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體西用”思想是洋務派教學的指示綱領,也是中國近代的一種重要的教育思潮。“中體西用”的理論為“西學”教育的合法性做出了有效的論證,推動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我國的傳播。在此原則下開展的留學教育以及用以設計書院改制方案,改舊式書院為新式學堂,合理地處理了傳統文化與近現代發展、中學與西學之間的關系,促進了僵化的傳統封建教育體制革新,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中國單一的傳統教育體制結構,為中國近代教育的轉型與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關鍵詞:中體西用;近代教育變革;舊式書院;新式學堂
中圖分類號:G529?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2)14-0108-04
一、 “中體西用”的提出和社會影響
(一)“中體西用”的提出
“中體西用”思想由晚清思想家、散文家馮桂芬最早提出。1861年,馮桂芬接受林則徐、魏源等革新派“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以一句“中華之倫常名教之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方術”[1],最早表達了“中體西用”的理論。馮桂芬提出“中華之聰明智巧必在諸夷之上,往時特不之用耳。”[1]1895年,南溪贅叟在《救時策》一文中首次明確提出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概念。
(二)“中體西用”的社會影響
近代中國,縱使清朝政府本著“閉關鎖國”的外交政策,但已無法遏制歷經工業革命后重生的西方列強對中國進行殖民擴張的野心,在與西方列強們的堅船利炮交鋒中屢屢戰敗的背景下,近代中國心懷家國情的有識之士紛紛尋求“師夷長技”以達到“制夷”目標的辦法,曾國藩、李鴻章等人發起了洋務運動,也被稱為自強運動。馮桂芬所著的《校邠廬抗議》則深刻影響了洋務運動代表曾國藩、李鴻章等人,成為洋務運動的指導綱領。盡管洋務運動的實質是一個失敗的封建統治階級的自救運動,缺乏完整的計劃和確切的落實,但其間依然涌現出不少進步的方面,在教育領域,中學與西學孰輕孰重的主輔之爭依然沒有間斷,全國的政治學界、思想界幾乎都加入了這場大討論, “西學東漸”與“中體西用”皆有較為明顯的體現,其中以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最為主流。洋務派主張在以“舊學”為絕對主導地位的基礎上借鑒“新學”的部分內容,客觀上促進了近代先進技術、先進理論在中國的傳播,創辦了諸多新式學堂,給僵化腐朽的封建教育注入了新鮮的血液,改變了傳統的教育結構,具有不可否認的積極意義。
二、“中體西用”中有關教育的體現
(一)“中體西用”的主要內容
“中體西用”即“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中體”即是以孔子、孟子為核心內容的儒家理論,“西學”指的則是當時西洋發達的科學、思想理念和生產管理辦法。其中“中學為體”,是強調以中國的中國倫常經史之學即三綱八目等儒家學說作為原本;“西學為用”,是在主張維護清王朝統治的基礎上,采用近代傳入中國的西方國家的自然社會科學技術,效仿西方國家在文化教育方面和西方修鐵路、造船炮等科學技術的應用,舉辦洋務新政,以挽救清王朝統治危機。
“中體西用”思想具體體現在自然科學、商務、教育、外貿等方面。馮桂芬在《校邠廬抗議采西學議》(1861年)中倡導“采西學、制洋器、籌國用、改科舉”的新意見,倡導“以我國之人倫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1],即政治、倫理學品德維持傳統,不為變易,而主要學習西方的武器裝備技術,表達了“中體西用”的主張。他的這一思想,上承晚清經世思想,下啟“中體西用”的思想。1889年洋務派代表人物張之洞上書《兩湖經心兩書院改照學校辦法片》,提出“兩書院分習之大旨,皆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既免迂陋無用之譏,亦杜離經叛道之弊。”[2]在《勸學篇》中,張之洞對 “中體西用”進行了系統而全面地闡述,他提出高等教育先要傳授歷史之學,這是我國所有學問的基石,并置于首要地位,而后再去學習在西學中有益的新知識,以彌補中學教育的缺陷。西學內容主要包括了西藝、西政、西史。西藝包括了一些西洋的自然科學知識技術;西政指西洋的學校、通商辦法等方面的管理制度;西史則是指西洋各國的史書。他還倡導在國小先學西藝,然后再學西政;在大學堂則先教西政然后再學西藝,而且在學西藝時間要長于西政。除上述解釋外,關于體與用還有下列解釋,即“體”指主體,一般指在核心理念、社會價值觀、原則方法的若干內容,“用”則為輔助工具,一般指在生產活動方式、用具和產品價值等方面的具體體現[2]。
(二)“中體西用”的教育影響
從總體上來看,“中體西用”的新思潮對近代教育發展影響重大,把中西學視為一個整體加以認識,給頑固封閉的中國封建傳統文化教育體系打開了缺口,使西學在我國的蓬勃發展成為可能,也給我國近代高等教育改革發展帶來了嶄新的物質力量與精神武器,促進了封建主義解體,加快了中國的現代化步伐。
張之洞的《勸學篇》作為晚清政府進行高等教育變革的重要綱領性文件,它的主要指導宗旨,也集中體現在對洋務教學活動的物流管理上,它也為我國近代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論基石。所以,“中體西用”的教育思想也就成為洋務派在教育思想和教學變革領域的主要指導宗旨。
在教學上,“中體西用”思想是洋務派教學的指導綱領,也是中國近代一種重要的教育思潮。“中體西用”的理論為“西學”教育的合法性做出了有效的論證,并推動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我國的傳播。而在此原則下開展的留學教育以及開設的新式學校,則促進了僵化的傳統封建教育體制革新,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中國單一的傳統教育體制結構。
“中體西用”的思想,打破了封建頑固勢力的束縛,使得西方先進的文化知識,教育理念和教育制度得以傳入中國,在諸多開辦的新式學堂中,產生了許多外國名著和展現西方先進生產技術的中文譯本,為中國學習西方的文化知識提供了良好的渠道。資本主義民主、自由的思潮得以在中國的土地上流動傳播,有效促進了人民群眾的思想開化和研究的多樣性,同時,面對西方文化思潮的猛烈沖擊,“中體西用”這種相對契合中國傳統哲學思想中“中庸之道”的辯證理念,有效遏制了部分激進的知識分子企圖全盤推翻中國傳統思想,采用全盤西化的大清洗行徑,在一定程度上保護和捍衛了中國傳統教育理念和獨特的思想文化成果。8A90B076-5F50-4E4C-B538-66AEBF6BEA63
當然,洋務運動中的“中體西用”在教育層面的體現也暴露出許多無法忽視的弊端,例如在“中體西用”教育思想的具體貫徹實施過程中,主張學習西政、西藝和西史的同時,對于其中所包含的民主、自由和平等的理念卻有意規避,無法割舍封建社會的倫理綱常。從“中體西用”在教育思想領域的體現到整個洋務運動時期的“師夷長技”,都有一個先天的缺陷,其指導方針從制定到具體實施過程都具有明顯的急功近利和短視性,其歸根結底是一場封建統治者的自救運動。
三、“中體西用” 在教育領域的一個視角—— 從舊式書院到新式學堂
(一)舊式書院
書院是我國傳統的教育組織,是中國古代教育體制的一個主要部分,區別于官學教育體系,最初為私家設置或由官方機構用以聚徒講學、研討學術之用,隨著其發展演變至近代也被叫作“書屋”,如魯迅筆下著名的“三味書屋”。
書院最早出現于唐代,但那時并非嚴謹的教育機構,而是用于官府修書、學校校書或講經之用。書院正式被納入教育體系,成為教育系統的一部分是在宋代, 當時宋神宗時期的知識分子階層以振興儒家文化為目的,自覺地去建立了書院, 由朱熹貫徹落實,書院的經營方式主要為富商、學者自行籌款建筑,并多設置于山林偏僻之處,學田收租為主要的集資手段。書院開始具備相對正式和明顯的教學職能,其中最重要的一項便是培訓學生參加科舉考試。學院成為一個非正式的、民間的教學組織形式,但是因為書院的性質比較獨特,和儒家官學體系有所不同,無法在官學體系中為書院的建立提供借鑒。
書院走向世界,始于明代,書院正式向外輸出的標志為朝鮮的李氏王朝借鑒中國的書院制度,并將其發展壯大為其國內教育體系的一部分。明代的書院經歷了數次的跌宕起伏,從廣泛被取締、拆毀,再到重新翻修重建,崇禎帝時逐漸趨于穩定。清光緒二十七年后,改為以各省州、市縣級書院為重點學校[3]。
舊式書院作為中國士人階層的文化組織,為中國諸多領域培養了許多人才,對于中國民俗風情的養成、思維方式和倫理道德規范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中國的書院制度傳至海外,很好地與當地文化相結合,成為傳播中國文化的優良載體。
(二)從“舊”到“新”的過渡轉變
在19世紀60年代,隨著西方列強對我國入侵殖民腳步的進一步前進以及西洋文明的蜂擁而入,導致我國在政治經濟、思想和文化教育上的沖突越來越劇烈。而我國傳統的思想教育文化系統也被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進一步蠶食,社會結構走向破裂,隨著社會上各種救亡圖存運動的發展,也進一步彌補了中華民族在傳統思想毀滅后意識形態領域上的空缺。由于中國與西洋文化交流得越來越頻繁,部分晚清士大夫也漸漸產生了相對前衛的觀點,中國國內許多主張“睜眼看世界”的文人紛紛提出應當改革教育,主張“以我為主,以中為體”,維護對我國傳統文化教育的繼承發揚,這不僅顧及了身處中國社會基層的普通公民道德上的心理過渡問題,而且顧及了努力學習西洋的先進知識的必要性,以維持清王朝的統治,并期望通過發展新教育來拯救中華民族。內容主要包括設立絕學之科、增設算學科等,把自然科學、算義等加入科目內容,其中諸多借鑒自西方的自然科學學科,這是“中體西用”在教育領域落地生根的一個顯著苗頭。
隨著這些新想法的提出,不少有識之士同樣發覺,傳統的舊式書院無法滿足增設這些新型科目的需要,因此開始主張新辦新式的教學場所,也就是后來所謂的“新式學堂”,隨后,在京、津、滬等地新式學堂如雨后春筍般出現。
(三)新式學堂的興起
近代的書院文化教學體系,以甲午中日戰爭(1894年)為時間分割點,前后有所不同。在此之前,“中體西用”的思想與傳統書院的緊密聯系,大體上是在傳統書院中增加西學課程,以中學為主,西學為輔。但甲午戰爭之后,盡管依然大力提倡這一新式理念,但改變不了西學逐步代替中學成為各大傳統書院教學主體的趨勢。書院改革在光緒年間(1896—1898年)形成了一個高潮,書院改革的第一種方案便是改書院為學堂。
湖北省自強學堂,是一八九三年張之洞為訓練“精曉洋文”的外交人員而奏請清廷設立的。成為我國近代教育史上第一個在真正意義上完全由中國人自己建立和管理運營的高級新式學校,即武漢大學的前身,其模式在相當程度上借鑒自西方的學校,領先于全國進行分科教學和按班授課實踐。
在書院向新式學堂轉變之初,張之洞的表現并非最積極的那一個,相反,他的熱衷程度甚低,他創辦的許多教學場所都還屬于舊式書院的范疇,教授科目單一,尚無引入西學的趨勢,但是隨著其本人在督鄂與暫督兩江期間大規模創辦洋務事業的實踐總結,其愈發感受到了西學與中國傳統事業結合的重要性與迫切性,這種迫切不僅僅體現在軍事工業、民營企業,更體現在教育事業上,因為唯有教育的先進,才能為其余各項事業輸出更高質量的勞動力、技術人才,這些事業的改革與轉型才具備基本的人口素質條件,因此張之洞毅然選擇了加入改革中國舊式教育的浪潮中,發展全新的近代教育事業并積極付諸實踐[4]。
張之洞在廣東設立的廣雅學校和廣東水路師學校,成為他倡導建立中國新式教育制度的開始,整體的實踐內容便是改舊式書院為新式學堂。張之洞主張采納新舊融合、中西結合的教育理念建立新式學校,以培育洋務人員,但被資本以及條件等問題所限制,并非所有的新式學堂都是零基礎新建,大多數的新式學堂為舊式書院改造翻新而成,也就是大多數的新式學堂的前身為舊式書院。這種翻新過渡除了表現在建筑外表的樣式上,去繁從簡為多,更多的體現在教學場所內的教學內容上,大量引入西學,以學習西方先進的生產技術、管理運營模式為主,同時增設多門洋文的學習課程,尤重外語科學技術教材的翻譯。張之洞以改建經心書院為始,又成立了兩湖書院,雖然仍以書院命名,但實質上已是一個近代新學校,其中在課程科目和基調的制定上,由于張之洞講究務實和技術,放棄了自由研究,改為計日功課,將清初空泛的教育理論轉為系統的學習。對于本土的封建倫理綱常內容,并未剔除,采取了保守的保留態度,這與張之洞本人腦海中根深蒂固的“名教綱常”思想是分不開的,即使是在“中體西用”痕跡明顯的一系列新式學堂中,“經史大義”課程的設置仍然占到相當大的比例,但從總體上看,舊式書院向新式學堂轉變還是以積極作用為主。在此期間,許多西方先進的制造技術源源不斷地涌進封建教育體系的框架,為古板的傳統教育文化氛圍注入了新鮮的空氣,為近代中國培養了大批優秀的“中西結合”的各領域人才[5]。此后,許多學堂紛紛仿照自強學堂進行分科教學改革。8A90B076-5F50-4E4C-B538-66AEBF6BEA63
在對舊式書院到新式學堂轉變的研究過程中,可以發現,在張之洞的教育自強事業中,興學育才占有無比重要的位置。興學育才所需要的新型的知識,便需要從當時看來更為先進的西方科學知識體系中汲取,所謂“學術造人才,人才維國勢”,這種理念在張之洞的新式學堂創辦過程中皆得到了體現,多表現為更加務實的學風,更加嚴格的教學管理制度,人們在繼續堅持改革傳統教育的同時,充分認識到了西學的重要性。
四、結語
“中體西用”作為近代教育變革的指導思想,用以設計書院改制方案,改舊式書院為新式學堂,合理處理傳統文化與近現代發展、中學與西學之間的關系,在為中國近代教育的轉型與發展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貢獻,特別是張之洞創辦的湖北自強學堂更是開啟了中國教育的一種新模式。 “中體西用”教育理念,放在今日開放的中國,依然是一種極具生機與活力的教育理念。它首先要求從傳統中汲取豐富的營養,讓中華學子將自己的根厚植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土壤。其次,又要求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把自己的視野放得更遠些,走得更遠些。再次,學校在課程改革和設置方面,把“中體課程”和“西用課程”兩個方面結合起來,把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與外國的優秀文化,在學生的身上進行融會貫通,培養出具有“中國心、世界眼”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 馮桂芬. 校邠廬抗議·制洋器議[A]//鄭大華,點校. 采西學議——馮桂芬、馬建忠集[M]. 遼寧:遼寧人民出版社,1994:75-78.
[2] 郭書愚,王亞飛. “中體西用”之外的“參酌中用”:張之洞辦學實務的前后沿承與嬗替[J]. 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47(05):126-136.
[3] 朱漢民,鄧洪波,肖永明,等. 筆談:岳麓書院教育傳統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J]. 大學教育科學,2021(05):87-100.
[4] 王人博. 張之洞:一個法政改革者的行動邏輯[J]. 法學評論,2021,39(01):175-196.
[5] 任曉蘭,王昊. 張之洞“中體西用”教育思想評析[J]. 理論與現代化,2013(02):105-109.
(薦稿人:葉信治,福建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授)
作者簡介:鮑一凡(2001—),男,學士在讀,福建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研究方向為教育學原理。8A90B076-5F50-4E4C-B538-66AEBF6BEA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