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 晉
寶山區地處上海近郊,瀕江臨海,是上海北部聯結長三角、面向“一帶一路”的重要門戶。寶山的鄉村呈現三種形態:北部“城市邊的鄉村”有村莊有田園,是提升城市能級的重要財富和戰略資源,凸顯生態功能;中部“城市中的鄉村”有村莊無田園,鄉村服務于城市,凸顯社會功能;南部“城市化的鄉村”無村莊無田園,城鄉融合共生,更加突出經濟功能。寶山農業農村比重不高,但對全區經濟社會發展卻至關重要,這既有著對于“壓艙石”“國之大者”的深刻認識,又有著鄉村對于寶山科創中心主陣地建設的生態、資源、空間重大價值的準確把握。根據國家戰略、本市部署、區情實際,寶山區圍繞“花果寶山、科創樂園”主題,以完成各項穩產保供任務為底線,積極拓展片區化建設、組團式發展、融合式治理三大主線,找準釋放農村發展動力的改革引線,系統推動“三園工程”更好地在大都市近郊落地結果,在比學趕超中更加釋放鄉村的經濟價值、生態價值、美學價值。
習近平總書記始終高度重視“三農”工作,將“三農”工作放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要位置謀劃。在上海工作期間,他絲毫未放松對“三農”工作的高度關注和親自推動。在鄉村與上海全局的關系上,他提到,“不能說是國際化大都市,就輕農,就忽視農業,忽視‘三農’”。在上海破除城鄉二元結構上,他指出,“正確處理城鄉關系、工農關系,實現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和城鄉共同進步,是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基礎”。在上海鄉村在全局中應率先體現示范作用上,他強調,“破除二元結構,就是要把農村抓好,新農村建設這個戰略任務,一定要在上海得到體現”。總書記關于上海做好“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是大都市“三農”工作認識內涵的重大拓展,這些重要論述更是從事大都市“三農”工作者的寶貴財富,為我們提供了根本遵循,指引著全市對鄉村方向、價值、功能的認識更加趨于科學和成熟。我們認識到了鄉村發展階段進入了“空間穩定、價值凸顯、地位抬升”三大拐點,鄉村有著“經濟、生態、美學”三大價值,鄉村的功能可以系統歸納為基本功能和提升功能。“基本功能”是不管城市規模類型,鄉村都具有的一些較原始、較基礎的功能。“提升功能”是大都市鄉村額外承擔的一部分體現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的功能。如果說方向和價值更宏觀、更全面,那么對“功能”的認識則更具體、更集中,對我們工作的開展具有直接的指導意義。
在維護大都市生命有機體正常運轉方面,鄉村基本功能至少三方面:一是保障供給功能。鄉村要為大都市提供必要的且難以由外地提供的高品質農產品。二是生態涵養功能。總書記在上海指出“廣大農村地區是整個城市不可或缺的生態屏障,是城市的‘氧吧’和‘綠肺’,這是其他任何產業不能替代的”。鄉村的草、林、灘涂、濕地、農田等都是都市的綠肺。三是文化傳承功能。鄉村地區蘊含著許多優秀的傳統文化,承載著家鄉味道、故土情結和精神寄托。
鄉村服務城市大局,推動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的提升。一是產業發展上的示范。不求大而求精,對全國起到一個試驗田、示范區的作用。掌握產業鏈核心環節、占據價值鏈高端地位,重點發展無土栽培、無人農場、高端設施農業、現代花卉等土地集約型的高精尖農業。二是產業空間上的承接。凸顯鄉村空間廣、密度低、生態美、成本低等優勢,集聚總部企業和研發中心,吸附一批低能耗、輕資產、知識密集型的產業。三是品質生活上的引領。這就要求我們打造一批都市新城、特色集鎮和中心村,創造高品質生活。新城發揮集聚,集鎮發揮聯結,中心村重在底板。吸引更多農民集中居住,節約分散的公共資源。四是國家戰略上的率先對接。爭取鄉村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的先行先試,在農村改革發展等重大問題上率先突破,為全國農村改革探路子、出經驗。
鄉村基本和提升的兩大功能,為全市“三園工程”的提出提供了理論基礎。我們認為,綠色田園講的就是鄉村的基本功能,而美麗家園和幸福樂園即是對提升功能的精彩詮釋。這在寶山也是一個不斷摸索的過程。近年來,寶山區委、區政府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納入全區發展大局中一體謀劃、統籌推進。在融入科創寶山建設大局的進程中,鄉村振興戰略美麗家園、綠色田園、幸福樂園的“三園工程”取得長足進步,在示范村的功能引領、產業能級提升、鄉村面貌改善、公共服務優化、鄉村治理賦能等方面效果彰顯。
一是美麗家園建設富有顯示度
寶山區按照打造城市后花園的要求,逐步落地“一主軸五大片”美麗鄉村建設規劃,以片區聯動實現總體風貌管控,以“小三園”工程促進村民參與,回應村民對宜居環境的品質追求。總體有三方面側重:一是重視片區化建設。片區成本共擔、項目共建、設施共用、收益共享,長江口五村聯動片成為全市鄉村振興集中連片示范區域之一,片區化建設做法獲市委領導批示肯定,鄉村建設行動申報部級《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實施報告(2021年)》典型。二是重視民心工程。農村人居環境優化重點任務全面完成。同時,從公共大空間優化轉入農戶小空間提升,搭建了優化工程與村民參與的銜接機制,2021年獲評“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三是重視風貌設計。村莊設計因地制宜,對接鄉村設計師和本土工匠,體現都市審美、鄉村特質、產業需要。第三批4個示范村村莊風貌改造卓有成效、空間品質明顯提升。
二是綠色田園發展質量穩步提升
寶山區為釋放鄉村的經濟價值,發揮近水樓臺的優勢,加快區位優勢向產業優勢轉化。一是底線任務有效完成。在減量化土地和生產技術上充分挖潛,全面完成“米袋子”和“菜籃子”考核任務。長江寶山段禁捕工作率先進入技防常態治理新階段,獲全市人民群眾最期待的區級法治為民辦實事項目。二是生產方式轉向綠色。從零起步,一年一臺階,提優綠色食品供給品質。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申報部級農業綠色發展典型案例。科技興農有亮點,獲市科技進步一等獎。三是發展注重組團。農業產業聯合會實體運作,永大菌業等龍頭企業擔起帶頭責任,整合全區50家主要合作社、農業企業發展訂單農業。四是業態趨向融合。豐富“農業+”“+農業”等業態,積極承接城市溢出功能。如長江口五村聯動片,建立與康養主產業所需的農產品供應和農業農村功能拓展體系。月浦鎮三村聯動片,定位“鄉村+體育”主產業,布局都市農業、特色花卉、鄉村旅游、體育文創等業態組團,初具規模和成效。
三是幸福樂園獲得感增強
寶山區著力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有序,公共服務改善明顯,年度鄉村振興指數居全市前列。一是全國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通過中期驗收。全面加強換屆后的農村基層組織規范化建設。成立全市首個“鄉村治理學院”,建立了多層次、全覆蓋的培訓體系,采取“工分榜、金點子、擂臺賽”等活動選樹骨干。打破了村域、鎮域限制,成立“兩鎮八村”黨建聯合體,重大事務共商共推。緊扣治理難點破局,建立“農村房屋租賃管理平臺”,實施規范管理。二是集體經濟發展壯大。注重區域統籌,盤活閑置資金,投資潛力大、收益好的項目。如對接南部資金和北部資源,大場鎮場中村與羅店鎮天平村基于養老產業深度合作。三是公共服務持續優化。全區均衡化、人性化、精品化的就業、養老、體育、文化等公共服務體系延伸鄉村。鄉風文明經驗做法獲國家鄉村振興局推介。同時,農村綜合幫扶措施多樣,保險幫扶賠付率在全市處于較高水平。
方向的前瞻思考和“三園工程”的有效實踐,為寶山區高質量創新開展鄉村振興工作提供了基礎。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認識,形成了融入寶山科創中心主陣地建設的中心工作、建設富有大都市近郊特色的“1+3+1”鄉村振興工作體系。全區以片區化為鄉村建設主線,打造生態鄉村,爭當鄉村振興片區化建設領頭羊,讓科創要素全域涌動;以組團式為鄉村產業發展主線,打造開放鄉村,敢為大都市近郊產業組團式發展開拓者,讓科創企業心想事成、扎根興業;以融合式為鄉村治理主線,打造幸福鄉村,勇做全國鄉村治理體系建設示范區,讓科創人才心有所屬、心靈釋放。一條大都市近郊鄉村振興的新路子在寶山日益清晰呈現。
寶山區突出生態價值,有效承擔保供責任,把都市農業放在鄉村產業體系中謀劃推進,通過資金整合、主體整合、布局整合、技術整合,撬動高質量發展。一是落實壓艙石作用。簽訂糧食和菜籃子生產責任書,將生產面積細化落實到合作社、具體田塊。以聯合告知單的形式,明確減量化耕地的使用類型。利用減量化耕地,有效減少城市等建設對農業生產的影響,穩定全區糧食和蔬菜生產。二是強化生態保護。聚焦科創主產業對農產品的品質需求,進一步調優品種結構,從產品到基地到先行區,全面調綠生產方式。產品上,引導蔬菜和果樹種植結構、組織方式調整。基地上,創建綠色生產基地,推廣水產綠色養殖,建設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基地。示范區域上,圍繞主產業,全面調整周邊農作物生產方式,建設綠色田園先行片區。三是加大設施裝備建設。圍繞區域主產業需要、鄉村建設需要、糧食功能區和蔬菜保護區壯大需要,強化涉農資金統籌整合,布局農業建設項目,提升與主產業相匹配的都市農業生產能力。加大農業高端裝備的共享使用和融資租賃等社會化服務,保持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創建蔬菜生產“機器換人”示范基地。四是提升監管能力。用好寶山農業“一網、一圖、一庫”,完善地產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農業綜合信息平臺建設,提高農業生產信息直報質量。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網絡,規范農藥實名制銷售,增加地產農產品藥殘監測數量及頻率。五是打好種業翻身仗。重拾本區在蔬菜、小麥、大米、蟹魚等種質資源上的科研傳統和人才優勢。與上海交大建設教授工作站,加大引智力度,調動本區農業科研人員積極性,開展“寶貝回家”行動,把農業生產上的好傳統、好物種找回來,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和新品種繁育推廣,開發都市農業新動能。
寶山區著眼經濟價值,運營鄉村。承接都市功能,參與地區分工。注重發展方式創新,實施組團式發展。一是做好產業規劃和政策扶持。研究出臺新一輪的鄉村產業布局規劃,整合與城市、村莊雜糅的農用地分布,指引產業投資和項目落地。調整更新本區新一輪鄉村產業發展、規模經營、綠色發展的支持政策,更加重視以考核為依據的獎補。做好市級都市現代農業發展、高標準農田建設等專項政策的區級承接,合理設置區、鎮配資比例,引導基層重視農業投資、愛護涉農項目。二是引導“鎮+鎮”錯位發展。指導鄉村產業功能在鎮與鎮之間的差異布局。緊鄰南大智慧城的南片鄉村發揮“北公園南大學”優勢,以花卉展銷為主題,豐富萌寵、水族、商貿、影視、文創等業態。身處吳淞創新城的中片鄉村承接都市農旅需求,扶持做精三個合作社的休閑觀光功能。重點鎮發展生產型花卉產業,推動展銷布局中心城區、拓展網游創意產業、創新高附加值的農產品等。作為鄉村振興主戰場,羅店鎮布局蔬菜產業集群建設,引入高端裝備技術和先進經營主體,體現寶山現代化蔬菜生產水平。羅涇鎮擦亮生態招牌,加快米、菜、果、魚、蟹、林下經濟等農業產業全方面革新。三是推進“主產業+農業”協調互補。圍繞鄉村引入的核心主導產業、重點發展的新業態,調整周邊農業的生產布局,拓展農業農村的配套服務。支持承接主產業的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與臨近農田、閑置民宅一體流轉,打造田園綜合體。鼓勵采取社會資本+鎮+村運營模式,搭建聯農惠農機制,村民通過集體分紅、民宅租賃、就地就業、自主創業等實現增收。四是牽頭“合作社+企業”組團積聚。創建一批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加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引進和扶持。推進花果寶山系列區域公共品牌注冊和標準化制定,加大品牌包裝和宣傳,開展花果寶山地產農產品評優活動。注重農業生產經營主體自身的組團發展,以農業產業發展協會為紐帶,積極搭建產銷平臺,牽頭合作社和農業企業組團發展。五是實施“主戰場”集中爆破。基于寶山鮰魚的獨有優勢,合理開發全市唯一的鮰魚種質資源保護繁育基地地位,納入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發揚非遺傳承和飲食文化。按照寶山區水域灘涂養殖布局規劃,整合部分水產基地,試點寶山湖大閘蟹、寶山鮰魚等特色水產的產業化養殖,做大產業規模。聯手推動區域重點糧食生產企業市場化運作。密切與農科院、高校等產學研單位合作,新設一批田間教學點、鄉村工作室。完善設施等硬件配套,落地2-3個重大產業項目,推動企業加大投資落戶。
寶山區立足美學價值、審美鄉村,從村與村聯建,到片與片聯通,再到鎮與鎮聯合,按照“一脈五花”建設規劃,建設集中連片的示范區域。一是優化示范創建。緊緊圍繞產業明確、資本引進、布局連片等要求,嚴把鄉村振興示范村準入關,啟動新一批創建。圍繞十四五期間保留村市級美麗鄉村創建全覆蓋的目標,以示范片區定主場,優中選優申報市級美麗鄉村示范村,形成多個產居融合的特色功能組團。緊密對接吳淞江通道建設機遇,重塑沿途鄉村形態,積極承載重大項目的帶動效應,拓展沿岸鄉村功能布局。二是改善人居環境。重點聚焦城鄉中間地帶連片的生態薄弱地區,打好“拆、整、清、建、管、治”組合拳,引導都市繁華到鄉村美麗的“漸進式”過渡,建設城鄉中間地帶農村人居環境優化工程示范片區。加強長效機制建設,優化村莊改造長效管護資金投向,整合形成寶山區農村人居環境維護的長效資金,由普惠制向參與制轉變。引導建立將農房出租與維護環境責任相掛鉤的對等機制。推動將農村人居環境的要求納入村規民約,強化獎懲結果運用。三是深化片區內涵。在“五村聯動”片,推動《寶山區鄉村康養產業農業高質量發展規劃》落地。持續推進“兩鎮八村”片建設,梳理鎮與鎮連片建設的空間和機制賭點。全面打開物理界限,打通鎮鎮、村村間的斷頭路、斷頭河。用好村莊設計,對關鍵連接處,遇河架橋、遇堵開路、逢白填充,全面串聯片區內各資源點,實現跨村、跨鎮協同發展。常態化運轉現行組織聯動機制,設流動“當家人”,牽頭片區內重大事務共商、項目共建、設施共享。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和決策共商機制,以聯動發展決議的形式確定重大事項安排。四是加大后勁開發。加快政策的提檔換代,率先完成鄉村振興示范片區和示范鎮建設獎補政策儲備。加快制定鄉村振興示范片區(示范鎮)創建細則,納入服務共享、設施聯通、風貌協調、產業協作等指標內容。在整體打造美麗鄉村示范片區中,注重鄉村規劃和設計有機銜接。研究出臺鄉村建設中財政性資產產權歸屬、收益分配機制和過渡階段鄉村設施日常維護區鎮村三級共擔機制。
寶山區緊扣城鄉發展的融合趨勢,以解決主要問題為導向,探索總結鄉村治理的經驗做法,體現全國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示范創建要求。一是推進實踐創新。對村民,推廣“積分制”,建成羅涇鎮積分制示范基地,以“樂于參與、積分有獎”調動村民;對農村基層組織,應用“清單制”,規范村級權力運行;對基層人員,采取“學分制”,發揮鄉村治理學院資源整合、業務培訓、課題研究、前沿交流四大功能,為鄉村治理主體賦能。二是塑造“寶善治”。優化社區通鄉村功能,推出鄉村自下而上問題反饋、后臺運轉處置機制,建立連接城鄉居民情感紐帶的線上鄉村場景。對接城運平臺,以農村人居環境領域為試點,推進一網統管在鄉村延伸。深入實施“一分菜園”等項目,以社會組織參與運作,促進城鄉要素流動。協同推進兩鎮八村黨建聯合體建設,注入鄉村片區化治理基石。三是加強典型引領。持續開展鄉村治理示范村鎮培育,加強線上與線下、城與鄉(空間品質、公共服務、經濟發展)、本地村民與新村民、社區治理和鄉村治理方式等多方面融合,全面總結大都市近郊鄉村融合治理模式。精心設計“線路、案例、展示”等驗收環節,全力沖刺全國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示范區創建驗收。
寶山區始終堅持深化改革,加快農村發展。一是規范運轉。重點在“制度”執行和“智慧”運用上下功夫。制度監管上,落實集資制度監管,掐住決策管理、公務結算“兩頭”,開展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審計。智慧監管上,研究租賃型經濟管理需要,建立農村集體資產資源出租出借監管平臺,從合同監管轉向數據監管。學習蘇州等地集體資產的可視化管理經驗,運用數字化的信息系統,讓產權人、使用人、經營業態、產出效益、合同內容等信息一目了然。投資人、監管者什么需求,就匹配什么樣的產品或信息。二是謀劃發展。對資產,借鑒區屬國有企業房地資源盤活做法,適度利用融資杠桿,用好保險工具,加快出臺支持農村集體資產升級改造的貼息政策,提高位置好、產值高、見效快的集體資產效益。對資金,按照《關于進一步促進農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意見》要求,積極搭建區級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平臺,釋放存量集體資金,統籌使用。指導各鎮統籌協調各村閑置資金,成立資金池,優化政府兜底、保險分擔的風險化解機制,參與區級重大項目投資,在保障村級更高收益的同時,降低政府融資成本,為科創建設提供資金支持。三是做好改革。以戰略眼光和勇氣,向宅基地、集體建設用地等新一輪農村改革要動力。對標新規細化和規范宅基地審批程序、申請表單、材料清單等,保障農戶宅基地財產權益。牽頭建立部門聯審機制,市場主體依據聯審意見,辦理相關證照。以準入的負面清單制,盤活閑置宅基地的利用。支持個體農戶發展鄉村旅游服務業,鼓勵整建制閑置農宅,以創意、智力服務等為主,引入對環境沒有影響的行業,實行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報批、統一建設。聯合稅務、市場監管等部門,制定稅收優惠、快捷注冊政策,吸引文化、科創等領域的小微企業入駐。
下一步,寶山區將按照本市部署、結合區情實際,著力加強人力、資源、資金的統籌,更加積極主動、富有創造,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科創寶山建設,打造倍加生動的“花果寶山、科創樂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