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院士,國家能源咨詢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杜祥琬"/>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本刊記者 屈一平
“人類命運是共同體,節能減排已經成為全世界的需求。”在6月5日世界環境日來臨之際,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院士,國家能源咨詢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杜祥琬接受《人民周刊》專訪,為記者講述他眼中的“清潔美麗世界”。

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院士,國家能源咨詢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杜祥琬
請您談談怎樣理解世界環境日。
今年的世界環境日令我想起一段往事。
2008年,我應邀到浙江省余姚市參加一個能源與環境方面的論壇,遇到當時東風小學的校長范紅月。據范校長介紹,從1992年參與世界環境日活動以來,他們學校的教師便開始自發編寫環保教材,分別為1—6年級的學生提供不一樣的內容。隨后,我應邀觀看了學校教材和相關展覽,十分感動。這些年來,幾次到浙江參加會議,我都會去學校看他們。
2012年世界環境日前夕,東風小學收到來自聯合國的邀請函,學校推薦了一名五年級的女同學,在聯合國發表長達20分鐘的節能減排演講,受到各國好評。這個故事從側面說明,中國的節能環保工作是有群眾基礎的。
今年世界環境日的主題是“共建清潔美麗世界”,請您談談這個主題是出于怎樣的考慮。
在聯合國第一次人類環境會議召開50周年之際,中國將“共建清潔美麗世界”確定為環境日的主題,目的是促進全社會增強生態環境保護意識,體現中國在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中,充當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的重要作用。現在應對氣候變化的認識,相比50年前更加深入。人類命運是共同體,節能減排已經成為全世界的需求。
2021年8月,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正式發布第六次氣候變化評估報告(AR6),對于氣候變化的原因、危險性、如何應對變化等問題的認識越來越清晰。所以,“共建清潔美麗世界”的主題具備全球共同體的含義。應該說,應對氣候變化、節能減排,不是其他國家對中國的要求,而是“我們自己要做”,是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您致力于能源與生態文明發展研究數十年,見證了中國能源與生態的變化,您能否談談能源革命意味著什么?我國能源結構治理還存在哪些短板?
能源革命意味著,建成綠色、低碳、安全、高效的中國能源體系。“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戰略包括:能源技術革命是“四個革命”的基礎,能源消費革命的目標是節約高效,能源供給革命的目標是綠色、低碳,能源體制革命的目標是“四個革命”得以成功的保障。
中國能源結構目前最大的短板是需要向綠色、低碳轉型,我認為重點應該從兩方面努力。
一方面,從煤炭消耗的四個去向入手,持續加強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的戰略方針。其一,目前,煤炭消耗約一半比例用于發電,煤電廠普遍存在開工率不足的問題,需要在無需擴大裝機規模的基礎上,從潔凈、提效方面加強努力,部分煤電廠應該做好靈活性改造工作,應對間歇性新能源調峰,助推可再生能源立項。其二,煤炭消耗的第二個去向是污染大且低效的散燒煤,適宜因地制宜,以各種清潔能源供暖替代散燒煤供暖,這也是“藍天保衛戰”的重要舉措。其三,煤炭消耗的第三個去向是工業用煤,尤其是高耗能產業用煤,需要調整產業結構,同時加強技術進步。其四,煤炭消耗的第四個去向是煤制油、煤制氣等煤化工產業,目前作為技術儲備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規模,不應再擴大規模。
另一方面,應加大發展可再生能源。作為中國可以自己掌控的安全性能源,可再生能源是不受國際地緣政治變化影響的能源。第一,作為中國能源資源稟賦的重要組成部分,可再生能源存量是豐富的。據相關數據顯示,我國技術可開發的風能資源、太陽能光伏資源等已開發量均只占開發量的1/10。第二,可再生能源具備技術可行性特點。其中,關于可再生能源的間歇性使用問題,可以通過儲能、調峰等方式解決。第三,制約可再生能源發展的障礙,即高成本問題,目前已經得到解決。近20年來,風電和光伏的成本下降了幾十倍,經濟的可行性被市場認可。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能源的飯碗必須端在自己手里”。如何理解加快能源科技自主創新步伐的緊迫性?
第一,能源技術的自主創新是出于中國能源現狀使用的考慮。從現狀來看,中國能源消耗量居全球第一,如此龐大數量的能源供給如果依靠其他國家提供,顯然是不可行的。第二,從能源的安全性來看,能源的獨立使用性非常必要。長期以來,化石能源供應是依靠自己提供的,可再生能源供給也要保證清潔、高效利用。第三,能源科技的自主創新是出于長遠的考量。未來后輩依然需要能源供給,所以在保證現有能源使用清潔、高效利用之外,還要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
今年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代表團參加審議,提到減碳一定要把握好先立后破這個原則。能源企業如何采取先立后破的工作方法實現“雙碳”目標?
例如,電力能源高效輸出需要供需平衡,就存在儲能的問題。需要先把部分能源儲存起來,在缺少太陽能的時候,使用儲存的能源補充供給。將儲存能源和已有能源結合起來,才能比較穩定地高效輸出。
目前,不應盲目關閉一些效率不高的發電廠或者相關企業。首先需要將一個個高效率的發電廠先“立”起來,然后再關閉耗費大量產能的發電廠,做到先立后破。我理解能源企業需要嘗試的先立后破工作方法,是在保證能源穩定的前提下,使能源結構逐步走向更優化。
1964年,26歲的杜祥琬從蘇聯學成回國,被分配到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與鄧稼先等一起參與氫彈研制。當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我起初的理想是從事天文研究,后來卻研究起了核物理。”杜祥琬認為,“心里知道所從事的工作,要滿足國家和人民的需要。”
結合您的個人經歷,您能否談談如何傳承和弘揚科學家精神,深入打好能源攻堅戰,建設美麗中國?
第一,科學家最主要的精神是求真務實。從古到今,從中國到國際,一直以來的科學家精神應該具備求真務實、嚴謹認真、力求真理的精神。第二,科學家應該具備創新的精神,勇于提出新穎的理論見解,探尋全新的解決路徑。第三,對于中國科學家來說,科學家精神具備一個重要的特征,就是家國情懷。從歷史發展來看,在條件艱苦的前提下,中國科技取得了“兩彈一星”、載人航天等一系列成就,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幾代科學家具備家國情懷。家國情懷是中國科學家精神的重要特征。
“共建清潔美麗世界”是全球化的課題,如何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
科學技術問題不僅僅是中國要解決,而是各國都需要解決的問題,交流是互利的。開展國際間的科學合作,將中國智慧融入全球創新科學,既是時代需要,更是貢獻中國智慧、分享中國經驗的主要路徑。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指引下,中國科技界應該主動參與,甚至主導全球生態文明的治理,為其他國家和機構層面的“雙碳”目標提供良好的工作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