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5月25日,威海創新園人才公寓工作人員(左)向符合入住條件的高校畢業生介紹公寓情況(朱崢/攝)
《新時代的中國青年》白皮書顯示,2020年,外出農民工總數近1.7億,其中多數為青年。更多青年通過城鄉之間的流動融入城市生活、實現發展躍遷。
青年是城市化進程中的主力軍,青年人口城鎮化率高于總和人口城鎮化率。然而,青年在城市發展中還面臨住房困難、就業難、創業環境不夠友好、社會保障不足等各種各樣的問題。建設青年發展型城市,關鍵在“青年優先發展”理念的落實,各城市應根據自身優勢為青年提供滿足多樣化、多層次發展需求的政策環境和社會環境。
近日,就青年發展型城市如何建設等問題,本刊記者專訪了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發展研究所副所長郭元凱。

在我國快速城鎮化的進程中,青年親身獲得了成長發展的時代紅利,也親自參與了經濟社會發展等各領域的奮斗歷程,他們既是受益者,更是貢獻者、建設者,今后也必將繼續發揮生力軍和突擊隊的作用。
進入到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重大變化,這既是全局性的轉變,也是歷史性跨越。“青年是時代最靈敏的晴雨表”,他們在感知社會主要矛盾變化中最為明顯。從現實情況來看,新時代青年的主體意識不斷增強,利益訴求呈現出多樣化、小眾化,他們更加重視城市生活品質的提升,對城市所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務,以及個人發展機會有著更高的需求。與此同時,由于以往城市發展觀念、發展方式的制約,導致城市對基本公共服務的重視力度不夠,這就與青年美好生活需要產生了較大矛盾。突出體現在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務總量供給不足和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不均衡兩個層面。
在供給總量方面,城市在保障性住房供給、托幼機構供給、優質義務教育資源供給、兒科醫療資源供給、文娛設施供給等方面明顯不足。
在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方面,區縣、城鄉、青年群體之間差距還比較大,不少進城務工青年、靈活就業青年仍然面臨著公共服務資源難覆蓋、社會保障不完善等問題。這也是為什么“十四五”規劃中從“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完善城鎮化空間布局”“全面提升城市品質”三個方面提出下一階段新型城鎮化縱深推進重點方向的原因。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變遷,特別是工業化、城市化、信息化的深入推進,行業演化越來越快、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專業要求越來越高,當前的社會生產生活中更加強調青年人的經驗和技能積累,青年普遍面臨著來自學業、工作、生活等方方面面的壓力。
在思想層面,因社會現代化轉型帶來的壓力,部分青年人難以在現有社會格局中找到向上流動的機會而產生被剝奪感、被疏離感,或者在高層次需求受挫時產生空白感和失落感,這也是近年來“佛性”“躺平”等網絡流行語產生的原因之一,有些青年在此亞文化的影響下出現了奮斗意識不強的苗頭。
在工作方面,為了適應城市快節奏的生活,不少青年都存在加班現象,特別是在互聯網企業中,“996”“007”問題依舊存在。因城市對青年的社會保障還不夠充足,35歲的年齡隱性歧視在職場中也由隱性走向顯性,繼而影響了青年的職場投入度、職業規劃等。
在生活方面,靈活就業青年的勞資糾紛、租房市場不規范等行為、隨遷子女入學等問題對青年群體在城市發展造成負面影響。
此外,在健康領域,青年人口的綜合體質有下降趨勢。根據國家國民體質監測中心2020年《第五次國民體質監測公報》數據,與2014年相比,20-39歲年齡段的國民體質達標率為87.2%,比2014年下降了1.8個百分點。此外,隨著生活節奏加快,部分青年人的心理健康問題也日益凸顯,尤其是新冠疫情在城市的傳播,又放大了部分青年的心理健康問題。
當前的社會生產生活中更加強調青年人的經驗和技能積累,青年普遍面臨著來自學業、工作、生活等方方面面的壓力。
就業是青年民生之本,是青年發展之基。從近些年的數據來看,青年的就業形勢依舊嚴峻,就業市場中總量壓力較大,結構性矛盾突出問題還沒有得到有效緩解。2022年全國高校畢業生規模達到1076萬人,首次超過千萬,創出歷史新高,并且在疫情影響下“增量”與“存量”并存的局面更加明顯。
青年就業是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也致力于推動青年更加充分、更高質量的就業。
從優化就業環境來看,城市應從“擴容、賦能、維權”三個方面增強。
擴容是指不斷優化城市的產業布局和產業結構,創造提供更多的高質量就業機會,豐富和完善青年就業崗位供給。賦能是指健全青年就業公共服務體系,打造統一的就業信息集匯平臺,同時要加強就業指導和職業技能培訓,提升青年就業的綜合能力。維權是指要不斷完善勞動合同制度、勞動關系協調機制、勞動爭議調解仲裁制度,維護青年合法勞動權益。
針對新業態從業人員、靈活就業青年,要不斷健全社會保險的轉移續接機制,同時積極探索社會力量、行業協會力量的有效納入,形成保障青年勞動權益的力量協同體系。
需要說明的是,青年就業是十分復雜的問題,促進青年更充分、更高質量的就業還有賴于各方面政策的協同發力以及更多力量的參與。

3月29日,重慶大渡口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示范基地”內,大學畢業生和青年人才在一家名為中元匯吉的生物技術公司研發中心工作(唐奕/攝)
青年發展型城市是實現青年高質量發展與城市高質量發展相互促進的城市發展方式,近幾年各地掀起的“搶人大戰”或人才新政,很大程度上是對青年這一重要人力資源和經濟社會發展生力軍、突擊隊的爭奪。因此,建設青年發展型城市是增強城市發展活力、積蓄城市發展后勁的重要步驟,其對城市發展的意義體現在如下方面:
首先,有利于推動以人為核心城鎮化戰略,加快構建城市新發展格局。從數據來看,我國青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71.1%)已經高于中等偏上收入國家平均水平(66%),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但從整體城鎮化率來看,我國的城鎮化水平相較于發達國家還有一定差距。城市作為國民經濟運行體系及其空間網絡發展的基礎支撐,承載著大量的青年人口。建設青年發展型城市就是要在構建新發展格局過程中,在推動以人為核心城鎮化戰略時,要將城市建設與青年發展有機結合,通過抓住青年人口城鎮化進而掌握地區城鎮化的基本走向和推進速度。
其次,有利于城市主動應對青年人口規模及結構的深刻變化。從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來看,我國14-35周歲青年人口為4.01億人,占全國總人數的28.42%,比2010年下降6.38個百分點,青年人口規模、結構都出現了重大變化。這一變化對于城市應對人口老齡化、勞動力資源供給以及生育率的提高有著較大影響。在現實背景下,要城市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實現發展是必須思考的問題。青年作為城市發展的核心要素,是城市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在城市建設過程中考慮青年元素有利于應對青年人口的重大變化。
第三,有利于推動《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年)》(以下簡稱《規劃》)在城市中縱深實施。隨著《規劃》的落地落實,我國青年發展的規劃體系框架已經全面搭建、促進青年發展的工作機制也初步形成。但從各地實施來看,《規劃》的推進還存在缺少抓手、缺少依托等問題,開展青年發展城市建設就是想通過具體的城市建設,讓“青年優先發展理念”在城市落地開花。
從優化就業環境來看,城市應從“擴容、賦能、維權”三個方面增強。
根據城市規模、產業結構和人口吸引力等要素區分,各類城市應如何發揮優勢、因地制宜構建青年發展型城市?
根據國家統計局劃分,當前城市分類有超大城市、特大城市等9類。社會層面上也對城市的發展特點和時間線形成了超一線城市、新一線城市等類型的劃分。中國各地的實際情況差異較大,很難采取統一的建設模式來推進青年發展型城市。因此,如何因地制宜構建青年發展型城市是對城市建設者的挑戰。
我國各地情況千差萬別,要因地制宜推進城市空間布局形態多元化。《關于開展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試點的意見》也明確指出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不搞“一刀切”,而是充分尊重基層的實際,采取試點先行、逐步推進的辦法。
因此,經濟發達大城市和欠發達小城市在建設過程中應根據實際情況有所側重。
在經濟發達大城市應該側重于三方面的建設:一是優化城市布局和產業布局,形成青年元素強,有利于青年聚集的城市功能區和產業區。二是重視城市軟環境的建設,特別是加大基本公共服務的供給,滿足各類青年發展的合理利益訴求,建設過程中應更加強調系統性和綜合性。三是加強城市群建設,形成城市發展集群效應,不斷擴大地區對青年發展的吸引力。
在中小城市及欠發達地區,應從重視城市基礎性設施建設以及生活娛樂休閑層面的基礎服務上入手,建設過程中可針對某一特色持續發力,打造欠發達地區的城市發展差異化優勢,并在此基礎上形成由點及面的發展趨勢。同時要加強同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成果顯著城市的共建對接,形成協同發展的模式,實現青年人口合理分流與均衡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