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與農業全產業鏈各環節深度融合,數字農業聚焦產業,成為促進農業生產轉型升級、農業和農村現代化發展的強大動力。
一端連著科技,一端連著農業,數字農業漸漸地進入人們的視野。從體力到智力,從“靠經驗”到“靠數據”,智能化、科技化的發展方向,解答的是農業和農村現代化這道必答題。
近年來,我國不斷探索數字農業發展模式和路徑。“新基建”為人工智能、5G、大數據等新一代互聯網技術創新應用提供了設備基礎。越來越多的農民將互聯網融入生活并以此優化升級農業生產模式,農民生產活力被激發,在數字農業技術應用能力方面也有所提高。同時,我國各種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不斷發展,各類農業信息化平臺被搭建起來。
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與農業全產業鏈各環節深度融合,數字農業聚焦產業,成為促進農業生產轉型升級、農業和農村現代化發展的強大動力。
農業數字化轉型正當時
數字農業是指將信息作為農業生產要素,用現代信息技術對農業對象、環境和全過程進行可視化表達、數字化設計、信息化管理。2020年,農業農村部、中央網信辦正式發布《數字農業農村發展規劃(2019—2025年)》。其中提到:廣義的數字農業包括農業物聯網、農業大數據、精準農業和智慧農業四個維度,包含完整的數據采集、分類、應用、挖掘體系,服務于農業的全過程。數字農業使信息技術與農業的生產、流通、運營等各環節有效融合,對改造傳統農業、轉變農業生產方式具有重要意義。
長期以來,我國傳統農業存在著農業生產經營規模小、產業化程度低、農產品質量不高等特征。我國80%以上的土地在2.6億小農戶手里,耕地分散、塊狀明顯,小規模土地經營者所占比重高達93%,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國土地經營屬于典型的小規模主導型,阻礙了農業機械化、規模化的進程。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對農產品的需求也日益多元化。從我國農產品貿易數據變化情況來看,近年來,我國農產品貿易逆差持續增長,2020年農產品貿易逆差與2015年相比幾近翻倍,對外依存度高。國內傳統的農業生產與這一需求之間的矛盾凸顯,農業逐漸由總量的供給不足轉變為產品結構的不匹配。我國農業已經進入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進一步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已成為提高農業發展質量和效益的現實選擇。
近年來,我國產業數字化轉型提速,中國數字經濟保持高位增長。艾媒咨詢發布的《2022年中國鄉村數字經濟發展專題研究報告》顯示,2020年中國農業、工業和服務業數字經濟滲透率分別為8.9%、21.0%和40.7%,數字經濟規模達39.2萬億元,占GDP比重為38.6%。相比工業和服務業,農業數字經濟滲透率成長空間巨大。
信息技術廣泛應用
億歐智庫發布的《2021農業生產數字化研究報告》顯示,現代信息技術可被廣泛應用于生產過程中的前、中、后環節。
產前階段是農業生產的基礎階段。以種植業為例,在種植的前期,種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我國種業處于深化改革期。種子企業在信息化方面重視程度在不斷加深:不僅在核心業務上啟用智能信息系統,日常辦公也通過ERP(企業制造資源計劃)系統等實現網絡化;同時,種業技術與公共服務也向著全面信息化不斷邁進。
在畜牧業中,處于生產前端的我國現代化育種體系逐漸形成,生豬育種取得了較為可觀的進步。傳統育種體系逐漸與信息化手段結合,通過構建核心育種場、國家生豬育種評估中心等,育種逐漸有了數據的支撐,向著更精準、更大規模的方向邁進,數字化育種逐漸成為現實。在種豬育種體系中,種豬性能測定、分子育種、計算機應用、AI養殖等技術不斷進步,在遺傳評估和育種方案制定過程中利用育種系統管理海量數據。
產中階段是農業生產的重要階段。農業技術的每一次革命性迭代都影響產中環節的進步和糧食產量的增長。如今,在數字化大發展的背景下,農業的產中階段可以說是農業數字化應用最廣泛的階段,涉及播種、施肥、灌溉、畜牧養殖、環境監測等環節。運用的數字化技術在較為成熟的5S技術(即遙感技術、地理信息系統、全球定位系統、數字攝影測量系統、專家系統)基礎上,還囊括了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
農產品產后初加工環節主要包括采摘、捕撈、屠宰、分類分級、儲藏、保鮮、包裝等環節。農產品初加工是聯結農產品生產與流通的紐帶,是現代農業產業鏈的重要環節。目前,中國農業存在大量的產后損失,嚴重影響了農業增效、農民收入增長,也給農產品有效供給和質量安全帶來壓力。《2021農業生產數字化研究報告》顯示,相比于產前、產中階段,農業產后階段的數字化發展略顯不足,尤其是在解決農產品減損增效問題上,亟待更好的數字化應用。
電商助力農業發展
“十三五”時期,中國農村電商迎來高速發展,已成為引領鄉村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新動能。《2022年中國鄉村數字經濟發展專題研究報告》顯示,中國農村網絡零售額由2015年的3530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2.05萬億元,總體規模擴大近6倍。電商服務網點在全國大量建立,覆蓋率達78.9%。農村電商打破了農產品流通、售賣的限制,延長了農產品價值鏈。同時,借助現代物流體系,農產品銷售實現規模化,從而提高農村人均收入并縮小城鄉差距。
隨著農村網絡基礎設施明顯改善,農產品電商憑借非接觸、供需快速匹配、產銷高效銜接等優勢,獲得了消費市場的普遍認可。據《2022年中國鄉村數字經濟發展專題研究報告》提供的調研數據,超五成消費者過去一年線上購買農產品的頻率有所增加(41.7%的消費者保持不變)。線上平臺已成為農產品銷售的重要渠道。
今年4月底,由農業農村部管理干部學院、阿里研究院聯合發布的“農產品數字化百強縣”名單引人注目。名單中,福建安溪(鐵觀音)、江蘇沭陽(鮮花)、福建武夷山(大紅袍)、福建福鼎(白茶)、江蘇豐縣(櫻桃)、江蘇興化(堅果)、江蘇東海(鮮花)、江蘇邳州(鮮花)、浙江義烏(養生茶)、江蘇新沂(核桃仁)位列前十。
從省份來看,山東有17個縣市入圍,之后依次是江蘇(14)、浙江(11)、福建(9)、安徽(7),東部四省占比合計超過百強縣一半,地區優勢明顯。西部省份共有陜西、云南、廣西、四川、甘肅、寧夏6省區的15個縣市上榜,比前一年多25%,進步明顯。
數字技術有助于破解區域發展不平衡格局,因為縮小數字鴻溝比消除工業基礎設施的差距更容易。西部普遍為農業大省,通過搭乘電商等數字新基建,越來越多的優質農產品走上全國消費者的餐桌。農村電商為農業、農村現代化和鄉村振興貢獻了實實在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