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晶心
包培,高級社會工作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現任淮安市淮陰區公益社工師事務所團支部書記、理事長,淮安市青聯常委,淮安市社會工作督導師,淮陰區社會工作協會理事,淮陰區社會階層人士聯誼會一屆理事會理事,淮陰區未成年人指導中心首席心理咨詢師。曾被評為首屆江蘇省“最美社工”、江蘇省社會工作領軍人才。
在雅安,結緣社工工作
2013年4月,四川雅安發生7.0級地震,引起全國關注。其時,就讀于泰州大學的包培還有兩個月就要畢業,學習心理健康教育專業的她在一家心理熱線機構實習,畢業后繼續在這家機構工作。10月,她通過心理咨詢師聯盟群了解到雅安急需社工和心理援助相關工作人員,當即報了名,隨成都市一天公益社會工作服務中心來到雅安市寶興縣靈關鎮,進行為期一年的志愿服務。
包培至今清晰記得第一次走訪貧困人家時的情形。
那戶人家住在山頂,地震把原本的水泥路震成了石子路,她和同伴背著大包小包的物資,往山頂行去。從早晨7點多出發,經過3個多小時的跋涉,接近中午才來到那戶人家。中途有數次包培都想要放棄,她的腳早已磨出了水泡,每走一步都鉆心地痛,實在是不忍心丟下同伴,再則想到那戶人家可能也在家里盼著她們,終究咬牙堅持到了山頂。
進到那戶人家的房子時,包培震驚了,一間小小的茅草屋,幽深暗黑。外面陽光灼灼,穿透了茅草屋頂。
這間小屋里住著一對母女,父親早年病逝,女兒因腦癱長期病臥在床。見到包培她們到來,這家的母親很高興,和她們聊起天來。原來,她還有一個兒子,結婚后做了上門女婿,兩三年了,難得回家一次。說著說著,她突然抱著包培號啕大哭。
包培也流淚了,不知該怎么辦,任由她抱著。后來那母親自己平靜下來,松開了手。
那次走訪,帶給包培無比的震撼。她從未見識過這樣的貧困和苦難,想到以前在學校讀書時會因為一些小小不如意而傷感、難受,現在覺得簡直不值一提。她意識到自己原來的生活多么幸福,同時,她也有能力可以給予別人幫助,改善他們的處境。后來,江蘇一家銀行資助那戶人家修了房子,作為江蘇人的包培由衷感到高興。
多數志愿工作都是短期行為,像包培這樣要工作一年的是少數,因此,她在工作中接觸到的人和事也就更為深刻。
當時他們居住在寶興縣的震后安置區,這里有很多單親家庭的孩子放學后無所事事,中國扶貧基金會在這里資助了一項“小木屋”兒童樂園項目,包培負責運營工作。
在這項工作中,包培認識了祝哥,他是制作小木屋的木匠,看上去四五十歲,愛嘮叨,愛喝酒。年輕志愿者們為一些工作上的事情煩惱,乃至相互之間有些小摩擦,祝哥見到了都要教育他們幾句,年輕志愿者們就不愿跟他親近。直到那年5月12日前夕,原本勤勤懇懇工作的祝哥急急忙忙結束手頭的事,非要回家,大家才了解到,就在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中,他失去了女兒,此后每年這一天,無論在哪里,工作有多忙,他都要回去祭奠女兒。他三四歲的小兒子是后來才生的。至此,大家一下子理解了他所有行為背后的成因。后來,紀錄片導演范儉還為他和其他幾戶在汶川地震中失去孩子的家庭拍了紀錄片。
每當包培帶著小朋友們在小木屋中游戲、活動時,想到這些小木屋是祝哥打制的,便覺得有著特別的意義。
在為期一年的志愿服務中,包培先后參與了壹基金資助的“壹樂園”的運營與管理、“減災小課堂”的宣講、中國扶貧基金會資助的“小木屋”兒童樂園項目的運營工作,并協助四川民政在寶興縣靈關中學建立第一個“留守兒童心理關愛基地”,完成全校近800名學生的心理健康檔案建立、20余次的小組活動及對9名學生的心理輔導工作。
回家鄉,引領社工工作
在災區心理援助的過程中,包培第一次接觸到了社會工作專業,被社會工作“用生命影響生命”的理念深深吸引。在雅安志愿服務工作期滿后,她來到上海一家社工服務機構工作。
包培在陸家嘴濰坊街道做低保家庭資產能力建設工作。大多數人覺得有錢才需要資產管理,才需要理財,其實不然,資產少,才更需要規劃,有規劃才可以進入良性循環。
這項工作極大地啟發了包培,相比較上海國際化大都市,她覺得自己的家鄉淮安更需要這項社會服務工作。包培就有了回家鄉創辦社工機構的想法,希望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幫助家鄉有需要的弱勢群體,提升應對及擺脫困境的能力。其時是2015年,李克強總理在這一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關注弱勢群體需求,發展專業社會工作、志愿服務和慈善事業。
2015年6月,包培成立公益機構,為形成合力,在淮陰區民政局的扶持下,2016年1月她加入淮安市淮陰區公益社工師事務所,擔任項目主管,在關愛農村困境留守兒童的基礎上,積極探索青年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治理的路徑。2016年9月社區治理開展創新試點,她參與運營的營北社區被民政部評選為國家級社會工作示范社區;她協助淮陰區民政局提煉總結的“232”社區治理工作法,2017年被淮安市民政局總結為“雙服務雙提升”社區治理工作法,在全市進行推廣。
剛開展工作時,包培就解決了一戶貧困家庭的實際難題。這戶人家的小女孩當時7歲,爸爸在她未滿月時因意外去世,媽媽剛出月子便離家出走,小女孩跟著爺爺奶奶生活。爺爺有心臟病,動過3次手術,一家三口就靠每月幾百塊的低保金生活。包培想為他們家申請補助,因為小女孩有媽媽,當時還沒有“事實孤兒”的概念,所以申請起來困難重重。包培和事務所的小伙伴為他們家的事前前后后跑了70多趟,才把各方需要的文件簽批下來,為他們家申請到了每月1200元的補助,一直發放到小女孩18歲成年。有這筆資金保障,小女孩可以安安穩穩長到成年,包培感到十分欣慰。
用生命影響生命
包培時常受學校邀請,為孩子們舉辦活動。一次,她來到一所“特殊”學校,這里的孩子都是青春期少年,他們不服管教,不愿上學,時常打架斗毆,家長們就把他們送進了這所以軍事化管理著稱的學校。他們邀請包培來為孩子上課,也想嘗試用不同的方式教育孩子,看看會有什么效果。
開始上課的時候,學校派了老師駐守現場,生怕孩子們搗亂,搞破壞。包培通過2個熱身小游戲與孩子們建立關系后,便放了一段音樂,請孩子們閉上眼睛一邊聽,一邊想,這一周發生了哪些開心的事。3分14秒的音樂結束后,孩子們的臉上都露出了笑容。同樣一曲音樂,包培又請他們一邊聽,一邊想,這一周發生了哪些傷心的事。音樂還未結束,有一半的孩子流下了眼淚。
每次音樂結束,包培都請孩子們分享想法。其中一個被老師們看得緊、面部從額頭到人中再至下巴印著閃電形狀文身的孩子,包培并沒有落下他,相反每次都邀請他上臺分享。他出乎意料地突然變得害羞,用非常溫和、靦腆的聲音分享著他內心真實而細膩的想法。
分享結束后,包培才幫孩子們總結:同樣一曲高山流水的音樂,為什么你們一時可以想到開心的事,引發的是開心的情緒?一時可以想到傷心的事,引發的是悲傷的情緒?音樂本身并沒有變化,包培以此引導孩子們認識到,導致我們出現不良情緒或行為反應的并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們對這件事情的看法。
課程結束,孩子們紛紛圍住了包培,希望她下周還來,希望她周周都來為他們上課。旁聽的老師都覺得很驚訝,沒想到,沒有呵斥,沒有管教,這些平常那么難以馴服的孩子卻可以表現得這么好。事后得知上課情形的校長也感到很驚訝。
包培想起另一所學校的校長說過的話,在活動過程中,假如有一句話孩子們聽進心里了,可能就會改變他們的人生。
所以,有時候,當包培質疑自己工作的意義時,就會想起這位校長的話。如果她的一節課,有一句話被孩子們聽進去了,并從中得到一點點力量,她的工作就值了。
作為淮陰區第一家專業化社會工作服務機構,事務所已經孵化社會組織16家,指導登記注冊9家,開展近200場社會組織培訓,淮陰區的社會工作持證者由最初的3人增至256人,孵化培育各類志愿者組織40余個,志愿者隊伍人數達到5000余人,協助淮陰區民政局建設了9個留守兒童關愛之家,走訪了6000余戶困境、留守兒童家庭。
2020年初,包培協助淮陰區民政局在淮陰區9個鄉鎮4個街道設置了13個社工站,配備了22名駐點社工,推動社會工作向基層延伸。她參與探索的以提升民政服務能力為目標建立的鎮街社工站,成為蘇北地區社工站建設的樣板,成功經驗被市民政局提煉為“淮陰模式”在全市推廣,工作經驗先后在《中國社會工作》《江蘇民政》等雜志發表。2021年,她把社會工作的服務范圍延伸至村。今年,她以鄉鎮社工站為平臺,在農村組織了以244名留守婦女為主的服務團隊,為農村13000余名8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提供居家養老上門服務。
對話
《風流一代》:從事社工需要什么特質嗎?
包培:我近段時間也在反思,為什么從事社工這么久,仍然很有熱情。我想,這就是對一個行業的熱愛吧。熱愛,才有動力,才可持久。社工工作收入并不高,我剛回淮安工作時,常常幾個月發不出工資,但我根本無暇顧及這些,只想著如何把工作開展起來。
作為一名社工,如果一定要有什么特質的話,我覺得就是包容。社工接觸的受助對象各種各樣,有時候,你能看到一些人身上存在的問題非常明顯,但你要克制住教育他的沖動。他的觀點,你不一定認同,但一定要接納。你要引導他們認識到存在的問題,激發改變的意愿,后續的工作才有意義。
《風流一代》:你從心理健康專業轉行從事社工,如何應對這中間轉變的能力需求?
包培:不斷地學習和進修。我平常的閱讀除了專業書籍,幾乎沒有“閑書”。你看,我的桌上目前擺放的都是《中國社會各階層分析》《社會藍皮書》《社工機構成長運營案例》等專業書籍。復旦大學、深圳社工學院等不定期有針對社工開辦的研修班、公益課程,我都會報名去學習。
《風流一代》:從事社工工作近10年,你遇到的最大困難是什么?如何克服的?
包培:最大的困難就是工作不被外界的一些人理解。以前我很少參加評選活動,現在之所以開始積極參加評選,外出宣講,就是希望越來越多的人了解社會工作、了解社會工作者,希望社工伙伴們被認識、被看見、被肯定、被尊重。我們的每一個活動設計、活動之間的銜接都蘊含著專業設置。社會工作是一門人文學科,它的專業力量并非立竿見影,但它的影響是深遠的,非一時一日就能顯現。
《風流一代》:一路走來,有什么特別影響你的人和事嗎?
包培:有,我的督導陳淑兒老師,她是香港資深社工督導,長年在上海從事社工服務工作。我剛到上海時,同事都是社工這個專業出身的,只有我是轉行來做的,遇到了很多困難,有好幾次都要打退堂鼓了。都是陳老師鼓勵我,通過探討我內心的需要,協助我發掘自己的潛能。我至今記得,她問了我一個問題:什么樣的人是最幸福的?就是你所做的事是你喜歡的,并且也是你擅長的。她說,你目前所做的事是你喜歡的,也是你擅長的,你只是暫時遇到了困難,那就去克服這個困難。有時候,她也不給我什么建議,就是聽我說,給我足夠的包容、足夠的耐心、足夠的支持。后來,我回淮安創辦機構,她還資助了我5000元錢用于注冊資金。我前期開展工作時,她幫我對接了很多資源,募集來很多物資。任何時候我需要她,只要她有空,她就會過來支持我。她還幫我做培訓、做督導。機構有資金時,我就象征性付她一點報酬;機構困難時,她就純公益支持。這么多年,她就像一束光,溫暖著我,激勵著我。我也希望在她的引導和支持下,做好社工工作,將這份愛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