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海洪
(滕州市西崗中心衛生院 山東 滕州 277519)
冠心病即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的簡稱,是臨床上一種較為常見的多發性慢性心血管疾病[1]。對于患有該類疾病的患者而言,如不能予以及時、有效的治療,則可能引發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等癥狀,嚴重可能導致患者出現心力衰竭,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加之患者對自身所患疾病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所以很容易導致其出現不良心理或情緒,不僅影響治療進度,同時也會影響預后,因此也就需要從提高患者認知度著手實施干預,使其對治療充分信心[2]。在此背景下,本文選取2020年11月-2021年11月期間于我院住院治療的冠心病患者96例,針對實施護理期間引用認知行為干預的意義及效果展開對比分析,并作出如下報告。
1.1 一般資料
本項研究已通過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且研究對象及家屬均知曉本項研究內容,為自愿參與,均符合冠心病診斷標準,已排除伴有其他嚴重臟器或血液疾病者。研究對象為2020年11月-2021年11月期間于我院住院治療的冠心病患者,共計96例。依據患者住院編號,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上述96例患者均分入兩個小組內,即對照組-48例;男:女=26:22;患者中最小年齡為42歲,最大年齡為86歲,取中位年齡值為(59.05±3.68)歲;患者中缺血性心肌病7例、心律失常8例、心肌梗死14例、心絞痛19例。觀察組-48例;男:女=24:24;患者中最小年齡為45歲,最大年齡為88歲,取中位年齡值為(59.10±3.61)歲,患者中缺血性心肌病6例、心律失常7例、心肌梗死17例、心絞痛18例。經統計學軟件對上述數據進行對比分析后所得P值均高于0.05,可見兩組患者基線資料對比差異較小,后續對比研究有意義。
1.2 方法
統計、比對2組干預效果,具體指標如下:
(1)認知行為改善情況:該項指標采用我院自制量表進行測評,包括不良習慣改善評分、康復知識掌握評分及疾病知識掌握評分三部分,每項總分值30分,得分與患者認知行為改善情況成正比。
(2)心理狀態:該項指標依據焦慮及抑郁自評量表進行測評,各指標的臨界值均為55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心態越差。
1.3 觀察指標
在對對照組患者實施護理時,以常規模式為主,包括對患者的病情進行密切監測、依據醫生建議指導患者用藥、告知其治療期間需要遵守的事項等。
在對觀察組患者實施護理時,以認知行為干預為主,即在常規護理基礎上注重對患者認知度的提高,具體表現為:(1)要對患者的行為習慣、日常生活習慣及心理狀態等進行充分了解,充分評估患者對疾病、健康等相關知識的認知度,并據此采用患者熟悉的方式預期進行溝通,告知其相關注意事項,減輕患者心理壓力,使其更容易接受醫護人員所強調的內容。(2)成立認知干預小組,主要依據患者的認知水平對其進行針對性健康知識宣教,并對其存在的疑慮進行疏導。(3)要采用反問、舉例等方式糾正患者不正確的認知或想法,使其能夠對自身所患疾病有個正確認識,更好地配合治療。(4)可以指導患者進行一些愉悅身心的活動,比如在醫院設置的休閑場所進行散步等,不僅能夠幫助患者熟悉周邊環境,同時也能夠陶冶情操,使其身心舒暢。(5)依據患者的實際情況為其制定專屬運動方案,以此增強患者體質。(6)做好飲食指導,向其講述食療的價值,并制定合理的飲食方案。
1.4 統計學方法

2.1 認知行為改善情況對比
由下表1呈現:采用認知行為干預的觀察組患者認知行為改善情況較對照組更佳,各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組間對比差異較大,所得P值不低于0.05。

表1 認知行為改善情況對比分)
2.2 心理狀態對比
由下表2呈現:干預前,兩組患者心理狀態評分對比差異較小,所得P值高于0.05;干預后,觀察組心理狀態改善情況更佳,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且組間、組內對比差異較大,所得P值低于0.05。

表2 心理狀態對比分)
冠心病是心血管內科、胸痛中心接收率相對較高的一種疾病,呈現為多發性,多見于老年群體,是因冠狀動脈狹窄或供血不足所致,導致患者心肌功能障礙[3]。冠狀動脈作為向心臟供血的關鍵主動脈分支,其有著不可替代的存在價值,一旦其出現異常,則會影響機體正常運行,進而危及患者生命安全。正是由于冠狀動脈重要性及疾病的危害性,加之患者對疾病、健康等相關知識了解不夠全面,會導致患者出現一些錯誤認知,導致其治療依從性降低,不僅會影響整體治療進程,也可能影響預后,增加治療難度[4]。
認知行為干預是最近幾年臨床上應用率相對較高的一種護理模式,主要是對患者對自身所患疾病認知度的提高,以此使其能夠對自身有一個充分了解,消除因不了解所帶了的不良心理或情緒[5]。
經本項研究結果顯示,采用認知行為干預的觀察組患者認知行為改善情況較對照組更佳,各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組間對比差異較大,所得P值不低于0.05。干預前,兩組患者心理狀態評分對比差異較小,所得P值高于0.05;干預后,觀察組心理狀態改善情況更佳,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且組間、組內對比差異較大,所得P值低于0.05。主要是因為在冠心病患者的發病診斷過程中,為患者實施認知行為干預能夠幫助患者了解病情,對患者自身的疾病識別有一定幫助[6]。
綜合研究結果及討論分析結果,在對冠心病患者實施護理期間引用認知行為干預具有重要意義,不僅能夠提高患者對疾病、健康知識的認識度,使其糾正不良習慣,同時也能夠改善患者心理狀態,使其身心均得到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