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劍鋒 廣西藝術學院
山東濰坊是著名的“世界風箏之都”,又有“鳶都”之稱。濰坊的民間藝術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自古以來其手工業便十分發達,早在清朝乾隆年間就有“南蘇州、北濰縣”之稱。濰坊是中國風箏最早的發祥地區之一,經歷了上千年的歷史傳承和文化積淀,濰坊風箏早已變成極具地域性的文化符號,與京式和津式風箏鼎足而立、珠璧交輝,現已成為濰坊地區一張標志性的地域名片。
風箏被稱為中國十大民間藝術之一,具有“求?!薄伴L壽”“喜慶”“吉祥”的寓意,是中國民間藝術的瑰寶。關于濰坊風箏的起源,歷史資料中沒有準確記載,但濰坊地區有關風箏起源的傳說中認為其最早發源于我國的春秋戰國時期,由東周哲人墨翟所制作。文獻中記載,“費時三年,以木制木鳶,飛升天空”。后在《墨子·魯問》中記載,“公輸子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魯班采用竹木改良風箏的制作工藝,使其成功飛翔上天。至東漢時期,蔡倫改進造紙術后,民間逐漸棄用昂貴絲帛,開始大量采用紙做風箏,因此風箏也被稱作“紙鳶”。史料中也記錄,風箏最早在宋代時期出現于濰坊民間,經過明清兩代的發展,濰坊的風箏在民間廣泛流傳。特別是清代,濰坊風箏經過手藝人技藝上的改進,逐漸得到民間市場的青睞,創作出的風箏造型各式各樣。民間開始出現大量專制風箏的商鋪,風箏集市也應運而生。
濰坊風箏歷經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傳承,其造型與裝飾與大眾的審美觀念深度融合,是濰坊民間藝術的結晶。濰坊風箏在歲月的沉淀下,創造出千姿百態的造型。
濰坊風箏現存的主要板式可分為五大類,包括板子、軟翅、硬翅、筒子和串式。其中板子樣式最為經典,屬于平面造型風箏,采用竹條編制平板框架,裱糊紋飾絲絹。板子風箏具有制作工藝簡單、飛升能力強的特點,因此深受大眾喜歡,也是銷量最好的風箏之一。其主要表現內容有《許仙游湖》《昭君出塞》及《嫦娥》等,因風箏竹架硬度高、穩固的特點,手藝人可重點繪制裱糊紙張,所繪內容十分精美。軟翅與硬翅風箏的主要區別在于翅膀兩端是否添加竹條固定,常見的形象包括鷂、鳶、鶴、燕、蝶等。軟翅風箏不糊邊沿,因此在缺失木板的固定下,風箏放飛時狀態似鳥類飛翔,翅膀隨風扇動,典型作品包括《雷震子》《雄鷹》。硬翅風箏在翅膀兩端及上下方皆添加竹條,因此會形成一個固定的“風兜”狀通風口,易于氣流透風而過起飛。此類硬翅風箏因有竹條的加固,制作工藝上較軟翅風箏難度更大,但也為手藝人增加了創作空間,常在此類風箏上表現繪畫技巧,在選題上以人物畫為主,而魚鳥次之,經典風箏形象包括《孫悟空》《和合二仙》《水漫金山》。此外還有筒子和串式風箏,筒子風箏又被稱為立體式風箏,內部包含多個受風片,整體結構上由一個或多個筒式或其他立體形狀風箏組成,代表作是《宮燈》。串式風箏以《龍頭蜈蚣》聞名遐邇,由多個相同或不同的風箏在一根或多根線的串聯下放飛,形成一個統一體。除以上五大主要類型外,濰坊風箏手藝人也跟隨時代的迭代,研發出多種特殊類型風箏,例如注重技巧性的“風箏碰”及室內放飛的微型風箏等。
濰坊風箏制作工藝上可劃分為四大流程,包含數十道細致工藝。四大技藝可具體概括為扎制、裱糊、繪畫與放飛,每一道工序都承載著歷史歲月的打磨印跡,任何一環的缺失都無法做出真正具有工藝美的濰坊風箏。即便是從業三十余年的老手藝人,也需要花費至少兩個月時間細心制作一只傳統風箏。風箏制作的第一環節是選料,濰坊風箏竹條首選兩年以上三年以下的南方毛竹,其不易熱脹冷縮,后期加工穩定。歷經三個月的自然風干、晾曬后即可進入扎制環節,扎制被稱為濰坊風箏的基本功,細分為劈削、綁扎等多個精細步驟。用刀片將兩指寬的竹片削制成粗細均勻的竹條是每個風箏學員的第一門課。土話講:“竹條劈不好,料就廢了?!鼻拜吺炙嚾嗽谥谱鬟^程中積累了豐厚的經驗,甚至編成口訣代代相傳,例如:“七段等分論條架,兩膀對扎半圓形”“托紙中間方四塊,兩膀各四必相亭”等。裱糊的介質多采用紙張或薄透的礬絹和綢。手法上,一種可稱為“包邊兒”,將紙包在竹條的四面,另一種則是紙包貼于竹條的兩面,等糨糊晾干后再進行剪裁,此被稱為“裁邊兒”。繪畫上與濰坊楊家埠木版年畫如出一轍,但兩個流派有區分,一個是民俗工藝派,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色彩選擇多以鮮艷暖色為主,對比強烈,視覺沖擊力強。另一個是文人國畫派,與中國工筆畫相類似,線條流暢,畫面清晰,色調雅致。在最后的放飛程序上也有眾多規矩。以風箏線為例,不同種類的風箏要采用不同樣式的線,多有三股棉、真絲線、麻線之分,線軸搭配不合,風箏在放飛時也會深受影響。

圖1 第38 屆濰坊國際風箏會
濰坊風箏在千年的傳承中,受到手藝人的技藝習慣、生活閱歷與文化層次的影響,產生出眾多不同的藝術流派。首先是傳統民間派,該流派代表傳統濰坊風箏的風格,其特點是帶有濃厚的鄉土氣息,繪畫上多采用艷麗色彩,整體風格粗獷,其表現了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祈福之愿。在創作過程中,由于手藝人大都未受到專業的技藝訓練,多是結合前輩經驗開展傳承教學。其次是傳統藝匠派,也可被稱為老濰縣城派,與民間派相反,其制作特點以名貴典雅為核心,在制作工藝上精雕細琢,多采用文人工筆畫。藝匠派從古時就得到上層達官貴人的喜愛,風箏發展至今雖早已進入尋常百姓家,但依然保持原有的精美與高貴,受到眾多人的青睞。濰坊諺語中也說道:“七分主人三分匠。”藝匠派將風箏從游玩競技玩具提升至美學工藝品?,F代創新派的主要藝術特點重在“新”字,該派別在風箏造型、題材選取、顏色搭配等多方面進行顛覆性設計,將科技與工藝創造性結合,開辟了更具自由性的方式。
文化和旅游部最近發布的非遺傳播活力報道榜單中,濰坊風箏表現優異,排名第二位。雖然濰坊風箏的非遺傳承還存在諸多問題,但其多元化的傳播發展模式為中國的非遺傳承發展提供了一定的實踐經驗,以下從多個方面進行分析。
截至2021年,濰坊國際風箏節已成功舉辦38屆(如圖1),2022 年的第39 屆國際風箏節延遲開展。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國際風箏節已成為濰坊風箏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是濰坊地區多元傳播發展中的核心一環。濰坊國際風箏節最早可追溯至1982 年的上海淀山湖國際風箏交流活動,也是通過此次交流,山東旅游局與濰坊市政府下定決心開辦國際風箏節。1984 年,第一屆濰坊國際風箏會在濰坊正式開展,在當時社會環境下其也受到了改革開放的影響,是濰坊市政府在市場經濟轉型上的重要嘗試。濰坊風箏借節慶之力,迅速在國內外積累了影響力和知名度,也通過市場化的運營發展為濰坊非遺事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形成“以會養會,以會強會”的全新發展模式。濰坊國際風箏節成為濰坊向全世界展示當地獨特文化的名片,濰坊風箏獲得了極高的社會認可度,大部分受訪者在提及風箏時的第一選擇便是山東濰坊。國際風箏會也帶動濰坊風箏相關產業的發展,當地節會集群已具有一定規模,延伸出魯臺會、壽光蔬菜博覽會等特色地方節慶,進一步吸引外地游客。在節慶的支持推動下,濰坊非遺風箏不再束之高閣,乘著東風飄入千萬百姓家。

圖2 “中國空間站”主題風箏
濰坊風箏在得到國際風箏節助推的同時,也積極開展與數字新媒體的融合發展。以濰坊風箏博物館為例,該館拉近了觀眾與展品之間的距離,采用新媒體交互屏技術,為博物館增添新的活力。游客通過LED屏幕可清楚了解風箏的制作流程與發展歷史,也可點擊交互屏幕體驗虛擬風箏游戲,利用交互式概念,增加游客新鮮感。在技藝傳承方面,以郭洪利為首的非遺傳承人也主動通過新媒體形式為非遺宣傳出力。2020 年,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郭洪利為《王者榮耀》手游打造“李元芳”英雄限定皮膚就將濰坊風箏技藝與數字游戲相結合,突出“鳶繪傳承,意寄東風”之意。其專題打造的十幾只限定風箏與“輕風戲紙鳶”互動游戲一經上線就收獲超一億人次的點擊率,超過八百萬人次參與。濰坊風箏用年輕人喜愛的方式去講述和詮釋非遺的獨特魅力與文化內涵。其他手藝人也嘗試利用線上直播等方式,為濰坊風箏的傳承保護做出積極貢獻,用創意進一步拓展風箏的表現形式,展現當代的國韻新風。
濰坊風箏傳播發展模式中的另一重點環節是自身不斷的創新研發,這也是其強大的內在驅動力。濰坊風箏從題材選擇、技術材料等多個方面進行創新發展,2022 年4 月17 日上午,濰坊傳統風箏傳承人劉志江在濱海國際放飛場放飛名為“中國空間站”的巨型風箏(如圖2)。此風箏為慶祝神舟十三號宇航員順利返航,以串式風箏為載體,由20 余位手藝人歷時兩個月才創作完成。其中主空間站采用與《龍頭蜈蚣》相似的制作手法,全部由竹條扎制而成,高度和寬度均達到驚人的3.5 米。這也是濰坊風箏在題材上的創新,還原了神舟十三號飛船與天和核心艙成功對接的場景,表達了濰坊百姓為祖國的強大感到無比自豪。風箏手藝人堅持守正創新,大膽將機械動力原理、數字技術與傳統風箏技藝相結合。非遺傳承人張效東擅長動態風箏制作,用齒輪與鐵架代替傳統竹條,集聲、光、電等多種科技元素于一體。這也是濰坊風箏的現代創新派所關注的重點,充分利用現代科技工藝助力傳統風箏創新升級。濰坊風箏積極開展跨界融合,其與網絡游戲《浮生為卿歌》、運動品牌匹克等都有成功合作案例?!翱缃绾献鳎岋L箏這種傳統文化煥發了更加年輕、更加國家化的魅力”,郭洪利說道。當下的手藝人越來越注重創意的重要性。如何在傳承經典的同時也能博采眾長、推陳出新是濰坊風箏未來發展的關鍵點。
習俗因傳承而深入人心,文化因賡續而繁榮興盛。悠久的文化歷史和精湛的手工技巧,形成了濰坊風箏的鄉土藝術風采。濰坊風箏承載著多樣且濃厚的傳統文化,雖其在傳承過程中依然存在眾多詬病,但其與現代技藝和新媒體的結合,可以助力非遺現代化傳承創新與發展。傳統手工風箏正不斷承受現代機械化與商業的沖擊,因此更需要推動優秀民間非遺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與審美水平,營造良好的傳承氛圍,讓傳統文化在時代的舞臺上大放異彩,彰顯出中華優秀傳統民族文化的特色魅力,真正使得風箏非遺文化集聚百家之長得以延續,技藝得以傳承,跟得上時代前進的步伐,讓濰坊風箏在藍天白云下奮飛橫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