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武鳳珠
從長白山腳下走來,全國中醫藥高等教育學會兒科教育研究會理事長、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綜合兒科分會會長徐榮謙致力于中醫兒科,懸壺濟世已50余載。

全國中醫藥高等教育學會兒科教育研究會理事長、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綜合兒科分會會長徐榮謙 本刊記者 武鳳珠攝
首創“神、魂、意、魄、志”辨證,將兒童閉塞性細支氣管炎死亡率由接近100%降至幾近于零……長期在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擔任兒科主任醫師的徐榮謙,不僅理論成果豐碩,還創造了諸多耀眼的臨床實績。
溯往昔流年,他談及家學淵源,感念“臣字門”師長的教導;寄語新時代兒童,他希望孩子們做有道德、有豪氣、有智慧、有體魄的“四有”兒童,成長為于家庭、民族、國家有用的人才。
自1974年考入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專業,徐榮謙的足跡便從家鄉吉林省蛟河市新站鎮的小天地,延伸向更廣闊的世界。
“我8歲就開始跟著父親學中醫了。”徐榮謙的父親是當地頗有名氣的醫生。“以看內科為主,也看婦科與兒科,由于解放戰爭時期做過傷員轉運站站長,有豐富的戰傷處理經驗,所以還兼看外科。”
父親雖然并非專門的中醫醫生,卻引導著他在幼年時便背熟了《藥性歌括四百味》《湯頭歌訣》《李頻湖脈學》等中醫入門書籍。徐榮謙回憶,真正系統學習中醫,則是在十六七歲的年紀。“那時‘文化大革命’開始,父親病休在家,我亦停課在家。”
時代洪流席卷而來,帶走他的中學時代,將他送到蛟河縣河南大隊河南生產隊。“由于父親的關系,河南生產隊對我家非常熟悉,我一去插隊,就找機會讓我做了農村衛生員。”
幫病人針灸、揉一揉患處、打一打肌肉針……直到1972年參加首屆蛟河赤腳醫生學習班,徐榮謙才真正開始懸壺于鄉里。“學習班是吉林省第二結核病醫院與新站鎮中心醫院聯合開辦的,我在那里學習了1年,不但學中醫,也學西醫,畢業后就在河南大隊衛生所當了赤腳醫生。”
兩年赤腳醫生從業經驗,為徐榮謙順利考入北京中醫藥大學打下基礎。1978年畢業分配時,進入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的他走到中醫工作岔路口。“受西醫影響,中醫分科越來越細,我們畢業時已經有了內、外、婦、兒的分科。”
俗話說,“中醫大內科”。徐榮謙最初的職業理想,便是進入中醫內科。但是內科的名額早已被占滿,醫務科領導有意將他分配到眼科。“我上大學的時候就戴眼鏡了,眼科手術都是非常精細的手術。進手術室要戴口罩,呼吸之下眼鏡容易產生霧氣,肯定影響清晰度。”
綜合種種因素,徐榮謙最終選擇了中醫兒科。“兒科又稱‘小內科’,處理的很多病癥與內科一樣,只是患者年齡小而已,再加上兒科又特別想要男醫生。”
在東直門醫院兒科,徐榮謙加入“臣字門”,首創了“神、魂、意、魄、志”辨證,推動了中醫兒科理論與臨床實踐的發展,也開啟了自己嶄新的職業生涯。
1990年,人事部、衛生部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印發《關于采取緊急措施做好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的決定》。“流程是個人申請、老中醫同意、領導批準。”徐榮謙介紹。
在東直門醫院實習期間,他便結識了“臣字門”第五代傳人劉弼臣。“他是帶我們的老師,劉老的診療思路、臨床療效我都特別佩服,我與劉老的關系也特別好。”
當時,劉弼臣已經是北京知名的中醫兒科專家。《決定》下發后,徐榮謙發現自己剛好符合“年齡35歲至50歲”“從事本專業工作15至20年”等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繼承人的所有規定。“于是找到劉老問,我能不能報名。劉老一聽就同意了。我寫了一個申請報上去,領導很快就批準了。”
“臣字門”發端于清代中葉,興盛于揚州地區,是長于中醫兒科的學術流派。徐榮謙拜師劉弼臣后,成為“臣字門”第六代傳人,醫名為徐濟臣。
加入“臣字門”的歷代弟子,幾乎都對“臣字門”中醫兒科理論有所創新、有所發展。徐榮謙說:“錢乙的《五臟證治》是‘臣字門’的學術之本。劉老在《五臟證治》基礎上突出了從肺論治,不僅從肺論治咳嗽、肺炎、哮喘等肺內疾病,還從肺論治小兒心肌炎、抽動穢語綜合征、腎炎等肺外疾病。從肺論治肺外疾病,這是劉老的創新。”
在徐榮謙看來,劉弼臣的從肺論治是非常先進的醫療理論。“皮膚的汗毛孔是最敏感的地方,皮屬肺,而肺藏魄。寒、熱、痛、癢等,都是皮膚的感覺,有些人沒有任何疾病卻感到皮膚發癢,這是感覺過敏,因為魄不安寧,通過推拿按摩皮膚等手法調理魄,就可以調理五臟六腑。”
將劉弼臣的從肺論治延展深化,徐榮謙發現,神、魂、意、魄、志分別主導著人體的心、肝、脾、肺、腎。“心藏神,肝藏魂,脾藏意,肺藏魄,腎藏志。就像肺部通過呼吸實現氣體的吐故納新,而這一過程是由魄主導肺臟的啟動與規律性運動完成的;神也在主導著心臟的起搏與規律性搏動,從而實現對人體的血液供應。”
徐榮謙認為,神、魂、意、魄、志和心、肝、脾、肺、腎之間的關系,就像電流與電線、電燈等之間的關系,電流是動力,電線、電燈等則為載體。“神、魂、意、魄、志是生命活力,心、肝、脾、肺、腎等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則是載體,二者密切結合,使機體擁有生命,并發揮生命體的各種生理功能。”
兒童夜驚癥、多動癥、焦慮癥、自閉癥等神經精神類疾病,在臨床實踐中都可以運用徐榮謙首創的“神、魂、意、魄、志”辨證醫治。
在治療兒童多動癥等情志病時,徐榮謙常在藥方中搭配麻黃、杏仁與甘草。有人無法理解:患者既沒有感冒咳嗽,也沒有傷風流涕,為什么要使用這三味中藥材?這是徐榮謙從張仲景的返魂湯中發現的“奧秘”:這些病癥往往同時伴有魄不安寧的表現,“基于‘神、魂、意、魄、志’辨證理論,在臨床上,對于肺系疾病,我使用麻黃、杏仁與甘草的概率比以往要大得多”。
相比成年人,兒童的神、魂、意、魄、志受損概率較高。徐榮謙團隊曾在我國部分托兒所、幼兒園、小學開展兒童體質普查。“我本以為,我國正處于太平盛世,兒童應當紅光滿面、精神煥發、體魄強健、意志堅定,實際調查后才發現,仍然存在很多問題兒童。”
有的兒童體質較弱、面色青黃;有相當一部分兒童患有多動癥、抽動障礙、焦慮癥、孤獨癥等情志疾病;還有的兒童性格軟弱,遇事優柔寡斷,猶豫不決……“現代兒童的身心健康問題不容忽視。”徐榮謙說。
守護兒童健康,是“臣字門”學術流派的基本宗旨。為此,徐榮謙等提出健康兒童的“四有”標準:其一,道德兒童,孝敬父母,尊重師長,忠于民族,服務國家;其二,豪氣兒童,膽氣豪邁,心強志堅,不畏艱險,迎難而上;其三,智慧兒童,聰明睿智,勤于學習,勇于攀登,敢于探索;其四,強健兒童,筋骨強健,體態輕盈,動作敏捷,能挑重擔。
徐榮謙期待,以自己和青年兒科醫生的所學所為,幫助新時代兒童成長為有道德、有豪氣、有智慧、有體魄的“四有”兒童,“未來不僅能夠擔負起家庭的重擔,更要服務于民族、忠誠于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