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紫陌
講述大時代里小人物的故事
《風起隴西》是由路陽執導,陳坤、白宇領銜主演的古裝諜戰劇。劇集根據馬伯庸2006年創作的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三國時期的兩個“小人物”陳恭與荀詡的故事。
三國時期,諸葛亮力主北伐和曹魏大軍正面交鋒,馬謖大意失街亭,諸葛亮北伐兵敗,不得已只能“揮淚斬馬謖”。“失街亭”的原因浮出水面:蜀漢派出潛入曹魏間軍司的間諜“白帝”情報出現重大失誤,蜀漢情報機關司聞曹可能已經被曹魏間諜“燭龍”滲透,“白帝”陳恭成為眾矢之的。蜀漢派出荀詡與陳恭接頭,讓兩人一同解開街亭情報案真相、查出“燭龍”的臥底身份。
陳恭的間諜身份被魏國人發現后,他奉命將計就計,假意投誠魏國,實則只是為了揪出潛伏在蜀國的魏國間諜“燭龍”。陳恭本想找出“燭龍”后,就帶著自己的妻子翟悅隱居深山,但愛妻在執行臥底任務時遇害,陳恭對自己的生活徹底失去了希望,于是決定和馮膺、楊儀一起設計鏟除一直和諸葛亮作對的將軍李嚴。在一切計劃都完成后,陳恭選擇將自己的性命作為計策的一環,眾人都以為是荀詡破壞了陳恭兩全其美的計劃,導致陳恭身死,最后真相揭開,劇情反轉,是陳恭厭倦了間諜生活。
談起以三國歷史為素材的文學作品,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三國演義》。《風起隴西》和《三國演義》描寫的都是關于“三國”的故事,兩部作品都很重視情報。《三國演義》作為一部描寫古代軍事斗爭的長篇小說,把情報放到一個很高的位置,而《風起隴西》則把情報這個切口放大,大開腦洞,構建故事。劇中的“司聞曹”與“間軍司”這種間諜機構富有東方文化特色,和歐美劇中類似“軍情五處”的特工機構有很大的不同,讓人感到新鮮有趣。
《三國演義》中的角色大多都是劉備、曹操、孫權、諸葛亮等史上留名的大人物,而《風起隴西》著重刻畫名不見經傳的兩個小卒——陳恭和荀詡。書寫一段歷史事件中的未知人物的故事,特別是小人物的故事,向來是馬伯庸作品的風格。他筆下的那些小人物,無論是恪盡職守的蜀漢小吏,還是充滿求生欲的死囚,他們的命運都隨時代的跌宕起伏而不斷變化。這是一部融合了《三國演義》和《三國志》,再加虛構劇情的與以往完全不同的三國故事。
新瓶裝舊酒,劇集口碑“冰火兩重天”
三國鼎立,局勢錯綜復雜,有很多創作的空間,創作者都非常喜歡那個時代,很多影視作品、歌曲、游戲等也喜歡以三國為背景。比如《三國演義》《赤壁》《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等影視劇,林俊杰曾經創作的歌曲《曹操》,還有很多人喜歡玩的游戲《三國殺》《王者榮耀》中三國時期的人物也很多。所以《風起隴西》以三國為背景吸引了不少“三國迷”。
在影視作品中,諜戰劇最燒腦,也容易吸引眼球,如抗戰劇《潛伏》《偽裝者》《叛逆者》,現代劇《潛行狙擊》《無間道》《使徒行者》等。這類作品故事線更多集中在斗智的部分,硬核、燒腦,邏輯縝密,再加上不斷反轉的劇情,吊足觀眾的胃口,不確定的結局更是時刻讓觀眾揪心。
《風起隴西》播出后,收視率和點擊量卻不是很理想。該劇在網上播放的市場占有率不是很高,與同一時期播出的《特戰榮耀》《請叫我總監》的數據差距較大。電視收視率僅為該平臺同時段熱播劇的一半,甚至不及廣告收視率。在口碑方面,觀眾對《風起隴西》的評價兩極分化嚴重。認可劇集的觀眾表示,光影和服化道用得很極致,一群大佬在飆戲,看得很過癮。喜歡看陳坤和白宇對戲,聲音、肢體、眼神都充斥著人物的情緒和性格,有代入感。持否定態度的觀眾則認為該劇“看不懂”。前面幾集就牽扯出眾多人物,加上主創不同于一般電視劇的表現形式,一邊認人物一邊消化劇情,看得太累。
《風起隴西》講的是熟悉的三國,但卻是相對陌生的陳恭和荀詡的故事,“司聞曹”“間軍司”等機構也是之前從來沒有聽說過的。這種全新的故事是一把“雙刃劍”,能給觀眾帶來新鮮感,或許也會讓觀眾感到不適應。
觀眾群體的差異也是劇集口碑兩極分化的原因之一。電視臺的受眾主要是老年人,尤其是中老年女性。他們一般都會“一心多用”,吃飯時看看、做飯時瞅瞅,甚至抽空出去買個菜、接下孩子。慢節奏不會對他們造成很大影響,一旦節奏快了,他們就有可能跟不上、看不懂。視頻網站的主要受眾是青少年和中青年,快節奏的敘事、多次反轉的劇情更容易戳中他們的“嗨點”。他們可以隨時發彈幕、微博表達觀感。
舊框架下的新故事、不同的觀眾群體,讓《風起隴西》這部“三國諜戰劇”遭遇“冰火兩重天”。
敢于挑戰市場的“創新劇”
《風起隴西》剛播出時反響不太好,但是隨著劇情的推進,口碑和熱度比開播時有了很大的逆轉。《風起隴西》是同期電視劇中,第一部敢在豆瓣開分的劇集。劇集完結后,豆瓣的評分也從之前的7.7分漲到了7.9分。
《風起隴西》的“三國+諜戰”題材,是一種創新。古裝劇一直是市場剛需,但是近年來,古裝劇的內容類型并不豐富。仙俠、玄幻、武俠、宮廷、甜寵……無論多龐大的世界觀,故事核心總離不開“愛情”。《風起隴西》在題材上進行創新,關注大時代下的小人物,愛情線占比并不高,女性角色屈指可數,故事線更多集中在諜戰部分,在類型和題材上,有了大步調的創新。
劇集的節奏雖然很快,但是已盡量照顧觀眾的感受。節奏感和緊張感本來就是諜戰劇的一大看點,節奏太慢也會影響觀感。前期情報被調換,“細作”叛變,劇情的節奏很緊張,主要是為了營造出緊迫感。片方怕劇情節奏過快,觀眾理不清頭緒,每一集的最后,孫令(常遠飾演)會對這一集做一個簡單的總結。劇集進展到一半,整體的節奏被放慢,諜戰和權謀的元素占比提升。導演在剪輯上采用了平行、交叉等多種方式把握節奏,懸疑的設置恰到好處,帶領觀眾快速進入劇情。
當下,觀眾對電視劇質量越來越挑剔,口碑與質量合格的電視劇越來越少。劇集長的電視劇,觀眾嫌“注水嚴重”;劇集短的電視劇,又有觀眾怨“節奏太快”。近年有幾部電視劇都是短劇,比如《我是余歡水》《隱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等,它們不像過去的那些爆款長劇需要60集、70集,但在各自領域既能獲得好評又收獲了流量。
《風起隴西》收視率不好,并不能代表它是失敗的。《甄嬛傳》首播時,收視率排名也不高,同年的收視冠軍是《宮鎖珠簾》,《軒轅劍》也名列前茅,二者在收視上都遠超了《甄嬛傳》。首輪播出結束后,《甄嬛傳》才顯露出強大的后勁,全網播放量超過20億次,各大衛視反復播放,十年過去依然擁有熱度。《風起隴西》或許比不過《甄嬛傳》,但是其敢于挑戰“市場”的勇氣值得肯定。
(編輯? 張建? 44571822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