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多多
紫米對張晟睿來說不僅是一份事業,亦是一種情懷,它一頭連著滋養萬物的土地,另一頭通向五彩斑斕的未來。
不知從何時開始,“港有耕香”在不知不覺中已占領蘇州張家港小吃界的一席之地。這間約100平方米的小店,裝修以白色調為主,小清新的布置風格。店內主賣自主研發的紫米類產品——紫米奶茶、紫米雙皮奶、紫米糕……尤其是紫米飯團,堪稱是店鋪的“當家花旦”,紫米香糯、餡料豐富,每天都供不應求。
27歲的張晟睿是“港有耕香”的創始人,也是蘇州市農村青年帶頭人、十佳新型職業農民……他對土地有著深入骨髓的情感,喜歡研究鄉村美食,五谷果蔬是自然給予人類的饋贈,也是張晟睿的創新之源。
如今,張晟睿用紫米開啟了新時代田園生活,也為父老鄉親打開了致富之門。
白領變身新農人
紫米是水稻的一種,因碾出的米粒細長呈紫色,故得此名。紫米煮飯,味極香,又糯,含有豐富的營養,民間作為養生補品,有紫糯米或“藥谷”之稱,還被人們稱為“補血米”“長壽米”。
在張晟睿的記憶里,關于紫米有兩段割舍不掉的記憶。第一段是在自家廣闊的田地里,一大片水稻秧苗已經栽種好。父親正在往播種機里倒黑色的種子。“黑色的種子能種出什么呢?”張晟睿疑惑地問父親,父親沒有直接回答,反而拋了一個謎:“能種出你最愛吃的美食喲!”
另一段記憶停留在一個風很柔軟的午后,張晟睿和小伙伴正在院里嬉戲打鬧,撲鼻而來的是陣陣糯米香。這是他最愛吃的紫米飯團。他跑進廚房向媽媽討一口嘗,媽媽寵溺地對他說:“娃兒,有點燙呢……”媽媽沒有說完,他倒吸著氣已經咽進了肚里。
對張晟睿來說,紫米是一種很有魔力的食物,上學離家后,凡是路過飯團店他總要買一個紫米飯團嘗嘗。也許是缺少鄉土的浸潤,口味上總是差一點。日久天長受家鄉美食的牽引,張晟睿有了回鄉創業種紫米的想法。
“隨著90后及00后年輕消費群體的崛起,他們對于‘健康’與‘美’的飲食需求提高,紫米保留著最具營養的米皮部分,營養含量是一般大米的10倍以上,特別是含有一般大米所不含有的花青素,而花青素在歐洲被譽為最有效的抗癌物質和最有效的美容品。”張晟睿介紹說,“家鄉錦豐鎮耕余村一年四季光照充足、雨量充沛,非常適宜水稻生長,種紫米無疑更具優勢。”
回顧創業初的情形,張晟睿有些感慨。父母并不支持,因為那時的他已進入中國企業500強之一的玖隆鋼鐵物流有限公司工作,過上了朝九晚五的安穩生活。朋友也多是質疑,不懂張晟睿為何在原有事業處于上升期時決定“另起爐灶”,跨入從未涉足的農業。
張晟睿并沒有太多猶豫,他的信念很簡單: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那時候我關注了很多農業公眾號,每天看看國家農業政策、農產品價格。”張晟睿發現,國家一直很關心“三農”問題,出臺了不少土地、農作物補貼政策,這促使他暗暗下了決心。
農忙季節,從插秧到收割,從烘干到包裝,每一個過程都有張晟睿的身影。盡管現代農業已經基本實現了機械化,但每一個環節他都會親自把關。
張晟睿也用實際行動打動了父母。父親張益平早年承包了100畝地,主要種植水稻和小麥,輔以少量紫米和糯米。后來,他聽從兒子建議將承包面積擴大到500畝,其中紫米的種植面積也由原來的兩三畝擴大到100畝。經過不斷改良,張晟睿種植的紫米口感軟而香甜,香味濃郁芬芳,產量也大幅提升,在當地享有一定聲譽。
“食驗師”不走尋常路
2018年,張晟睿完成了創業計劃的第一步——注冊“港有耕香”家庭農場。緊接著,他又在楊舍鎮通運路上開了第一家“港有耕香”實體店。
開實體店并不是心血來潮。回鄉創業不久,張晟睿就發現市場上的大米同質化嚴重,品牌之間競爭激烈,盡管自家大米口碑不錯,可銷量并不理想,尤其是紫米。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到上海游玩時路過一家紫米飯團店,生意十分火爆,張晟睿感覺機會來了。
“自古以來,人類對高油脂、高糖、高鹽食物的嗜好刻寫在基因里,然而在現代社會,這些卻是引發肥胖和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疾病的罪魁禍首,要美味還是要健康成為很多人難以取舍的抉擇。”面對這樣的困局,張晟睿深知自家產的紫米有著天然的優勢。
張晟睿的父親擁有多年紫米種植經驗,其家中手工制作的紫米粽子、紫米糕和紫米八寶飯一直在當地擁有一定知名度。為了打開紫米的銷路,他靈機一動,轉變思路,決定研發紫米衍生品,“港有耕香”實體店應運而生。
最初研究的是紫米糕和八寶飯。張晟睿潛心鉆研,單是八寶飯的配方就試了不下百次,混入自家熬的豬油,一層紫米一層豆沙,豐富了口感又減少了甜膩的感覺。紫米糕的配料更是多樣精致,加入核桃、蜜棗、蕓豆、紅棗等,純手工制作。
“要做就做到最好,一鼓作氣把口碑做出來。”張晟睿說。功夫不負有心人,紫米糕和八寶飯一經推出便受到大家的歡迎。憑借好口碑,產品銷量開始與日俱增,并很快在“朋友圈”中完成了從滯銷到熱銷的華麗轉身。
紫米糕與八寶飯的熱銷也讓張晟睿明白,單純的農產品已不再是市場主流,只有做精做細,不斷延伸農產品產業鏈、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才能吸引大眾的眼球,創造更高效益。
“目前張家港飯團店、飲品店很多,但多為加盟店,并無獨到技術,有些雖然不是加盟店,但原料均為采購,品質欠穩定。‘港有耕香’用的自產原料,品質好,擁有從種植、初加工到終端成品的完整產業鏈,不但節約了成本,更掌控了質量,品質好才是生意蒸蒸日上的根本原因。”張晟睿說。
張晟睿在繼承并改良父親的手藝之外,還專門去上海的飯團店學習紫米飯團的制作經驗。水米的配比多少、夾心的物料如何選擇,他需要在實踐中一遍遍嘗試,需要擴大對食材的認知,不斷推陳出新。
“每次開發新產品,我還會把朋友們請過來試吃,讓他們給我提提建議。”“港有耕香”目前已研發出十幾種產品,全部以紫米為主,深受消費者喜愛,加上“港有耕香”清新脫俗的裝修風格,這里很快榮升為張家港“網紅”打卡地。張晟睿對紫米的癡迷,更是讓食客們賦予他“食驗師”的美譽。
幫助農戶共同致富
“忙,每個月最少能賣出7000多單,還有很多周邊的回頭客,每天要忙到下午兩點才能稍微歇一會兒。”盡管忙,但張晟睿覺得充實又有意義。比起以前朝九晚五的生活,他更喜歡現在忙碌的生活。
張晟睿被貼著“95后”的標簽,但他對此并不敏感。“每一代人都年輕過,而不是簡單地依照年齡來進行代際劃分。”張晟睿對年輕有著自己成熟的解讀,在他看來,年輕是一種敢于嘗試、敢于冒險的狀態。
對于返鄉創業,張晟睿也有自己的想法:“現在市場要素雙向流動、城鄉之間流動更加活躍了。不僅是本土大學生返鄉,也有很多海歸到鄉村去尋找創業機會,鄉村、現代農村和農業發展的空間仍然潛力無限。”
接下來,張晟睿計劃注冊“港有耕香”種養專業合作社,招募周邊農戶種植生菜、梨、西瓜等產品,或讓養殖家禽的農戶加入,一方面向飲品店提供水果、禽蛋等自產產品,另一方面可通過飲品店積累的客戶群幫助農戶銷售農產品,從而增加農戶收入。
張晟睿還計劃擴大“港有耕香”家庭農場的承包土地,采取自行種植或分包種植的方式生產飲品店所需生菜、梨、西瓜等原料農產品,不夠的部分向合作社周邊農戶定向采購,盡量做到供應商穩定;生產超出部分通過飲品店粉絲渠道銷售,減少中間環節,實現利潤最大化。此外,通過多方聯動幫助周邊農民增產增收。
紫米對張晟睿來說不僅是一份事業,亦是一種情懷,它一頭連著滋養萬物的土地,另一頭通向五彩斑斕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