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壯璞



摘要:中國人物畫自出現起至明朝,歷經傳承與發展,誕生了無數的優秀畫作。一般說來,明朝繪畫可以分為三個時期,即早期、中期和晚期,這三個時間節點是根據明朝社會發展的三個階段來劃分的——早期為洪武至弘治,中期為正德至萬歷,晚期為萬歷至崇禎。不同的歷史階段形成了不同的社會風貌,不同的政治經濟催生了不同的文化,各個歷史階段也對人物畫帶來了不同的影響。本文將結合社會風貌以及經濟發展等方面來分析明朝各個歷史階段對人物畫所產生的不同影響。
關鍵詞:明朝繪畫;社會發展;創作影響
(一)早期服務于政治的宮廷人物畫
明朝于1368年建立,這是繼元朝滅亡以后一個由漢人建立的大一統封建王朝,許多的國家制度都是宋朝的延續。明代宮廷繪畫也是在宋朝的基礎上創立的,但是不像宋朝那樣有宣和畫院這樣的機構,明朝畫師應詔入宮后大多被委派武職,繪畫風格也多為元朝的延續。
當時的宮廷繪畫大多為山水花鳥題材,人物畫則以描繪皇帝、皇后出行或禮賢下士等場景為主。其為政治服務的特征非常明顯,取材范圍狹小,創作手法偏重于寫實一類。洪武年間,國家初建,正處于政權需要加強鞏固階段,加之國家飽受戰亂,社會經濟發展急需快速恢復。在這樣的環境之下,宮廷畫師們在創作上十分謹慎,難以出現富有創新的人物畫,也無法實現多元化的發展。
至宣德、成化、弘治年間,社會逐漸安定并持續發展,國力蒸蒸日上,開創了仁宣之治與弘治中興,人民生活日漸富足,繪畫等開始有所發展,畫風也開始有了各種新的變化。
明宣宗朱瞻基酷愛繪畫,自號長春真人。《武侯高臥圖》正是他的作品(圖1),描繪的是諸葛亮出山前在隆中草堂自娛自樂的場景。畫面用墨色繪制,人物線條強勁有力,行云流水,作為背景的竹子用色用墨恰到好處,層次分明,前后錯落有致。朱瞻基將這幅作品送給老臣陳暄,體現出了皇帝思賢若渴的情感。另有一幅畫作名為《壽星圖》,朱瞻基在畫作題款中表達出將此畫賜給大臣夏元吉之意。朱瞻基常將自己的畫作賜予朝廷重臣,實際上體現出了統治者納賢之心,以期臣子們能夠為國效力。朱瞻基個人的繪畫能力在歷代皇帝中也是首屈一指的,雖不如宋徽宗有那樣高的境界和成就,但也有自己的造詣,其在位期間也著力發展宮廷繪畫。
可以看出,在明早期,宮廷繪畫雖然從宣德年間就開始發展,但仍無法擺脫其為政治服務的屬性。
(二)中期“吳派”與周臣人物畫
明中期,隨著國家和社會的快速發展,人民思想活躍,農業、手工業、工商業等持續繁榮,然而朝政卻日益腐敗。正德皇帝不學無術,嘉靖皇帝在位初期雖雷厲風行地整頓朝綱,情況有所好轉,但他后期沉迷修道、大肆斂財,朝政問題進一步惡化。到了萬歷初年,張居正改革,為明王朝開辟了持續向前發展的道路,可是這種改革也觸及了士紳集團的利益,他的手段之嚴厲也讓朝廷一度變得緊張,反對他的官員比比皆是。張居正死后,他所倡導的改革便土崩瓦解。
這一時期,宮廷畫院人才凋零。早期朝廷召選人才較為嚴苛,但到了中期,徇私舞弊現象逐漸增多,這是宮廷繪畫逐步衰落的一個重要原因。但社會自由度日益提高,民間繪畫逐漸發展。
由于紡織業的飛速發展,作為當時紡織中心的蘇州逐漸成為經濟富饒的都市,“形成了蘇杭絲織業、松江棉紡織業、蕪湖漿染業、佛山礦制業、景德鎮制瓷業、鉛山造紙業、石門榨油業與南京印刷業等著名手工業中心”。明朝統治者為了北方的安定,抵御外族入侵,再次修建長城,“它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基本上中斷了和西域的交通,并擴大了東南沿海的對外貿易,使明朝的文化重心在1644年滿族侵入山海關之前,側重在沿海地區,特別是江南一帶發展”。經濟的快速發展也使文化實現了空前的繁榮,一些富人與市民階層不再僅僅滿足于物質生活的豐富,開始追求精神生活上的享受,書畫等逐步走進人們的視野,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為繪畫創造了有利的發展條件。一時間出現了許許多多的文人雅士,如江南吳門畫派的文徵明、沈周、唐寅、仇英,史稱“吳門四家”。
吳門畫派的畫家大都沒有進過仕途,或是科舉失敗,或是因無法融入官場而辭官隱退。他們大多衣食無憂,游山玩水,將個人情感寄托于書畫之中。其中最著名的人物畫家當屬唐寅,從他的人物畫中可以看出其寫實功底深厚,造型精準富有獨特韻味。他的人物畫造型從南宋院體畫中得以繼承,《王蜀宮妓圖》便是他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畫作品(圖2)。這件作品為工筆重彩,畫中人物濃妝艷抹,以鐵線描勾勒出人物衣服,服飾色彩艷麗,生動刻畫了宮女爭相打扮的情態。資料記載唐寅“30歲赴京會試時,得與杜堇相識,杜堇擅長白描和工筆設色法,唐寅也有一些白描人物和工筆設色人物,畫法與之相近,顯然受到杜謹影響”。此外,《李端端圖》《秋風紈扇圖》也是其人物畫代表作品,畫中人物線條節奏感強烈,表現出強烈的韻律感。唐寅的老師周臣在人物畫的創作上也非常優秀,他所繪制的《流民圖》表現了當時社會最底層人物的百態,似信手畫來,雖不經意,卻真切感人,這種題材在當時可以說是極為罕見。他對流民進行了毫不掩飾的如實描寫,對筆下人物寄予深厚的同情。
這個時期的人物畫,雖仍是宋元人物畫的延伸,但也在前人的基礎上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索,人物畫開始煥發內在的活力,為之后人物畫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晚期人物畫的中興
到了明朝后期,即萬歷至崇禎年間,朝政衰敗,但這一時期的經濟依然有發展,與此同時,陽明心學的不斷傳播也使得各種新潮思想迸發,對各種新鮮事物的接受程度也比較高。此時的文人由于官場的黑暗而無法實現個人的政治抱負,社會思想的解放也促使他們無法壓抑自己內心情感的宣泄。因此,畫家們將感情寄托于畫筆,晚明時期的繪畫因此展現出巨大的活力,風格逐步多元化,人物畫也不再像過去那樣形式單一,而是逐漸脫離出來,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這一時期,人物畫還出現了變形一派,最有代表性的當屬陳洪綬,他所畫的人物夸張變形、形態怪異,個性極為突出。所作版畫《水滸葉子》(圖3),人物形象深入人心,線條轉折蒼勁有力,變化強烈,將40位水滸人物刻畫得栩栩如生,好評如潮。
當時由于全球聯系日益密切,西方國家的傳教士開始進入中國,也帶來了一些西方繪畫等。受其影響較深的,以曾鯨為主要代表,曾鯨及其弟子也被稱為“波臣派”,他們在注重中國傳統繪畫的神似上更加追求形似,人物刻畫開始注重明暗凹凸等結構變化,這種創作手法也體現了對個體、個性的理解和尊重。明朝早期服務于皇家的政治型人物畫傳統也被打破,這從《王時敏像》(圖4)、《葛一龍像》等作品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波臣派”的影響一直延續到清代。可以說,人物畫到了晚明時期,表現手法有所突破,最主要的是形成了獨立的繪畫風格與美學品位,人物的表現被賦予了更多的力量。
總而言之,明朝人物畫在中國繪畫史上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直到現在,明朝人物畫依然深深地影響著當代人物畫的創作,為人類藝術史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
參考文獻
[1]洪再新. 中國美術史[M]. 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0.12:295.
[2]張顯清.晚明:中國早期近代化的開端[J].河北學刊,2008(01):63-67+75.
[3]唐伯虎全集[M].北京:中國書店,1985.6.
[4](清)趙翼著.王樹民校證.二十二史答記校證(上,訂補本)[M].北京:中華書局,2007.9.
作者簡介:
侯壯璞,碩士,研究方向:中國畫藝術研究D8245B0E-567F-4C09-A2A7-E0E3575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