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清云
綦江區石角鎮官頂村村民羅一龍(化名)開著小轎車,奔馳在鄉村公路上。當他從車里提出防疫箱,奔向村民的豬舍、牛棚為牲畜注射防疫針時,誰也想不到他3年前還是貧困戶。
早些年羅一龍家有三個子女上學,由于沒有穩定的經濟來源,再加上長年生病癱瘓在床的老父親需要人照顧,因此他家成了村里的貧困戶。羅一龍為此常常唉聲嘆氣,才50多歲的人,頭上已染上“霜花”。
更不幸的是,在外打工的妻子小梅,由于長期生活作息無規律,患上了胃潰瘍,還有腰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腿疼,不但不能打工,還要吃藥治療。這對一個貧困之家來說,真是“屋漏偏遭連夜雨”。
2016年,正當羅一龍一家感到絕望之際,黨中央作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按照精準扶貧政策文件精神,羅一龍家被評定為“因學致貧貧困戶”。一方面,按扶貧政策規定,將小梅納入醫療救助范圍,政府資助其全家人參加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戶籍上所有人員參保不交一分錢;另一方面,按照精準扶貧要求,將其幫扶干部由鎮干部調換為區住建委干部。
羅一龍原本就是一個勤勞樸實的農民,在政府的幫助下,當年春天他就種下一畝多地的番茄、1.5畝地的山藥,女兒和兒子上學生活費用也得到了扶貧資助。日子逐漸有了好轉,但是羅一龍還未完全脫貧。看著官頂山頭的那些荒山,羅一龍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能否“順手牽羊”發點“羊財”,擺脫貧困?于是,他撥通了幫扶干部的電話,咨詢養羊的相關政策。
幫扶干部告訴他:“凡是有志于創業的貧困戶,都可以享受金融扶貧資助,3年內由政府財政貼息,一次可貸3至5萬元的小額信貸。”
羅一龍高興萬分,一邊申請5萬元的小額貸款,一邊挖化糞池,建造羊圈。5萬元貸款到手后,他立即買來58只山羊喂養。他上午種承包地,精心管理蔬菜,下午揚鞭把羊趕到荒山散放,所有的羊都接受防疫,有健康保障,以此保證山羊的肉質。同時,他和貴州習水縣幾家知名羊肉餐館訂立了長期銷售合同,有了穩定的銷售門路。
幫扶干部在為他高興之余,也多次聯系石角鎮獸醫站技術人員到場指導養殖,及時解決養羊中的困難和問題。
2018年底,羅一龍家養羊收入4萬多元,種植山藥、番茄、西瓜等蔬果收入2萬多元,得到鎮上產業扶貧補助款3.1萬元,基本還清了家庭欠債。
由于有了醫療救助,小梅的病痊愈后,成了家庭養羊和種植的好幫手。羅一龍也被鎮獸醫站聘請為官頂村所在片區的獸醫防疫員,每年可領取補助2400多元。
如今,羅一龍逢人便說:“今天能致富,是黨的扶貧政策對了頭,派來黨員干部幫扶我。從貧困絕望到今天的小康生活,我將世代不忘黨的恩情,永遠聽黨話,跟黨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