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日升 張子妍


摘要:目前,學界對藝博會的相關調查和研究已產生較多成果,但大多數人將注意力集中在專業性藝術博覽會當中,關注視野較窄,較少涉及更具有影響力的綜合性博覽會。因此,本文主要通過對“第四屆進口博覽會”及其他綜合性博覽會中的藝術品交易的概況、經營模式等方面進行考察與梳理,對進博會中藝術品的發展狀況和交易模式進行進一步探究、調研,以此窺見綜合性展覽中藝術品的交易現狀。
關鍵詞:博覽會;藝術品;經營狀況
引言:21世紀初至今,我國藝術品市場不斷完善升級,現已步入深度調整期,增長速度平緩,帶來的經濟、社會和文化效益巨大。在穩步發展自身會展業的同時,我國藝術博覽會不斷與國際接軌并形成競爭格局,涌現出藝術北京博覽會、西岸藝博會、香港巴塞爾博覽會等具有國際格局與認可度的專業性藝博會。同樣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綜合性博覽會中逐漸出現了藝術品展商的身影,成為了新的熱點現象。與藝術博覽會相比,綜合性博覽會更具多樣性、豐富性與影響力。早在2020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就已聯合易拍全球有限公司進行線上交易活動,總貨值超45億人民幣;2021年8月,上海政府宣布將在第四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專設“文物藝術品板塊”,并設置上海國際藝術品交易月、首屆上海自貿區藝術季等配套活動,推動國際藝術品交易進入“上海時間”;而在2021年首次舉辦的中國文化旅游博覽會上,更是第一次將藝術品拍賣直接引進會場,可見綜合性博覽會中的藝術品交易板塊正處于如火如荼的發展狀態中。
1 綜合性博覽會中藝術品發展概況
20世紀初期,中國開始嘗試自主舉辦各類博覽會。1955年8月舉辦的“中國出口貿易交易會”(簡稱“廣交會)上,作為傳統工藝品的瓷器、絲綢就已出現在綜合性博覽會上。后為防止文物倒賣、流失,又或因工業美術品能快速帶來大量的資本涌動。國家出臺相關政策限制文物交易,藝術品、工藝品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轉而開始了藝術商品、藝術衍生品等生產銷售。后至改革開放,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和市場化的深入,中國的會展活動慢慢由以政治為主導的起步階段過渡到以經濟發展為主導的發展階段中。近年來的綜合性博覽會中,藝術品又回到了較大的市場和平臺上,其主要以進博會、服貿會、文博會為主。
“進博會”全稱為“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于2018年成立,每年的11月5日至10日舉辦,選址于上海青浦區的國際會展中心。該博覽會是由國家重點謀劃、推動的重大舉措之一,是中國面向國外企業或公司舉辦的大型博覽活動、進一步實現對外開放并視其為打開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絕佳機會。在此前舉辦的三次博覽會上,專門的藝術品機構還未成規模出現,更多的是以銷售藝術商品、衍生品等為主,價格相對低廉,受眾面更廣,偶爾會出現一兩家面向高端藏家的藝術機構。在2018年首次舉辦的進博會中,所有的藝術品或收藏品只能作為基本裝飾陳設出現在重要場合里,不允許進行直接售賣。直到2021年,第四屆進口博覽會首次專設“文物藝術品板塊,并規劃進入“服務貿易區”展區,吸引數十家國外頂級藝術機構和公司紛至沓來,如國際知名拍賣行蘇富比、佳士得、富藝斯,著名畫廊Gana Art、馬凌畫廊、大田秀則,藝術機構HENI等。據統計,承辦此次展覽的國際會展中心實際展覽面積達36.6萬平米,文物藝術品板塊面積約1200平米,占比0.3%。整個場館呈“四葉草”狀,藝術品區位于南廣場東側二樓的 “8.2” 矩形場館,現場228個展商被分為三個大板塊,分別用“A”、“B”、“C”標以各自序號,如 8.2A1-1。參展的藝術商被集中分布在整個場館的西南角,觀眾可在一塊區域內觀賞與挑選藝術作品。在便于集中管理的同時能讓買家快速定位同一領域中的不同商品,且更富有觀賞性。
除進博會近年來的快速發展外,2012年出現的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簡稱“服貿會”)在連年銷售文創產品的基礎上,首次于2020年引進“易拍全球”系統,以線上拍賣、線下展覽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藝術品交易。此方式正是在與互聯網時代的影響下的產物。服貿會利用線上交易平臺、5G時代的便利,擴大拍賣機構在此次博覽會上發揮的有效作用,促進藝術市場的繁榮發展,暢享互聯網收藏新模式,亦為綜合性博覽會中的藝術品經營與交易開拓了有效的實踐。
2 綜合性博覽會中藝術品經營狀況
2.1 參展對象
藝術市場中,藝博會是連接一二級市場之間的橋梁,畫廊與拍賣行作為主要參展商積極投身于藝博會的展覽運營中。早期,大部分綜合性博覽會中經營藝術衍生品和藝術IP授權商品的公司或企業占多半,此外還包括博物館、美術館等文博和展覽機構。而近年來的綜合性博覽會中,專門從事藝術品經營的畫廊或拍賣行等一二級市場主體也逐漸參與其中,如在2020年的服貿會上,“易拍全球”作為大型藝術品在線拍賣平臺,帶來了匯聚全球3000多個合作平臺拍行及其他藝術機構的數千個藝術品交易專場,完成了近45億元的藝術品交易。2021年首次舉辦的武漢文化旅游博覽會上,更是直接將拍賣會引入會場,推至高潮。
據統計,第四屆博覽會共有11個來自不同國家的19家專門從事藝術品銷售的藝術機構參展,較去年增加了18家,包括6家畫廊、3家拍賣行與10家綜合性藝術品公司。在第四屆進口博覽會的參展商中,僅有兩家大型藝術IP授權機構,分別是Banford Limited和Alfilo Brands,其余均為銷售藝術品、工藝品和文物的專門機構或企業。有意思的是,進博會中除了專門經營銷售藝術品的藝術機構,還有涉及藝術品運輸、藝術品投資管理以及進行藝術品掃描工具售賣的一系列產鏈相關的機構或公司。從其所屬地區來看,以來自亞洲香港的機構為主,也有少部分的亞洲、歐洲機構或公司參與。其中,亞洲藝術機構有韓國的 Gana Art、阿拉里奧畫廊、日本的大田秀則畫廊、中國香港的佳士得、蘇富比等;歐洲有意大利的MIDA、英國的HENI。此次進博會展商如香港蘇富比,香港佳士得、富藝斯等機構均為首次參加進博會。來自中國香港的鴻暢騏達進出口貿易有限公司是2020年第三屆進博會唯一一家參與進博會藝術品板塊的參展商,今年因其主觀原因未能來參加第四屆進博會。值得一提的是,不少藝術機構將此次活動視作打開其在中國藝術市場的契機,首次入駐進博會就帶來了大量藝術佳作。D4322D2C-7EA3-4C0A-BC80-2EE3D329E3EB
此外,此次進博會之所以能吸引眾多參展商參展并取得較強的影響力,主要得益于上海市政府頒布的多項優惠政策,如對所有境外參展商采取“免征14.13%進口關稅、進口環節增值稅和消費稅”等,這些政策的落實為進博會的參展商尤其是海外藝術機構掃清了部分參展障礙,為其提供了更為便捷的條件,從而進一步獲得可觀的經濟效益。
2.2 經營品類
綜合性博覽會的經營品類主要包括繪畫、雕塑、裝置等,其中以經營繪畫為主,且近年來逐漸由早期較為單一的國畫經營轉變為更加多元化的經營品類,其中不乏精品。此次進博會中,共申報了178件藝術作品,平均每個展商帶來了8件作品,總貨值超23億。本屆展品主要分架上繪畫與雕塑兩大類,多偏向于中、西方近現代藝術。其中,香港佳士得帶來了8件作品,均為藝術大作名作,尤其是20年前就已在市面上消失的莫迪利安尼的《門前的阿特麗絲·哈斯丁》,展會還未開始就受到廣泛關注并達成交易意向。此外,還有畢加索、萊熱、夏加爾、雷諾阿等20世紀印象派、立體派大師的作品。而合旎藝術帶來了10件達明安·赫斯特的作品,使其成為此次展會上擁有個人作品最多的藝術家,作品成交價均在200-300萬左右。雕塑作品主要有西方賈克梅蒂的《戴亞高的本身像》與草間彌生《南瓜》等7件作品,均達成了交易意象。進博會首日達成交易的7件藝術品就貨值1.4億人民幣。截至展會結束,有9家境外機構的41件作品達成交易意向,貨值7.6億,占進口博覽會總成交價的1%。相比于上屆的唯一參展商所帶來的貨值222萬的5件源自仇英、沈周、趙伯駒的山水、人物國畫,增長了近150倍。
與進博會相比,服貿會的易拍全球拍賣公司帶來的品類更多樣,面向的客戶更廣,其中涵蓋的合作商家就有來自美洲的678家,歐洲的875家;海外合作商家2392家,國內合作商家720家,成交價格少則三位數,也涵蓋乃至千萬級別的藝術品。其交易品類中,主要分為6大板塊,近70余個藝術品品類,如古董文玩、繪畫雕塑、珠寶尚品等。交易量截止至2021年9月9日晚已有14萬件,成交金額逾45.7億人民幣。參展商不僅涵蓋頂尖拍賣機構,如嘉德、保利等,更有臺灣國寶美術館牽頭的臺灣收藏界、美術界人士前來參加。
2.3 經營方式
當代綜合性博覽會的經營方式主要分三大類,分別是以服貿會為代表的“線上拍賣或直買、線下展覽”方式。線上平臺擁有更豐富的商品種類,客戶可線下近距離的欣賞或挑選心儀的商品,再通過線上進行購買,;再是以進口博覽會為代表的“線上、線下同時銷售”以及以文旅會為代表的“線下展覽拍賣相結合”的方式。進博會在設置了線下商店的基礎上,還建立了相應的線上平臺,這樣便于那些因場地因素未能親臨現場的客戶提供進一步更為方便的銷售途徑。在2021年舉辦的服貿會上,舉辦方直接將整個藝術品銷售板塊全權交予了大型線上拍賣平臺—“易拍全球”,而不是采取“招覽數家展商參展線下售賣,吸引顧客線下購物”的傳統方式。武漢文化旅游博覽會則采取了“線下拍賣展覽相結合”的方式。由誠信拍賣行一手承辦,流程明確,便于管理。藝術品因其獨特性和稀有性形成了“拍賣”這樣的購買方式,這也是藝術品、文物以及收藏品與綜合性博覽會中的其他商品的不同與特殊之處。
進博會因規模龐大,其經營方式相對也非常復雜,其銷售方式主要以線下銷售為主,官方網站上設置了相對應的線上商店,與線下銷售品類相一致。由于進博會展品品類繁多,為避免多次開箱造成作品損壞,相關政策規定只在展館實地實施查檢作業。參加展覽的藝術品進行銷售前需向上海會展中心海關報關申請備案,但實行保稅的收藏品、藝術品及古物類展品需在保稅區辦理暫時進境審核后才可進入進博會交易。一旦買賣雙方達成協議,要在上海文物商店的聯系下三方共同簽訂銷售合同。進行交易后,展品不會馬上包裝輸出,而是要等展會結束后買家完成全款支付后,才會從保稅區或其他區域清關最終完成交易,暫時進境的藝術品等規定在6個月期限內(從入境之日算起)完成支付并辦理相關手續。在完成交易后的免稅進境銷售的文物類展品,政府鼓勵該類展品進行不少于三年面向社會公眾的公益性展示服務。而未進行交易的物品,會經莘莊海關辦理結轉手續后進入虹橋商務區保稅物流中心實現“展轉保”,繼續進行展覽與銷售。
看似繁瑣的經營方式實則促進了海外文物的回流與對國際藝術市場的形成發展。建立完善的工作機制、保證交易流程、完善服務保障,才能更好的促進國內外的互動互促,提高國際聲譽與影響力。適逢進博會啟動“上海時間”,上海藝術品經營機構在博覽會的帶動作用下產生聯動,利用此次機會促進各類展覽產生群聚效應,合理打造藝術生態系統,推動國內、國際藝術交流和公眾的互動。
3 結束語
綜合性博覽會所具有的多樣性、豐富性和影響力是專業藝博會等不可比擬的,如今越來越多的綜合性博覽會中設置藝術品交易板塊,體現出藝術品市場的繁榮,其影響力在進一步擴大。在進博會、服貿會、文博會這類綜合性博覽會上設置文物藝術品板塊促進了文物藝術品產業提升的突破性政策,構建優質營商環境,進一步擴大了我國乃至國際上的藝術品交易市場。不少國家借助此類綜合性博覽會進一步打開其在中國的藝術市場,體現了中國藝術市場的不斷崛起與壯大。同時,綜合性博覽會中藝術品交易的成功也證明了其在整個宏觀經濟市場中的重要地位與價值。而與畫廊、拍賣行等一級市場不同的是,該類會場中的藝術品更具有文化交流功能。在文化越來越成為國家軟實力的今天,我國積極打開國門,促進國內外互動互助,進一步增強我國影響力與國際聲譽。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會有更多的綜合性博覽會中出現藝術品展商的身影。
參考文獻
[1]本刊.第五屆中國(惠安)國際雕刻藝術品博覽會將于11月舉辦[J].石材,2019(09):18.DOI:10.14030/j.cnki.scaa.2019.0199.
[2]本刊訊.2019中國·惠安佛文化藝術品博覽會隆重開幕[J].中國建筑裝飾裝修,2019(04):28.
[3]本刊.2018中國(惠安)國際雕刻藝術品博覽會成功舉辦[J].石材,2018(12):60.DOI:10.14030/j.cnki.scaa.2018.0277.
[4]2018(第二十二屆)上海藝術博覽會亞洲著名的藝術品交易盛會[J].公共藝術,2018(05):112.
[5]展訊:中國·煙臺黃海第十四屆盆景精品展暨賞石藝術品博覽會[J].花木盆景(盆景賞石),2018(08):96.
作者簡介:謝日升,(1986.11-),男,湖南省郴州市,館員,本科,研究方向:國畫與書法。D4322D2C-7EA3-4C0A-BC80-2EE3D329E3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