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年秋季開學起,勞動課將正式成為中小學的一門獨立課程,且平均每周不少于1課時。那么,這樣調整的目的何在?怎樣防止勞動課教育流于表面?考評結果會不會與升學掛鉤?
近日,教育部印發了《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從今年秋季開學起,勞動課將正式成為中小學的一門獨立課程,且平均每周不少于1課時。那么,這樣調整的目的何在?怎樣防止勞動課教育流于表面?考評結果會不會與升學掛鉤?
培養孩子的社會適應能力
據報道,勞動課的課程內容共設置了10個任務群,每個任務群由若干項目組成。其中,日常生活勞動包括清潔與衛生、整理與收納、烹飪與營養、家用器具使用與維護4個任務群;生產勞動包括農業生產勞動、傳統工藝制作、工業生產勞動、新技術體驗與應用4個任務群;服務性勞動包括現代服務業勞動、公益勞動與志愿服務兩個任務群。學校可結合實際,在不同學段自主選擇確定任務群學習數量。比如,在烹飪方面:第一學段(1至2年級)要參與簡單的家庭烹飪勞動,如擇菜、洗菜等;第二學段(3至4年級)要學會做涼拌菜、拼盤,學會蒸、煮的方法,如加熱饅頭、包子,煮雞蛋、水餃等;第三學段(5至6年級)學會做2至3道家常菜,如西紅柿炒雞蛋、煎雞蛋、燉骨頭湯等。
遼寧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所長張思寧表示,每個人必須通過學習掌握必要的技能,從而適應社會。現在,有些家長已經忽略了孩子的這種社會學習能力,比如做飯、生活自理等。
此前,遼寧社會科學院曾做過一個實驗:拿一盤熟雞蛋給孩子吃。農村家庭的孩子順利剝開雞蛋,吃了一個又一個。城里的孩子剝得很慢,且雞蛋上還有蛋殼。還有一個實驗是系鞋帶,農村孩子系得很快,城市孩子系得很慢。
張思寧指出,剝雞蛋殼、系鞋帶很有意義,它鍛煉的是神經活動的協調性和配合性,對大腦的成長也有好處。新課標便是培養孩子的社會適應能力,這在成年后不可彌補,會讓人多走彎路。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表示,與之前的勞動課相比,新課標中的勞動課概念更加完整,包括腦力與體力勞動兩種,并將技巧、技能、科技實踐活動等內容更加科學地結合了起來。它不僅能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還能從勞動中發現每個學生不同的亮點。
北京市西城區勞動課程教研員韓平認為,勞動教育有獨特的育人價值,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通過長期培養形成的。新課標提出的一系列內容與時俱進,更加務實,可以切實增強學生的家庭責任感。
“不搞一刀切,不要求每個學校都要養雞、養鴨”
勞動課能否執行好,和家長的重視程度有關。“周一至周五每天打卡一次,打卡方式為提交一兩張照片,配一句文字說明……”有些學校的勞動教育僅停留在“拍照打卡”階段,很多家長認為增加了他們的負擔。
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研制組組長顧建軍說:“勞動課程內容強調學生親身實踐、親歷情境、親手操作,家長不能包辦代替。家長要注重日常生活的言傳身教,鼓勵孩子自覺參與、自己動手,在與學校協同指導孩子勞動實踐中見證孩子成長。”
值得關注的是,在農業生產勞動方面,新課標中出現了體驗種植蔬菜、飼養家禽等,以及根據區域相關規定合法合規飼養1至2種常見家畜等內容。在第四學段(7至9年級),還出現體驗了當地常見的種植、養殖等生產勞動,開展組合盆栽、農副產品保鮮與加工、水產養殖等勞動實踐內容。
對此,顧建軍說:“新課標提出的課程內容具有較大的選擇性和開放性,不搞一刀切,并不要求每個學校都要養雞、養鴨。各個學校應從實際情況出發,根據課程內容結構要求,選擇和確定勞動項目。同時,提倡充分利用學校和社區資源組織課程實施。有條件的學校可根據需要建設符合教育要求、安全可靠的勞動園地和場所。”
考評結果會與升學掛鉤嗎
新課標公布后,不少家長提問:“勞動課會有考試嗎?”對此,顧建軍表示,勞動作為一門必修課程不主張考試,但有考核和評價,在強調綜合評價,注重評價內容多維、評價主體多元、評價方式多樣的同時,要求將勞動素養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明確提出,各校制定評價標準,建立激勵機制。全面客觀記錄課內外勞動過程和結果,加強實際勞動技能和價值體認情況的考核,并建立公示、審核制度,確保記錄真實可靠。同時,各校把勞動素養評價結果作為衡量學生全面發展情況的重要內容,作為評優評先的重要參考和畢業依據,作為高一級學校錄取的重要參考或依據。目前,教育部還啟動了勞動教育質量監測等工作。
那么,勞動課程如何開展才能讓學生具有獲得感?
韓平認為,老師需要挖掘勞動課程內容中承載的教育因素。他舉了一個例子:老師在教縫紉針如何使用時,除了要讓學生認識到縫紉針的形狀和功能外,還應該讓學生學習更深層的知識,比如針頭要尖才能穿透衣物、針桿光滑是因為要減少摩擦等。“別看針的體型這么小,其實結構在不斷優化,我們要讓孩子們意識到這是人類在長久勞動中凝結成的智慧結晶之一,讓他們體會到勞動之美。”韓平說。
(《光明日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