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芳
(濟南市濟陽縣太平街道辦事處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山東 濟南 251407)
臨床當中最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疾病就是卵巢癌,其發病率較高,婦科當中僅次于子宮頸癌與子宮體癌,一但發病,會對患者造成嚴重心理壓力。該種疾病早期癥狀不明顯,主要癥狀表現為腹腔積液、月經不調、消瘦、疼痛等,對患者生活質量具有嚴重影響。因此,疾病確診后,需給予患者開展針對性的優質護理手段,從而全面提高患者護理質量。臨床護理路徑是上世紀90年引入我國的一種護理理念和護理管理模式,其要求以患者為中心,以患者個體體征、病情、體質等為依據實施差異化的、個性化的護理干預,以加強日常護理流程管理為主要方法,從而提高患者在就診、治療、出院等各個階段的診療體驗[1-2]。為探討護理路徑在臨床中的實際應用效果,現以100例卵巢癌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控制變量下對比研究來驗證護理路徑的應用價值,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以2019年1月-2020年1月于我院就診的100例卵巢癌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50例。患者以及患者家屬全部知情自愿參與本次研究,且簽署相關知情文件, 本次研究經過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通過后開展。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
對照組50例患者,年齡27-73歲,平均年齡48.5±3.6歲,初中以下文化19例,初中以上文化31例,I期7例,II期13例,III期及以上30例;觀察組50例患者,年齡26-74歲,平均年齡48.7±3.8歲,初中以下文化17例,初中以上文化33例,I期8例,II期14例,III期及以上28例;經統計學軟件分析,兩組患者上述基礎資料對比未見顯著差異(P>0.05)。
卵巢癌診斷標準:
1)常規婦科檢查中發現卵巢功能、形態異常,患者伴有卵巢癌臨床癥狀。
2)陰道超聲檢測和血清CA-125檢查可見異常,高度疑似卵巢癌就診。
3)CA125、AFP、CA199、CEA等指標水平異常,基本確診為卵巢癌。
4)MRI、CT檢查中準確定位病灶,組織細胞學活檢確定腫瘤分期。
1.2納入排除標準
1)入組患者符合卵巢癌診斷標準。
2)患者具有放化療體征,具備良好的藥物耐受性。
3)排除合并其他嚴重器質性、全身性疾病患者。
4)排除遠端轉移患者。
5)研究開始前于我院倫理委員會備案,入組患者知曉研究內容,簽署知情同意書。
1.3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干預,觀察組則采用護理路徑管理,具體如下:
1)明確護理路徑基本工作思路,橫向上以患者就診、治療、出院等時間階段為順序,縱向上則確定患者的生理、心理、休養環境、用藥干預等幾個關鍵護理目標。護理路徑要堅持患者本位,以幫助患者恢復健康、提高患者診療體驗為核心內容。
2)入院時:患者入院就診時建立患者檔案,詳細詢問患者體征、病情并安排患者進行深度檢查,以排除其他相似疾病影響。經導診和分診后,有卵巢癌病區責任護士負責接待患者,給予患者必要的引導和健康教育,告知患者卵巢癌的流行病學情況和本院的醫療能力,讓患者能夠放心接受治療。接待過程中,責任護士應當注意語言措辭和儀容體態,給患者留下良好印象,同時要保證工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患者感受到來自醫院的溫暖,盡可能消除患者來到醫院后的陌生感和孤寂感,爭取患者的歸屬感和信任[3]。
3)住院時:根據路徑護理目標以及患者的體征、病情差異,制定個體化的護理干預方案。為提高護理管理的有效性和科學性,針對每一位患者制作護理路徑管理卡片,明確具體的護理事項和護理內容,當完成一項護理內容后則在管理卡上進行標記,嚴格落實路徑管理和連續護理。
4)圍術期:圍術期護理在卵巢癌臨床中較為重要,其影響到手術的成功率和術后恢復情況,術前3天密切監測患者體征并做好相應的準備工作,如藥物器械準備、患者心理梳理、飲食藥物管理、身體清潔等;術后一周內持續動態監測患者體征變化,密切觀察患者意識狀態、切口愈合情況、引流狀況、排尿情況、疼痛治療等,確保各項關鍵指標無異常。
5)出院計劃:患者恢復良好,已具備出院體征時則進入出院計劃階段,此階段應當密切評估患者恢復情況,預測患者病情走向并給予患者相應指導,告知患者心理調節要點、健康飲食重點、用藥處方、自我保健方法等。同時保留患者通訊信息,定期進行隨訪調查、提醒患者進行復查或按期接受放化療等,直至患者達到臨床治愈。
1.4評價指標
1)對兩組患者滿意率進行評價和對比,采用問卷獲取相關信息,根據調查結果分為非常滿意、滿意和不滿意三級,滿意率=(非常滿意+滿意)/n*100%。
2)對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情況進行評價和對比,包括放化療期間和圍術期不良反應。
3)住院時間與臥床時間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進行統計分析。
1.5統計學方法
研究相關數據均經SPSS19.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計數資料進行組間對比時分別經t檢驗和卡方檢驗,檢驗值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滿意率對比
根據表1統計結果,可知觀察組滿意率92.00%優于對照組80.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患者滿意率對比
2.2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
對照組50例患者,入院就診至出院階段,共9例發生不良反應,不良反應發生率18.00%;觀察組50例患者,入院就診至出院階段,共4例發生不良反應,不良反應發生率8.00%;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8.00%低于對照組18.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對比臥床時間與住院天數
對照組臥床時間(4.19±1.18)天,觀察組臥床時間(2.43±0.86),數據對比t值=8.5232、p值=0.0000,對照組住院時間(18.27±3.12)天,觀察組臥床時間(11.53±2.64)天,數據對比t值=11.6609、p值=0.0000,由此可見,觀察組的臥床時間與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組間對比具備統計學差異P<0.05。
卵巢癌作為一種常見病癥,對患者造成的危害性較大,因卵巢的特殊性,胚胎發育、內分泌失調功能等方面標記哦哦復雜,導致卵巢癌疾病早期癥狀不夠明顯,一旦確診,患者多半為中晚期。此階段的患者自身生存質量將會變得較差,因此護理質量對于患者來說非常重要,護理質量的高低,與患者生活質量與生存時間具有重要影響,因此提高患者護理質量是目前臨床護理的關鍵內容[4]。
通過對卵巢癌疾病治療的同時,護理質量提升也是持續研究的重點內容,在本組研究中,共選取100例卵巢癌患者為研究對象,就護理路徑在臨床中的應用效果進行探究,結果發現觀察組滿意率、不良反應發生率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提示臨床護理路徑在卵巢癌臨床中應用效果確切,可有效提高患者滿意度、降低放化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率,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針對卵巢癌患者的臨床護理,臨床護理路徑被廣泛推廣應用,主要是通過對患者在醫院治療的流程給予對應護理手段,不斷提高患者護理依從性,進而加強患者感受到的護理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