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學軍
(陽信縣河流鎮衛生院 山東 濱州 251800)
急性單純性闌尾炎為闌尾病變早期或輕型闌尾炎,病理變化主要存在于黏膜下層,此時黏膜表面有小潰瘍或出血點,臨床癥狀、體征均相對較輕[1]。一些患者經過及時治療后,炎癥會逐漸消退,而一些患者治療后可演變為慢性闌尾炎[2]。相關研究提示[3],超過70.00%的單純性闌尾炎患者經過治療后,轉變成慢性闌尾炎,且易復發。因此,需找尋一種有效治療方案。目前,臨床治療急性單純性闌尾炎的方法主要包括保守療法及手術療法兩種,前一種治療方法具有安全、痛苦小等優勢,后一種治療方法具有療效顯著特點[4-5]。為明確在急性單純性闌尾炎患者治療中保守療法、 手術療法實施效果,現對本院急性單純性闌尾炎患者94例展開研討。
1.1 臨床資料
取2019年10月-2020年10月收錄的急性單純性闌尾患者94例,依據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保守組、手術組。入組標準:1)經臨床癥狀分析與體溫檢測、腹部查體等檢查確診為急性單純性闌尾炎[6];2)診治資料齊全;3)了解、知情研究內容,自愿加入研究。排除標準:1)急性化膿性闌尾炎、穿孔性闌尾炎及其他類型闌尾炎者;2)伴有嚴重感染者;3)存在重要臟器病變者;4)合并心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及其他危急重癥者;4)妊娠期女性;5)認知障礙或精神疾病者。保守組(47例):28例女,19例男;年齡(19~75歲)均值(34.62±4.85)歲;病程(2~24h)平均(6.42±1.38)h。手術組(47例):26例女,21例男;年齡(20~75歲)均值(34.59±4.82)歲;病程(3~24h)平均(6.45±1.36)h。以上基線數據比,均無差異顯著性(P>0.05),可實施對比。本研究已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入院時,94例患者均禁食禁水,予以保持水電解質平衡平衡、解痙、補液、抗感染、消炎等基礎治療措施,并注意觀察患者體溫變化,給予心電監測。
保守組進行保守治療:在葡萄糖注射液中加入替硝唑注射液、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充分混勻實施靜脈滴注,一日2次,并予以全身支持治療。
手術組開展手術治療:術前,協助患者完成相關檢查,依據其實際情況,設計相應的手術方案。囑咐患者術前12h禁食。取側臥位,施以硬膜外麻醉,之后換平臥位,對術區進行消毒,選擇右下腹疼痛最顯著部位做斜切口,將皮下組織逐層切開,對腹肌予以鈍性分離,打開腹膜,充分暴露腹腔,以紗布墊把小腸往內側推。確定盲腸位置,沿著結腸帶朝盲腸盲端尋找闌尾,一次性或分次結扎切斷闌尾系膜,將于離盲腸約0.5cm部位的闌尾基底夾起進行結扎處理,于扎線遠端將闌尾切斷。用酒精或碘伏涂擦闌尾殘端,以荷包縫合法把其埋到盲腸壁內,對腸壁水腫者,給予網膜覆蓋加固。術后,開展常規抗感染治療。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血清炎癥因子水平、臨床相關時間指標、療效、復發狀況。1)收集兩組靜脈血3mL,常規離心,留取上層清液,借助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兩組治療前后白介素-6(IL-6)、超敏C反應蛋白(Hs-CRP)及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水平。2)統計兩組下床活動時間、抗生素使用時間、住院時間。3)療效評估[7]:右下腹反跳痛或壓痛消退,腸胃道癥狀和發熱明顯減輕,血常規檢查結果提示正常為顯效;右下腹反跳痛或壓痛減輕,胃腸道癥狀、發熱改善,血常規檢測結果提示正常為好轉;癥狀、血常規檢查結果較治療前無較大改變或有加重傾向為無效。治療總有效率=100%X(好轉例數+顯效例數)/總例數。4)統計兩組治療后6月、1年復發情況。
1.4 統計學分析
2.1 血清炎癥因子水平對比
治療前,組間IL-6、Hs-CRP、TNF-α水平比,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較之保守組,手術組以上指標水平均較低(P<0.05),見表1。

表1 對比血清炎癥因子水平
2.2 臨床相關時間指標對比
相較于保守組,手術組下床活動、抗生素使用及住院時間均較短(P<0.05),見表2。

表2 對比臨床相關時間指標
2.3 療效對比
治療總有效率比,手術組更高(P<0.05),見表3。

表3 對比療效n(%)
2.4 復發率對比
兩組治療6月復發率比,無明顯差異(P>0.05)。較保守組,手術組治療后1年復發率較低(P<0.05),見表4。

表4 對比復發率n(%)
急性單純性闌尾炎屬于臨床較為常見急腹癥類型之一,若在疾病早期未獲得有效治療,可演變成闌尾穿孔或壞疽,且伴有彌散性腹膜炎[8]。雖然該病致死率低于1.00%,但若延遲治療并出現彌散性腹膜炎,則死亡率可提高到5.00%~10.00%[9]。因此,臨床應加強對急性單純性闌尾炎早期治療的重視,選擇一種有效治療方法,以及時控制患者病情,減輕其痛苦。
以往臨床主要采用保守療法處理急性單純性闌尾炎,即通過抗生素藥物的使用,促進闌尾炎癥消除,緩解臨床癥狀[10]。此種治療方法具有操作簡單、風險小等特點,且能減輕患者經濟負擔,故而受到諸多患者的青睞。但抗生素在急性單純性闌尾炎治療中的作用有限,易形成闌尾壁纖維組織增厚或增生,引起管腔粘連與狹窄,演變成慢性闌尾炎,待炎癥消退后,闌尾產生瘢痕性狹窄,后期復發風險較高,而若病情復發,通常需施以手術治療[11]。對于單純性闌尾腔中存在渾濁滲出液積蓄者,此時病情已較為嚴重,為徹底清除病變、預防再次復發,需給予手術治療。手術療法是目前臨床上治療急性單純性闌尾炎最有效的方法,可徹底治愈闌尾炎,降低疾病復發率[12]。手術療法主要是通過將病變組織切除,來消除闌尾炎癥,改善患者癥狀。相較于保守療法,手術療法能明顯降低腸梗阻、腸粘連發生率,預防疾病持續發展,減輕患者痛苦,促進其較快出院。近年來,隨著腹腔鏡技術的廣泛推廣、運用,闌尾手術治療方法也有所增多,創傷性明顯減小。由于腹腔鏡技術及其他先進醫療器械的引入,促使手術醫生能在手術操作期間清楚地觀察到患者腹腔狀況及闌尾切除情況,從而明顯提升闌尾手術治療的精準性、安全性。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急性單純性闌尾炎病情較為復雜,故而醫生應不斷學習新型設備,如超聲刀、腹腔鏡等操作,及時總結臨床經驗,熟悉掌握手術指征,以便于更好地開展手術治療工作。除此之外,手術治療期間,不能一味地追求減小切口而造成闌尾找尋難度增加,這也易導致感染及其他并發癥的出現。為了解保守及手術療法于急性單純性闌尾炎中的實踐價值,筆者對此展開探討。本研究結果顯示:手術組治療后IL-6、Hs-CRP、TNF-α水平和保守組比,均明顯較低(P<0.05)。保守療法借助抗生素雖然能緩解患者炎癥反應,但持續作用效果不顯著。而手術療法通過將病變組切除,從根本上消除炎癥,促進炎癥因子水平的下降。手術組下床活動時間、抗生素使用時間、住院時間與保守組比,均顯著較短(P<0.05)。隨著微創理念的不斷深入,闌尾手術治療的安全性明顯提升,對患者機體的影響也較小,便于其術后早期下床活動,縮短其住院時間。且手術療法對抗生素治療的依賴性較小,使用時間較保守療法較短。手術組治療總有效率與保守組比,明顯較高(P<0.05)。保守療法治療時間相對較長,而手術療法能徹底去除闌尾炎,促進患者機體早期恢復。手術組治療后1年復發率與保守組比,顯著較低(P<0.05)。手術療法可從根本上清除病灶,預防疾病復發。
綜上,保守療法與手術療法各具有自身獨特的優勢,而在急性單純性闌尾炎患者治療中,后一種的應用優勢更突出。但在實際治療工作中,還應根據患者病情、經濟狀況及當地醫療條件,選取適宜的治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