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夏


?鏡像神經元卡通概念圖

鏡像神經系統(繪圖/飛飛)
或許你已經注意到,我們在觀察他人表情的時候,其實也在下意識地“模仿”這些表情動作。實際上,大腦中有一類神奇的神經元,恰好解釋了為什么我們有模仿他人的天性。20世紀90年代,意大利神經科學家賈科莫里佐拉蒂的研究團隊在獼猴的腹側前運動皮層首先發現這類神經元,它們在獼猴執行某項動作時被激活,在看到實驗員做相同動作時也呈現出相似的神經活動,這類神經元被形象地稱為“鏡像神經元”。
在后續的研究中,科研人員發現,人類大腦的腹側前運動皮層、額下回(inferior frontal gyrus,IFG)和頂下小葉(inferior parietal lobule, IPL)也存在這類神經元,這些腦區共同構成“鏡像神經系統”。這種系統在靈長類動物中普遍存在,它讓我們在經意或不經意間模仿他人的動作,也得以高效地學習各種技能。
有趣的是,鏡像神經系統并非僅僅模仿他人的動作。即使大腦沒有看到完整的動作,只要動作意圖或目標是相同的,甚至僅僅聽到與動作相關的聲音,鏡像神經系統也會表現出相似的神經活動。這種特性有利于我們更進一步地識別并理解他人的行為、想法。
比如,我們之所以會被戳中淚點,被他人的故事所觸動,產生同理心,正是鏡像神經系統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緒以及故事背景。
共情的產生還需要掌管情緒的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進行后續加工,島葉則負責將鏡像神經系統的信息呈遞給邊緣系統。邊緣系統涉及多個腦區,執行空間定位、社會行為、記憶和情緒的形成等多種功能。
當邊緣系統受損或發育不良時,個體常會伴有不同程度的社交障礙。例如:前側島葉、杏仁核或眶額葉皮層受損的人無法準確地識別他人的情緒。自閉癥譜系障礙兒童的島葉和杏仁核的神經活動較低,而位于額下回的鏡像神經系統則基本沒有活動,并且鏡像神經活動越低,癥狀往往越嚴重。

邊緣系統示意國
而對于某些人群,這些系統的活動變化則更為復雜。例如,患有侵犯性品行障礙的青少年缺乏共情能力,可能會做出傷害他人的事情,與同齡人相比,他們的前側島葉和杏仁核活動更高,但眶額葉皮層的活動卻很低,該腦區負責調節情緒井調控邊緣系統的活動,當這種調控能力失衡,便會誘發情感障礙。
大腦的工作機制復雜而精細,只有當不同腦區各司其職、友好協作,才能實現正常的功能。人類社會也是同樣的道理,在學習和生活中我們也常要與他人合作,共情能力不僅有利于樹立健全自我,也有助于我們在人際交往中與他人拉近距離,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
(責任編輯/王佳穎 美術編輯/周游)
由鏡像神經系統和邊緣系統構成的網絡,是一種 “自下而上”、自動化且下意識的共情機制,讓大部分人可以毫不費力地 讀懂他人的情緒。但如果遭受痛苦的是犯錯或有罪之人,我們的共情程度 就會降低,這是因為大腦存在另—套“自上而下”、有意識的共情機制 。這套機制主要由腹內側前額葉皮層和顳葉的部分腦區構成,它幫助我 們評估社會價值,區分積極的和消極的社會行為,對產生道德感尤為關鍵 。9E9D5E9F-71A2-473B-AD53-0122A32BECA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