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知勝
慢性腎病是一種常見病。臨床將急性尿路感染和急性腎炎以外的腎病統稱為慢性腎病,包括腎小球腎炎、腎盂腎炎、隱匿性腎炎、過敏性紫癜腎炎等。在患病初期,如果仔細觀察患者的尿液可見泡沫、血色、血液。此外,患者還可出現夜間起夜次數增加,眼瞼、面部水腫等癥狀。不過,在慢性腎病早期,部分患者的癥狀并不十分明顯,大多數人不會出現明顯的不適感。如果不能及時確診,任由該病發展至惡性階段時,患者會出現貧血、明顯的疲勞感,甚至罹患尿毒癥。
確診指標
1.尿微量白蛋白
對于早期慢性腎病患者而言,主要、可靠且敏感的檢查指標是尿微量白蛋白(英文縮寫為ALB)。正常情況下,白蛋白的分子量大,不能越過腎小球基膜。因此,健康人的尿液中僅含有濃度很低的白蛋白,其正常值為小于20毫克/升。
當尿微量白蛋白含量升高時,說明腎臟的濾過功能產生了問題,腎小球基膜受到損害,其通透性增加,可導致白蛋白進入尿液,引起尿白蛋白的濃度持續升高。根據檢查結果,結合對患者的臨床癥狀和其他化驗指標進行綜合分析,醫生可以進行準確診斷。早期腎病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值為20~200毫克/升,進展期腎病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值可超過200毫克/升。
2.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
尿微量白蛋白和尿肌酐的比值(英文縮寫為ACR),是應用患者尿中白蛋白的值和尿肌酐的比值,衡量其尿白蛋白的水平。尿肌酐和尿量之間有極好的相關性。尿肌酐以恒定速率經過腎臟濾過,不會受到腎臟基底膜病變等因素的影響而發生改變。因此,利用尿肌酐進行校正,可以排除尿量影響尿白蛋白的排泌量等因素,避免假陽性或假陰性的情況。尿微量白蛋白和肌酐的比值,可以更為準確地反應患者的腎功能狀態,以便進行臨床診斷。
在正常人的尿液中,該數值應不超過30毫克/克,當常規檢查結果發現ACR超過30~300毫克/克時,提示患者為微量白蛋白尿,若指標超過300毫克/克,則屬于白蛋白尿。
3.其他指標
血尿素氮(英文簡寫為BUN)、尿免疫球蛋白G(英文簡寫為IgG)、a1微球蛋白(英文簡寫為a1-MG)也是對腎臟受損情況進行判斷的重要指標。這些指標的數值越高,說明人體腎臟的濾過功能越差,腎功能減退越嚴重。
血尿素氮是血漿中除蛋白質外的另一種含氮化合物,經腎小球濾過后排出體外,其正常值為2.9~7.5毫摩爾/升。腎功能發生問題時,這一數值將升高。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測定值會因飲食內容有所變化——高蛋白食物攝入過多也可導致指標異常升高。
尿免疫球蛋白G是大分子蛋白質,其正常值為7~12.6克/升。這一數值升高說明人體的腎小球濾過膜已嚴重受損,提示腎功能惡化。
a1微球蛋白廣泛存在于人體各種體液及淋巴細胞膜表面,經代謝在尿液中的數量微乎其微,其正常值為0.48~4.24毫克/升。a1微球蛋白在血清及尿液中增高的原因有:腎小管重吸收和代謝的能力降低;腎小球濾過功能受損;體內合成過多;淋巴細胞破壞釋放。
有基礎病的患者應提高警惕
患有高血壓、糖尿病以及其他需要長期服藥的患者應關注腎臟功能,仔細觀察尿量、尿液顏色,每月檢查血糖、血脂、血壓等指標,定期體檢,以便及時發現腎臟損傷問題,降低慢性腎病的發生風險。當懷疑發生慢性腎病時,應接受血液檢查、尿液檢查、腎臟活檢檢查、影像學檢查等,以利醫生確定疾病,判斷腎臟是否存在增大、泌尿道是否存在堵塞等情況,進行對癥治療。
“慢病”患者應注意防范慢性腎病
慢性腎病對人體健康危害嚴重,其發病原因多樣,常見的“慢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等是重要的慢性腎病致病因素。高血壓和糖尿病都會對血管造成損傷,進而引起慢性腎病,甚至是腎衰竭等不良后果。因此,“慢病”患者應加強對“三高”的控制。
1.高血壓患者應定時監測血壓,嚴格遵醫囑用藥。
2.糖尿病患者應該嚴格管理飲食,控制攝入食物的熱量,養成定時、定量的飲食習慣,飲食應營養均衡、合理搭配。牢記常見食物的升糖指數,避免攝入升糖指數過高的食物。
3.高血脂患者應盡量以植物油代替動物油,選擇低油的烹調方法,減少攝取高膽固醇類食物。
4.應注重鍛煉身體,規律作息,注意勞逸結合,保持心情愉悅,提高抵抗力。
★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對于控制慢性腎病的發展,提高防治效果,具有重要意義。您或家人若有身體不適,應盡早去醫院診治,結合相關的檢驗項目,對照檢驗指標完善治療,以保身體康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