意見》提出,對違反要求的網絡平臺,從嚴從重采取暫停打賞功能、關停直播業務等措施,這是斷其打賞抽成“財路”的必要懲戒措施。真正截斷平臺源源不斷的利益來源,才能倒逼其加強對直播打賞行為的規范和管理。
除了網絡平臺的責任補位,家長對孩子也要監護到位。家長要管好自己的電子設備和第三方支付平臺的支付密碼,盡量避免孩子使用或知曉支付密碼,以免孩子私自消費,這也是必要的斷“財路”。已經發生的打賞糾紛“退款難”案件,足以讓家長警醒。
多管齊下,多措并舉,規范未成年人直播打賞,需要各方力量共同參與,撐起“保護傘”。 主管部門要加強監管,網絡平臺要守土盡責,家長更不能置身事外。在這把大傘下面,要加強對未成年人的價值引領和思想教育,增強未成年人對網絡直播不良風氣的“免疫力”,營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社會環境。
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呵護“少年的你”。
(編輯? 張建? 445718228@qq.com,小漠繪圖)D05DBDC0-9CCF-49F8-BD58-94A6C9B110C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