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細彥
在全面落實“南北轉型”戰略要求的新征程中,金山區悟真諦、理思路、明目標、邁步伐,信心滿滿地提出持續打響“上海灣區”城市品牌,通過建設開放創新智慧的活力灣區、綠色低碳清潔的美麗灣區、文明宜居溫馨的幸福灣區,全面推動轉型新發展、全力塑造城市新形象。
金山作為上海的遠郊城區,之于上海中心城區之間的能量對比,顯然屬于“城強郊弱”的兩極。市場機制的自發調節的虹吸效應與涓流效應的相向運動,使金山區與中心城區的差距逐漸擴大,而開展城鄉結對幫扶活動的單向運動也很難深入與持久。要構建以能量互換為路徑的新型城郊關系,應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面發力。
一是宏觀層面,強化金山融入區域重大戰略的節點功能
加快實施《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建設總體方案》涉及金山的“1+6”重大任務,重點圍繞“兩縱”“兩橫”軌道交通路網布局,加快滬乍杭、南楓線、金山至平湖線建設,在推動長三角城市多點聯通進程中,發揮金山重要交通樞紐功能;會同南向拓展帶的其他城市共同打造具有文化特色和旅游功能的國際商務區、數字貿易創新發展區、江海河空鐵聯運新平臺。主動對接浦東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自貿區臨港新片區、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示范區,在區域重大戰略實施中實現要素互換、優勢互補。
二是中觀層面,促進金山與市區的要素流動
在城鄉融合發展的政策背景下,立足于金山與市區實現共存共榮的愿景,通過搭建城鄉產業協同發展平臺,把金山的土地要素與市區的人才、技術、資本要素融合起來,實現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雙向流動和平等交換。金山應創造條件、爭取主動,實現市區高校、科研院所擁有的高質量智力供給與金山快速發展的大容量智力需求的精準對接,在規劃設計、智慧城市、智能制造、現代農業等領域,成為市區智力成果的“高效試驗田”“集聚轉化地”。
三是微觀層面,促進金山與市區的產銷對接
通過長寧區與金山區結對幫扶的常規通道,使金山優質農產品直通上海核心商圈,讓市區消費者能品味當日采摘、基地直供的各類水果蔬菜,為改變優質農產品在郊區生產“賣難”、在市區消費“買貴”的現狀找到破解良策。同時,不僅賣“物質產品”,還要賣“精神產品”,不僅“賣產品”,還要“賣文化”。長寧與金山探索“文旅賦能、農商結合”的新模式,把金山農民畫、楓涇丁蹄、亭林月餅等近20個來自金山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由兩區文游部門與虹橋南豐城、第三方運營商以及農戶跨界合作進入集市,使市民親身體驗到了古樸、豐碩的上海本地民俗文化,其經濟與文化雙豐收的做法,值得面上復制和推廣。
金山所屬之處為彈丸之地,所在之處為廣闊天地。金山區發展灣區經濟,要用戰略眼光、開放胸襟,突破所有限制,發揮所在能量,將現有23.3公里岸線的“星星之火”,發展成上海灣區的“燎原之勢”。要構建以合作共贏為宗旨的新型毗鄰關系,應圍繞核心層、外圍層、延伸層予以推進。
一是核心層,塑造域內命運共同體
金山域內歷史地形成了區屬的金山及區域的上海石化、上海化學工業區、上海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四位一體”格局,但彼此畢竟同飲一江水,共頂一片天,唇齒相依,血肉相連,理當形成友好、親善的關系。應當以金山二工區為紐帶,深化與兩大化工基地合作,探索規劃協同機制,協同推進碳纖維等產業鏈合作,推動化工產業向精細化、深加工、高技術方向發展,打造千億級綠色化工產業。應當以金山工業區為載體,抓住疫情背景下公共衛生體系創新發展的機遇,將金山工業區現代制造“產”的優勢與地域相連的公衛中心疫苗研發等“研”的優勢結合起來,打造全市重要的生命健康產業生態,成為金山區五百億級生命健康產業集群的重要支撐。
二是外圍層,塑造浦南命運共同體
金山區、奉賢區全境和松江區的葉榭、泖港、新浜和石湖蕩鎮等區域構成的浦南地區,占據上海近四分之一的土地面積,成為新時代上海城市建設發展“最后的洼地”。應當爭取市級層面,以打響“上海灣區”城市品牌為引領,在城鎮層級體系、城市基礎設施、產業規劃布局、人文資源保護開發等方面,進行統一、協調的頂層設計,形成合理的城鎮層級布局,實現基礎設施共建共享,培育形成新的特色經濟和科技優勢,規劃建設國家級浦南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和文化產業、公共文化園區基地,實現大浦東、大虹橋、大浦南三大核心空間的平衡發展。
三是延伸層,塑造杭州灣北岸命運共同體
依托杭州灣北岸戰略協同區,深化與自貿區臨港新片區、奉賢、嘉興等聯動發展,形成集產業、城鎮和休閑功能于一體的戰略空間。加強與臨港、張江等重點園區合作,高質量建設臨港先進制造業基地和智能制造園,提升張江金山園和張江金山生物醫藥產業園能級。在市級統籌部署下,整合戰略性產業、濱海岸線、港口、海洋空間資源等,在奉賢—金山—嘉善—平湖等海灣地區協作發展中展現金山新擔當、新作為。全面融入G60科創走廊產業生態,夯實新材料、生命健康、智能裝備、信息技術等先進制造業基礎,強化區域優勢產業協同、錯位發展,共同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
站在全市看金山,金山是一個“大農村”,處于上海60分鐘城市圈的邊緣。站在金山看金山,金山是一個“小系統”,有著自身的城鄉二元結構。要構建以融合平衡為特征的新型城鄉關系,解決金山農村發展不充分、城鄉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應優化空間布局、放活農村生產要素、均衡配置公共資源。
一是優化空間布局,把城鄉發展規劃“統”起來
金山因地理環境、歷史基礎、城鎮規劃、產業布局等因素的影響,導致發展均衡有余、聚焦不足。要適度提升聚焦效應,抓緊落實金山區委部署,對內部空間布局進行適當調整,構建“四大片區”:濱海片區輻射引領,成為產城融合、宜居宜業的濱海花園城市;亭楓片區融合提升,形成北部楓涇、朱涇、亭林握指成拳的放大效應;亭衛片區產業聚集,成為先進制造業重要承載區的主陣地和增長極;中部片區生態“綠核”,成為大都市的后花園、市民的好去處。從而形成“功能凸顯、錯位發展、組團聯動、相互賦能”的格局,實現功能重塑、整體優化。
二是引入市場機制,讓農村生產要素“活”起來
金山區擁有耕地面積39.85萬畝,占全市的13.77%,土地資源不可謂不豐富,但金山區農民收入仍然在全市“擺龍尾”,全區124個村仍有68.5%的貧困村,存在“富饒的貧困”難題。要解決這個難題,需要做好“地”和“錢”兩篇文章:促進“地”流通,以地生財。分類推進承包地、宅基地、村集體建設用地“三塊地”產權和管理制度改革,推廣金山區漕涇鎮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公開交易+履約保險”試點經驗,健全土地經營權流轉風險保障機制。吸引“錢”進村,以錢生錢。引導社會資本與農民建立緊密利益聯結機制,完善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出讓、出租和作價入股等環節的配套制度和運作機制,吸引社會資本與農村低效土地、農民閑置房屋結合,產生“資本裂變”,觸發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股權、村民變股東。
三是均衡公共資源配置,使農村公共服務“強”起來
加大對農村的投入,促進公共資源加速向農村延伸覆蓋。促進教育優質均衡,每一所鄉村學校每百名學生擁有一名區級以上骨干教師。加強村衛生室的標準化建設,對村衛生室進行修繕提升。完善村級體育設施建設,讓農民在家門口就能健身娛樂。發揮互聯網優勢,通過網絡課堂、在線教育,讓城鄉師生同上“一堂課”;通過網絡視頻,讓村民足不出戶就能請專家看病。推動農村地區養老服務設施均衡布局,完善街鎮有“院”、片區有“所”、村居有“點”的三級養老服務網絡。逐漸提高農村居民養老金水平,織牢農民養老的“安全網”。
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和企業都是市場主體,企業是政府的“衣食父母”,政府則是企業的“服務員”,兩者既相互依存,又職責各異。要構建以定位清晰為標準的新型政商關系,關鍵在政府,政府要履行好服務企業的天職,促進服務升級,為企業提供便利高效、貼心到位的服務。
一是政府服務理念要升級
政府要重塑執政理念,從管制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變,為企業創造一種“零壓力”的市場環境。金山位于上海的“神經末梢”,要把區位劣勢變為后發優勢,就要改革步伐快于他人、開放氛圍活于他人、營商環境優于他人。像淘寶客服那樣,隨時在線待命,把企業的要求當成政府的追求,把解決企業的“麻煩事”作為政府的“分內事”,把企業的抱怨當成政府的鏡子。要讓企業來評價政府的服務態度、服務措施、服務績效,使政府不敢松懈,形成對企業具有延伸性和拓展性的慣性服務。
二是政府服務手段要升級
要緊緊抓住上海作為國家開展營商環境創新試點的機遇,全力推進更多涉企事項“一網辦、一窗辦、一次辦”,進行整體性業務流程再造,加快建設無差別綜合窗口。建立“信用+融資”緊密對接機制,推動中小企業融資服務網上應用,集成本區特色信貸產品,加快打造“一網暢融”服務品牌,形成“一窗效應”。不斷完善“金智辦”政務智能辦功能,更好發揮金山企業服務云作用。借鑒浙江經驗,積極利用數字平臺優化企業辦事流程,試創“企業碼”,實現政府政策與市場主體的精準對接,快速實現惠企政策便捷兌現。
三是政府服務內容要升級
要從基本服務向集成服務、再向戰略服務逐級提升。基本服務要“辦得快”,就是高效滿足面廣量大的企業注冊登記、行政審批、項目建設等方面的需求。集成服務要“走得通”,就是對一些跨部門、跨層級、跨領域的“非標”事項,要推動政府部門內部協同,簡化優化業務流程,強化首問負責,實現“政府多改進,企業少跑腿”。戰略服務“做得了”,就是著眼于企業發展所需,在產品供需對接、技術迭代升級、應用場景開發、融資并購重組等方面給予有效的引導、對接和幫助,使政府不只是企業的“店小二”,而是上升到黏性的戰略“合伙人”關系。
城市發展要以人為中心,以城市為依托,以產業為支撐,做到以人強產、以產興城、以城聚人,實現互促共生、人城產一體。要構建以互促共生為模式的新型人城產關系,就要在發展序列上從產—城—人調整到人—城—產,以金山濱海地區和金山工業區為重點區域,補短板、強弱項、促融合。
一是強產聚人,促進金山濱海地區的人城產自融合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金山濱海地區依托石化產業基地,城市配套逐步完善,城市規模逐漸擴大,然而石化產業一業獨大,人口集聚不夠,濱海地區包括山陽鎮、金山衛鎮和石化街道常住人口僅29.9萬人(2020年)。要為金山濱海地區產業發展注入“強心針”,著力建設碳谷綠灣產業園,推動化工產業轉型升級、綠色發展,打造成為全市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示范;加快建設金山濱海國際文化旅游度假區,打造成為長三角區域重要的高端休閑度假旅游目的地;聚力建設金山大道經濟走廊,打造集商貿、科創、文化為一體的新型經濟走廊;深化建設上海灣區科創中心,匯集創新創業要素,打造成為經濟和文化高度融合、具有一流綜合競爭力的區域性科創中心。
二是興城聚人,促進金山工業區的人城產自融合
金山工業區作為九大市級工業區之一,成為金山經濟發展的主陣地,承載著金山產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任,生命健康、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三大主導產業呈蓬勃發展之勢。五年來,財政總收入累計完成211.5億元,年均增長16.2%。產業沒有城市依托,只能“空轉”;人才沒有城市配套,就會“飛走”。要有效解決金山工業區歷史上形成的產城脫節、職住分離的缺陷,應當以現代化品質產業功能區為標準,深度打造金水湖產業社區,加強生活和生態設施配套,形成集生產、研發、居住、消費、服務、生態多種功能于一體的新型城市社區,把人牢牢“吸附”在社區內。
三是城產聚人,促進金山濱海地區向北跨融合
金山濱海地區要建設生態宜居的人性化城市,應當堅持“收縮兩翼、向北發展”的基本方略,使金山濱海地區與北部張堰鎮實現跨融合,由張堰鎮逐步分擔金山濱海地區文教和生活主體區功能。張堰鎮要進一步明晰“江南水鄉名鎮、文教魅力小城”的發展定位,聚焦“文化+古鎮”“文化+產業”“文化+田園”三大發展路徑,依托上海電影藝術職業學院、上海中僑職業技術大學等高水平職業技術院校,打造張堰特色文化產業,增強對人的吸引力。并順應人的集聚趨勢,通過城鎮規劃的合理調整和落地,使張堰鎮從金山濱海地區“后花園”融入到“前庭院”。
灣區大潮起,飛舟正當時。每一項事業,不論大小,都是靠腳踏實地、握指成拳,一點一滴干出來的。“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持續打響“上海灣區”城市品牌,寄托著金山人民的美麗夢想,凝聚著金山人民的蓬勃力量,也描繪出金山發展的廣闊前景。金山,審時度勢、順時應勢,在奮力前行的道路上,風雨無阻,坎坷不懼,從此將一路風景一路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