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延群
祖國傳統醫學認為,陽氣是人體物質代謝和生理功能的原動力,是人體生殖、生長、發育、衰老和死亡的決定性因素。陽氣越充足,人體就越強壯。因此《黃帝內經》云:“陽強則壽,陽弱則夭。”古代醫者曾說:“天之大寶,只此一丸紅日。人之大寶,只此一息真陽。”陽氣對于人體的重要性,就好比太陽對于世間萬物一樣重要。
人的一生是一個陽氣逐漸衰減的過程。《黃帝內經》載:“人到四十,陽氣不足,損與日至。”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陽氣會逐漸虧耗、衰減,導致抵抗力下降。這也是老年人容易被“外邪”入侵,罹患各種疾病,影響壽命的原因。可見,養護陽氣是老年人養生的必須課。
人體的陽氣隨四季氣溫的變化而變化。冬天氣溫低,萬物凋敝,人體的陽氣活動遲緩,內收封藏。不過,天氣雖冷,但因為大多數人重視防寒保暖,陽氣反而不易為“寒邪”所傷。夏至以后,人體的陽氣在一年中逐漸達到頂峰,血管處于擴張狀態,腠理開泄,一旦著涼,“寒邪”便容易趁機入侵。不少人在夏季喜食冷飲,愛吹空調,這些過度貪涼的行為可能讓身體被“寒邪”傷害。因此,夏令養生必須順應陽盛于外的特點,注重養護陽氣。
以下建議可幫您護好陽,度好夏。
1.調神靜氣
夏屬火,與心相應。赤日炎炎的夏季,要重視心神的調養。《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夏三月……使志無怒”。夏季應保持心情愉快,神清氣爽,避免動怒煩躁。嵇康在《養生論》中說炎炎夏季“更宜調息靜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熱亦于吾心少減,不可以熱為熱,更生熱矣。”也就是說,如果能做到“心靜”,就能避免暑熱侵體,感覺涼爽暢快。
2.夜臥早起
夏天日出早,清晨空氣清新,溫度較午間低,晚睡早起可以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虛的變化,對增強體質有益。您還可以在夏季適當午睡——既可避炎熱,又可消除疲勞。午睡時間不宜過長,以免影響夜間的睡眠質量。
3.飲食調護
夏天出汗較多,體力消耗大,要及時補充水分和能量。不要過多食用冷飲,以免損傷脾胃陽氣,影響運化功能。可適當吃一些酸味、辛辣的食物,以增進食欲。適量食用大蒜和醋,不僅開胃,還有一定的殺菌功效,可降低夏季腸胃病發病的可能性。體質寒涼者多吃可補陽氣的食物,如韭菜、干姜、蝦仁、羊肉等。
4.運動生陽
夏天應適當出汗,以舒展體內的陽氣、調節體溫、除濕。但切記避免在烈日下或高溫環境中進行運動鍛煉,最好在清晨或傍晚天氣涼爽時進行室外活動。可以選擇一些柔和舒緩的傳統功法,如五禽戲、八段錦、太極拳等。
5.切勿貪涼
《攝生消息論》說:“(夏季)不得于星月下露臥,兼使睡著,使人扇風取涼。”盛夏時節,天氣炎熱,為了解熱消暑,采取適當的防暑降溫措施是十分必要的。但是,若貪涼過度,長時間呆在空調房間,或電扇不離身,徹夜露宿,對身體健康十分不利。大汗淋漓時要避免直吹空調,且室內外溫度差不能超過7℃,空調溫度保持在26℃左右為宜,睡眠時還應將其調高1℃~2℃。在空調房內時,腰腹不可暴露于外。
6.冬病夏治
“冬病”指某些好發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變,如反復發生的上呼吸道感染、慢性咳嗽、慢性支氣管炎、哮喘、風濕性關節炎等病。這些疾病往往在夏季有所緩解。夏季對“冬病”辨證施治,可預防冬季舊病復發或減輕其癥狀。
7.按摩生陽
祖國傳統醫學認為,足底的涌泉穴是非常重要的穴位。《黃帝內經》說:“腎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腎經之氣猶如源泉之水,從足底涌出灌溉全身四肢各處。因此,手腳冰涼、怕冷、大便溏泄、面白乏力、喜靜少動等體質虛寒的老年人,可于空閑時按摩涌泉穴。
8.艾灸補陽
艾是自然界陽氣最足的植物,體質虛弱的人可在夏季進行艾灸養生,以調動體內陽氣,增強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1)足三里。部位:在小腿前外側面的上部,外膝眼下四橫指,距脛骨前緣一橫指處。方法:對準穴位點燃艾條,灸3~5分鐘,每日1次。作用:調理脾胃、氣血,助消化,補虛弱。
(2)神闋穴、氣海穴、關元穴。部位:神闋穴在腹部,臍中央;氣海穴在下腹部,身體正中線上,臍下1寸半(約5厘米);關元穴在下腹部正中線上,臍中下3寸(約10厘米)。方法:對準穴位點燃艾條,灸3~5分鐘,每日1次。作用:培補正氣,溫補元陽,健運脾胃,理氣和腸。
★溫馨提示
夏天雖熱,但不可貪涼。若納涼方式不當“寒邪”初起,人體出現頭痛、頭暈、胸悶等癥狀時,喝姜棗茶有一定幫助。取生姜3片,紅棗5顆,加水煎煮3~5分鐘,待溫涼即可飲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