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名稱:國學
講述人:子啟(中國人民大學)
本專業適合:熱愛中國傳統古典文化,對經學、史學、子學(哲學)、小學(語言文字學)以及中國古典文學文獻有濃厚興趣,熱愛閱讀;有語言天賦,能至少掌握兩門外語;有志對外發揚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同學
選科要求:不限(選科要求僅供參考,以各省份高校實際招生要求為準。傳統高考模式下,此專業一般多招文科生)
為什么會選擇就讀國學專業,是通過什么途徑被錄取的?
上高中時,我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還和同學一塊創辦了國學社。高三時,我參加了中國人民大學 (以下簡稱“人大”)國學院的自主招生考試,從此開始了我的國學求學之路。
近些年,國學很“熱”,許多人對國學產生了很大的興趣,好奇問一下,學習國學的人是不是見面都要拱手作揖,并且都會吟詩作畫呢?
未入學時,我也很好奇我將來的同學會是什么樣的,是 “漢服黨”?琴棋書畫樣樣精通?言行舉止像穿越到現代的古代人?上學后我才發現,國學院的同學其實也很普通。我們既不會天天穿著漢服,跪坐誦經;也不會到處吟詩作對,附庸風雅。我們和其他大學生一樣,每天忙著在教室和圖書館之間穿梭,拍 PPT 課件、記筆記,看書、寫論文,和朋友吐槽那些無聊的“水”課……
“你們平時是不是讀《弟子規》《三字經》啊?”——這都是古代小朋友讀的啟蒙讀物,我們都念大學了,怎么著也是讀《論語》《史記》吧。
“學國學好啊,我們那兒的國學大師給人算命可準了,你要好好學啊!”——我們不是江湖術士,會學《周易》,但不學算命。
“學國學?氣功會不會啊?”——這個我們真不會……
“學國學啊,、題首詩啊?”——我們國學院的確有會書法、寫詩、畫畫的同學(我和我室友都會一點),但這些純屬個人興趣愛好,不是我們必修的技能,所以不是每個國學院里的人都能隨手寫字題詩的。
以上這些都是我常常會被問到的問題,放出來滿足一下大家的好奇心。
所以當別人再問起我的專業時,我會直接回答“哲學”,那樣他們大概率就不會再往下問了,哈哈。
聽你說完,我還是有些一頭霧水,既然國學專業既不用舞文弄墨,也不用學習古代禮法,那國學專業到底學些什么呢?
國學專業其實學的就是中文系加歷史系加哲學系的中國古代部分的知識內容。比起中文系的同學,我們不學近現代文學和外國文學;比起歷史系的同學,我們不學世界史和中國近現代史;比起哲學系的同學,我們不學西方哲學和邏輯學。
國學并不是一個獨立的學科概念,它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統稱。從廣義上說,書法、國畫、京劇、昆曲,乃至武術、中醫、風水、算命等,都算“國學”,但這些不是大學國學專業的學習內容。我們在大學學習的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干知識,是一種理論化、書面化的知識。這么說你可能還不懂,那我再具體說說在大學里我們是怎樣學國學的。
在大一和大二,我們要學習中國通史、中國文學史、中國經學史、文字學、文獻學、音韻學、訓詁學等。為什么要先學這些課程呢?因為不學中國通史、中國文學史,我們就無法對整個中國文化有一個整體性、全局性的把握和認識;不學文字學、訓詁學,我們就無法讀懂深奧的文言文;等等。學習這些課程,需要讀很多書,我們很多同學都有著豐富的藏書量,還常常自嘲道:“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淚水?因為我的錢都拿去買書了。” 在大學前兩年,因為大量的古典文學閱讀,我的眼界和知識有了質的飛躍:我不再只會讀唐詩宋詞,還會讀二十五史、四書五經和諸子百家;我學會了買書要根據版本、目錄、出版社和作者信息,來判斷這本書值不值得一讀,而不是只看書名就去書店亂買一通;我學會了怎么寫一篇嚴謹規范的論文,怎樣搜集文獻和引用著述,而不是自說自話。
好像有點明白了,其實國學專業的課程跟大學的文學專業的課程差不多,對嗎?
你說的有些道理,但不完全對。
國學浩如煙海,不同方向的國學專業,其研究對象和方法各不相同。比如,我們國學院有五個專業方向:文學、史學、經學、子學(哲學)、小學(語言文字學)以及西域學(研究各種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如藏文、蒙文、滿文)。在大一時,我還不確定要選擇文學還是哲學方向,經過一年多的學習后,我的知識結構有了很大的改變,于是我決定將哲學作為我的專業方向。此外,我們的選修課也依據這五個方向來劃分,比如我學習的哲學方向的選修課有宋明理學、《論語》研讀、《孟子》研讀、老子哲學、莊子哲學等;而別的方向如文學,其選修課則有《文心雕龍》研讀、《詩經》研讀、古詩文寫作等。國學各個專業方向的課程都很豐富,每個人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進行選修。
聽說不同的大學所開設的國學課程有其不同的特色,你的學校都開設有哪些特色課程呢?
人大的國學專業開設有許多的經典研讀課,這是第一任國學院院長馮其庸先生從無錫國專的辦學經驗中借鑒而來的。除此之外,學院還實行全員導師制,即每位同學都會跟隨一位導師學習,導師每周會開一次經典讀書班的課程,手把手帶我們研習經典。我跟我的導師讀《周易》已經一年多了。一般來說,讀完《周易》一卦就需要三個小時,這樣精細的讀書方式和緩慢的讀書速度,使我對《周易》有了粗讀時所不能領會的深刻理解。除了讀經典本身,還要讀古代學者對經文的注疏。閱讀經典和注疏,讓我見識到了古代思想家和學者的智慧、勤奮和熱忱,這些正是當前信息碎片化時代里彌足珍貴的東西。
國學專業的就業前景如何,畢業后能干什么?
進入大四,很多同學都開始尋找實習的機會。很多人會覺得我們這個看似奇怪、冷門的專業沒什么對口的工作,其實我們能做的工作還是很多的。比如,我有的同學去了騰訊網站的傳統文化版塊佛學網、儒學網做運營編輯,還有的進入各種出版單位,如三聯書店、社科文獻出版社、中華書局等從事文字工作。
我在大四上學期去了中華書局古聯部實習了一個月,做的是線上數據庫的編輯工作,主要負責校對隋唐的墓志正文以及插入漢魏六朝的碑刻圖片。工作雖然比較枯燥,但極有意義。現在這個數據庫已經上線了,看到我參與制作的成果可以幫助許多歷史專業的老師和學生更方便地搜集資料,我覺得非常有成就感。除了以上提到的工作,也有一些別的單位向我們伸來橄欖枝,如我們還可以去人民日報社和新華社實習,也可以去銀行工作……其實,只要是和文字有關的工作,我們都是可以勝任的。當然,也有一部分同學選擇繼續讀研深造,進入學術界,以后可以在大學任教和做研究,這也是我所期望的。
想對有意報考或已進入國學專業學習的同學說什么?
我想,在國學院就讀四年或六年的同學,無論以后從事什么工作,與國學有關與否,他們都會對中國文化有了比入學前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的確,國學不像理學、工學等專業有很強的應用性和指向性,但它自有其不可替代性。這些寶貴的知識,不僅塑造了我們的精神世界和格局,也將通過我們對其他人、對社會產生積極的影響。我們都是中國人,但我們真的了解自己的文化嗎?我們為什么是現在這個樣子?我想這份好奇正是我不斷學習國學的動力,也是國學這門專業的意義所在。
·小貼士·
2005年10月,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正式成立,標志著國學再次進入高等教育。從2017年開始,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東北大學等諸多高校也相繼開設了國學專業。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已有三十多所高校成立了國學教學或研究機構。
國學專業有多個不同的專業方向,一般學生在修完基礎課程之后就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方向深入學習。而因選擇的專業方向不同,畢業時所獲得的學士學位也不同,有哲學學士、歷史學學士或文學學士。3F2ABD0E-9105-491A-B38E-B3AC18A4E94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