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帥波
在高度發達的市場中,傳統意義上的剛需已經逐步飽和,在此情況下,能找到隱藏在細節中的“小需求”,是大有可為的。
最近,我聽到了一個新的商業概念:顏價比。關于顏價比的定義是這樣的:顏價比=90%的顏值+10%的微創新。
有的人會誤以為這個詞的意思就是顏值在產品的成敗中占90%的關鍵作用,微創新只占10%,所以產品只要好看就行,其他的并不重要。
事實并非如此,真正的概念是:90%的顏值是吸引消費者的基礎,10%的微創新則是需求的關鍵轉化點。也就是說,在現今的消費環境中,顏值只是商品的一個必要不充分選項,好的外表可以吸引消費者產生初級興趣,駐足在你的門店或者產品前,但并不能帶來直接的交易結果;真正關鍵的是最后的10%,也就是微創新的價值。
這10%的微創新不是天翻地覆的從無到有,卻創造了非常巨大的消費價值,也是讓消費者直接決定是否購買的關鍵。
在高度發達的市場中,傳統意義上的剛需已經逐步飽和,在巨大而明顯的缺口已經基本不存在(或者不再能通過個體的力量予以滿足)的情況下,能找到隱藏在細節中的“小需求”,是大有可為的。
市場蘊藏小需求
中國市場的小需求又在哪里?
目前來看,能夠賺到錢并且前途廣闊的小需求,主要分為三種類型:生活細節中的小需求、小型產品的需求、待創造和發現的小需求。乍一看三者似乎很相似,但拆解下來其實各自具有明顯的差別。
首先是隱藏在生活細節中的小需求,相對后兩者來說,這種需求是較為明確的,即通過某一細分場景的實現,讓自己的生活更有品質,更有儀式感。滿足用戶容易被忽視的“小”需求,可以找到大生意。
其次是小型產品的需求,如果你細心關注市場,會發現這點在近年的市場中也很明顯。在2019年的“雙11”活動中,養生壺、煮蛋器等小家電的銷量上升指數在全網名列前茅。這些增長的主要締造者是年輕的消費者。市場年輕化大潮不可阻擋,年輕人對精致生活和極致體驗的追求達到巔峰,這些細分需求背后有巨大的價值和市場。細分需求的挖掘和滿足是當前市場下的一大風口。
最后一點是待創造和發現的小需求,這是三種小需求類型中最難以捉摸但也最具有前景的一個。大部分情況下,消費者本身其實很難知道自己的真實渴望,只有一個比較模糊的概念——擁有更好的生活方式和生活體驗,但如何去讓這種概念具體化,消費者自身是說不出來的。而能夠把這種概念進行具體落地的企業,就是“創造需求”的企業,它塑造概念和潮流,會被用戶主動選擇。
小需求大市場
我們總是高估大的刺激給我們帶來的快樂,而低估小的美好帶來的滿足。
過去,在那個物資極度匱乏的年代,我們會到同學家里去玩一臺黑白游戲機、湊到一起看一臺大彩電,后來,游戲機和彩電我們都有了,但沒空玩、沒空看了。
小小的美好從未消失。你可以把小家電理解為冷冰冰的機械,但是設計者用心把它變得好看,用創新變得實用,它就仿佛具備了生命。它可以是一個男生對心愛姑娘的愛;它可以見證一個人最顛沛流離的時光,并給他帶來一絲溫存;它可以伴隨著我們結婚生子,讓我們相信時光的偉大。
這便是我想說的:小需求里往往藏著真正的愛。
如果把企業比喻成一個美人,產品的外形相當于皮相,而創新力相當于這個美人的骨相。漂亮的皮相能讓一個企業在少女時代名動一方,而卓越的骨相才能支撐其長久的魅力。
消費狂熱正在結束,在如今的新零售大時代市場中,消費理智已經逐漸回歸,誰能找到小需求,誰就可以做成大買賣。市場從未固化,懷有信仰的人仍然可以轟轟烈烈。
在全球范圍內,沒有任何一個試驗場比中國更能證明長尾市場的有效性。巨大的人口基數和超強的消費能力,讓中國市場不存在“不值得做的生意”,也不存在沒有價值的用戶需求。
(編輯 宦菁 huanjing0511@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