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玉 馬鵬龍 張鵬健
摘要:數字素養作為互聯網時代下公民所需要掌握的基本素養之一,卻在我國廣大的農村地區存有漏洞,而作為鄉村文化知識普及基地的農家書屋,也在互聯網浪潮的沖擊下顯得力不從,無法有效承擔鄉村振興戰略的責任與使命,因此搭建數字化的農家書屋,將農村閱讀資源進行數字化整合尤為重要。本文將基于數字素養的這一視角,對農村數字化閱讀平臺“云書屋”做出論述,希望能以此平臺為陣地,提高當地居民的數字素養,探索出一套有長遠意義的發展機制,實現可持續化的鄉村振興。
關鍵詞:數字素養;云書屋;農村;農家書屋
1 引言
在2022年中共中央聯合國務院頒布的中央一號文件中,數字素養一詞首次被提及并用于指導鄉村振興戰略當中,文件指出,要加強農民的數字素養和技能培訓,啟動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促進高質量發展,全面接續鄉村振興戰略[1]。承擔了啟智開蒙作用的農家書屋,在提高農民文化素養,傳播農業專業知識,盤活當地資源的過程中顯得尤為重要。而隨著數字時代的到來,人們接收信息的途徑早已不局限于傳統紙質書籍,因而整合農村閱讀資源,構建數字化閱讀平臺“云書屋”,并以此為中介,讓農民群體逐漸適應數字化時代信息獲取和生產生活規律,形成良性生態閉環,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高質量實施。
2 數字素養與農村互聯網發展
數字素養這一概念最早在1994年由以色列學者約拉姆·埃謝特-阿爾卡萊明確提出,其將數字素養歸結為信息素養、實施思考素養、再創造素養和社會情感素養等六個方面,1997年,美國學者則將數字素養再一次凝練為“數字時代的素養”,指獲取、理解及使用通過電腦顯示的各種數字資源及信息的能力[2]。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4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2月,我國農村地區網民規模已達30.9億,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為55.9%,并且這一數字在未來還將繼續擴大[3]。伴隨著互聯網一起進入農村的還有其帶來的文化、娛樂和技術等一系列文化鏈條,文化技術向生產力的轉換,是未來互聯網產業在農村地區發展所必須解決的一個難題,而提高和培育農民群體數字素養則應是破局之道。其中農民群體的數字素養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的是當地農村地區對數字時代的適應性以及對數字經濟的利用程度,而在數字互聯網急速發展的時代,農村對數字經濟的適應性則又間接的證明了當地經濟的活躍程度。所以,提高農民群體的數字素養,是促進經濟高質量活躍發展的最有效途徑。
數字化時代,互聯網裹挾著海量的信息,圍繞互聯網產業所形成的產業鏈條也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可以預見,存在大量潛在用戶群體的農村地區必將是互聯網及其產業下一個發力點所在,與此同時,廣泛的農村地區要實現整體概念上的共同富裕,促進高質量發展,同樣需要依賴互聯網所帶來的機會。如何實現兩者之間的平衡,則是擺在眼前的一道難題,基于逐利性質的商業互聯網更傾向于眼前的既得利益,盡管互聯網企業向農村地區輸送了大量的知識與技術,但大多數的有效信息則是夾在在更多的無效信息中,用戶在篩選時,往往是大浪淘沙。比起互聯網企業不加選擇的輸送,農村地區的人們面對的則是信息把控上的困難,常常陷入一種“信息赤貧”的尷尬境地。互聯網本身具有的馬太效應決定了人們在獲取信息時會呈現出強者俞強,弱者越弱的格局,而信息社會中,人或地區的發展程度也與信息掌握程度呈正相關。基于我國農村地區文化水平與城市之間尚存在較大差異,農民在獲取信息是往往無法判斷信對于自身的實用性,在信息的選擇上有明顯的娛樂傾向性。根據抖音2021發布的首份三農數據報告顯示,在抖音平臺上最受歡迎的三個主題分別是:農村生活、農村美食和農村電商 ,而代表生產力的農業技術和農業知識的排名相對靠后。在互聯網方興未艾的三十年前,農民群體會因為無法獲得信息而落后于時代發展[4],產生貧困問題;而在互聯網如火如荼的三十年后,農民群體掌握了巨大數量的信息,但如何利用自己手中的信息獲取數字紅利,并在數字化的浪潮中成分就業和提高收入,防止由“經濟赤貧”陷入“信息赤貧”的困境,應是建立起長效穩健的發展致富道路的關鍵,也是實現可持續性的鄉村振興的關鍵。
3 數字素養在“云書屋”中的作用與體現
3.1 “云書屋”提出背景
扶貧先扶智,鄉村要振興,其核心要義在于讓農村地區實現積極的自身造血,而非是長期的輸血。在數字互聯網還沒有普及的時代,因為信息流動性相對較差,農村地區人口獲取知識和信息的主要途徑除了長期積累的勞動經驗和相關人員的宣講,其余則來源于設置在村中的“農家書屋”,而隨著互聯網的進入,傳統的農家書屋逐漸成為村中可有可無的“面子工程”,大部分書籍鮮有人問津。
除了互聯網帶來的沖擊,現存的農家書屋自身同樣存在諸多問題,如書籍配置不合理,藏書種類不齊全,現有書刊保存不規范、沒有考慮到農民群體的實際閱讀水平與閱讀興趣等,所以農家書屋的衰落不僅是時代的淘汰,也是自身理念的落后,是一種雙向選擇下的必然。而農家書屋一旦消失,則意味著農民群體必須獨自面對信息時代的浪潮,并作出判斷,對于脆弱的農民群體而言,其試錯的成本往往是巨大的,而這進而關系的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所以對農村閱讀資源的數字化整合則成為現代互聯網技術與傳統閱讀習慣的相互妥協和折中辦法。
事實上,對數字閱讀資源的整合早有雛形,以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為例,當地政府在2020年前后就已經推出有關小程序,國內其他省市也建立起了相關平臺,但效果往往不盡如人意。根據西北民族大學2018年對臨夏地區就有關閱讀習慣與閱偏好的調研考察顯示, 臨夏地區的市民更多愿意閱讀與歷史類相關書籍,而在臨夏州的閱讀小程序上,歷史類書籍卻寥寥無幾,而小程序中所提供的視頻內容也無法正常播放[5],由此可見,對閱讀資源的數字化整合不應只是簡單的將紙質書籍的內容做簡單的數字輸入,而應有更深的交互體驗與用戶考量,同時借助互聯網的便利,承擔更多的社會職責,因此,“云書屋”的概念應運而生。
3.2 數字素養理念下的云書屋
3.2.1 精細的內容服務推送平臺
數字信息時代,人們的信息的矛盾由需求轉向選擇,而對信息的選擇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識基礎之上的信息選擇,即有需求的用戶明確知道自己所需內容方向,而在選擇的過程中,存在大量的干擾或無效信息;另一種則是沉沒于信息海洋中,無法辨別信息與自身個體的相關性。農民群體則是處于第二種情況,基于此,云書屋平臺將主動過濾與之相關度較低的內容,留下精選內容置于單獨版塊內,供該群體閱讀。同時內容的選擇權不僅由平臺掌控,同時,平臺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設置自己喜愛的方向設置卡片閱讀,也可以通過后臺數據主動上傳相關訴求,之后平臺集中處理或者采購,讓管理者了解到用戶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讓閱讀平臺真正成為用戶的閱讀平臺。
但對農家書屋數字化的進程并不意味這放棄線下的實體書屋。農家書屋的數字化僅僅是對閱讀資源的綜合利用與高效管理,并非是完全的數字化閱讀。基于不同的閱讀習慣,平臺同時會保留實體書籍,并在平臺下方保留借閱方式,最大可能的方便不同人群的閱讀需求。
此外,云書屋平臺開放評論廣場,能不同的人可以各抒己見,了解并吸納不同的觀點,形成自身對于知識的認識和不同視角的解讀,拓寬思想的眼界,同時配合相應的積分兌換與物質獎勵,激發普通民眾知識的獲取欲望與內在的表達欲望,實現個體內在的實施思考素養和內容再創造素養,逐步培養起農民群眾的信息素養,為農民群體信息素養打下良好而堅實的基礎。
3.2.2 新型的知識傳播交流平臺
依托與互聯網的云書屋將充分借助互聯網的優勢,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利用文化交流與個人社交的方式,讓知識在平臺上活躍,并通過平臺傳播出去,進而以此培養用戶對信息的社會感情素養。
云書屋平臺應是一個基于人際間交往的社交互動分享平臺。用戶群體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發布相關的內容,發布內容的形式可以是單獨的媒介形式,也可以是多樣的媒介形式的組合。而作為平臺方的云書屋,則也會根受眾定位,對不同的知識進行篩選,剔除對于農民生產生活無關的部分,并且綜合利用多種媒介形式在平臺上進行傳播,將數字素養理念灌入平臺之中。
考慮到農民群體文化水平等多種現實因素,云書屋平臺將借鑒當下最容易接受的視頻傳播方法,開放基礎教育課程,豐富用戶體驗,讓普通的農民也能對深奧的知識有基本的了解;同時鼓勵用戶上傳,將自己對于知識的理解上傳至平臺,讓云書屋成為用戶接受,用戶參與的交流平臺。
同時考慮到農民群體的生產作息規律,為了能夠讓他們在碎片化的時間內接受到更多的知識,平臺會添加有聲書的方式,與國內或當地的電臺搭接通道,為村民提供更便捷的知識獲取方式。
3.2.3 持續的致富創收造血平臺
云書屋的平臺的數字化,應不僅局限于對平臺內容的改造與質量的升級,更重要的應在是讓農村、農民形成內在的生產動力,充分調動起獲取知識的欲望,可以對所得信息最初主動判斷,并將所學到的知識技術轉化為實際的生產力以及可獲得的物質資源,這才是平臺數字化的初衷,也是幫扶的應有之義。
云書屋平臺舉行定期的知識技術交流,遴選出優秀的平臺上優秀的個體或者團體用戶,并邀請當地相關單位、企業參與,再從中挑選出有潛力的創意或成品,集中培養,實現生產端的致富創收,自我造血;同時,平臺與感興趣的單位、機構或企業達成相關協議,利用各自的政策、資金或技術優勢,培養相關的人才,創造高質量就業崗位,以此為宣傳窗口,調動農民群體獲取知識、鉆研知識的積極性;而平臺亦可以成為與外出的人才的溝通的快捷橋梁,為他們提供技術理論支持,開拓線上線下交流渠道,組織創新創業交流活動,吸引外出謀生的人才主動返回家鄉,建設家鄉[6]。
同時,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之下,許多的個體或單位有志于投入到時代的浪潮之中,但缺乏有效的渠道,所以云書屋平臺亦可以為其提供溝通的中介,實施精準的幫扶,讓各個級別,各個地方的資源共享,讓高校的先進技術有地可循,進而實現公共資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
除此以外,云書屋也可以用作展示當地精神風貌的一個窗口,吸引外來投資,將資金注入當地,而由此創造的工作崗位也會為當地的居民帶來更多的就業選擇,最終形成文化-資金-文化的良性循環。當這些資金、技術和信息明確了自己的方向之后,那么信息的使用效率必將得到最大化的實現,普通的農民群體也無被信息的篩選而困擾,依托于云書屋數字平臺的數字素養也隨之建立,鄉村振興則指日可待。
3.3 “云書屋”對鄉村振興的積極意義
3.3.1 提高農民群體的數字素養
數字素養的形成是互聯網時代所必須掌握的技能之一,而云書屋平臺的構建以數字素養為基礎理念,將數字素養融如云書屋的構建中,在推動優質內容的同時,潛移默化的影響農民群體的閱讀習慣,進而培育其素質素養的形成,縮小其在互聯網中的知識差距。以用戶群體為考量的將對數字素養的考慮貫徹到平臺之中,為啟迪民智,進而實現高質量的鄉村振興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而良好的數字素養的形成可以顯著的提高鄉村治理水平與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民主化,避免數字信息鴻溝的出現與形成。而農民群體在云書屋中獲取的知識則是其駕馭應用新技術的關鍵要素,是提高文化綜合素質,培育現代公民的基礎條件之一。農民群體的數字素養水平越高,則其在鄉村治理中,在生產生活中的參與水平也就越高,數字化創意素養也就越高,其利用數字平臺參與社會互動,信息交流和創意化表達的能力也就越好,在一般生產和生活中的成本也會縮小。故而可見,數字素養的培育無論是在生產生活還是政治參與上,都對農民群體有著顯著的影響,而這些因素往往是能夠影響到鄉村振興的積極因素,即數字素養越高,鄉村振興的實現過程也越順利,兩者呈正態相關[7]。
3.3.2 培育鄉村發展振興新循環
在充分利用云書屋平臺的基礎之上,探索多種發展模式,有利于鄉村振興的多元發展,讓農民群眾在物質和生活上收獲不同的滿足,滿足了其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并且在此基礎上的知識的輸送則為農村地區的人們提供了充足的內在動力,讓獲得了知識的人們能夠逐漸擺脫“等、靠、要”的思想,而是將自己所獲得的知識轉化為內在的生產動力,進而實現根本上的脫貧與致富,最終形成發展與振興的良性循環。
而在平臺運營的過程中,亦可以培養用戶家庭的教育氛圍,讓平臺用戶下一代能切身認識到知識的重要性,樹立知識改變命運的基本認識,同時為農村地區人才的培養出一份力,為當地留住潛在的人才,留住發展的生力軍。
4 總結
基于數字素養理論下的云書屋,不僅僅是在線閱讀平臺,而是我國農村地區未來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寄托,承載了文化涵養與教化功能的農家書屋,是我國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一個重要載體。隨著數字技術的飛速發展,數字化的閱讀方式的未來大勢所趨,農家書屋必將成為未來農村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中心,在鄉村振興的過程中發揮不可或缺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新華社,《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2022年2月22日.
[2]數字素養視閾下農家書屋助推鄉村振興的路徑研究[J]. 呂佳燕.? 情報探索. 2020(12).
[3]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2021年2月3日.
[4]抖音,《抖音三農數據報告》,2021年6月22日.
[5]文化扶貧背景下深度貧困民族地區農家書屋建設——以臨夏州中小學生農家書屋利用狀況為例[J].韓鳳瑩.開發研究.2020(01).
[6]數字時代農家書屋的破局之路[J].孫偉華.出版廣角. 2021(08).
[7]農民數字素養、鄉村精英身份與鄉村數字治理參與[J].蘇嵐嵐,彭艷玲,農業技術經濟.2022,(01).
基金項目:“西北民族大學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資助項目(項目編號:202110742018)。
作者簡介:李文玉,(2001.6-),性別:男,民族:漢族,籍貫:江蘇省鹽城市,學歷:本科,職稱:學生,研究方向:鄉村振興與農村數字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