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 倩
(石家莊市人民醫院 河北 石家莊 050030)
急性心絞痛是心血管內科較為常見的臨床癥狀,它是冠心病最常見的臨床表現。冠心病最典型的癥狀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導致心臟缺血。冠心病也因此又叫缺血性心臟病。急性心絞痛時因為心肌急劇供血不足,誘發心臟出現暫時性缺血缺氧,在臨床表現出急劇的、暫時的心絞痛癥狀。急性心絞痛的誘發病因素較為復雜,包括過勞、情緒波動、體力活動、劇烈運動、吸煙、酗酒、糖尿病、肥胖、寒冷、精神緊張、飽餐等。疼痛位置位于胸骨中、上三分之一交界處,或心前區到下頜、左肩、左上肢內側,甚至放射到左腕、無名指、小指等。主要表現為鈍痛,壓迫感、憋悶、堵塞、緊縮感。嚴重時伴隨出汗、瀕死感?;颊哜g痛持續時間多為3~5分鐘,一般持續時間不超過30分鐘。急性心絞痛的發生頻率增加、持續時間較長,反復發生,可誘發心律失常,休克或心理衰竭,進而誘發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心絞痛合并急性心肌梗塞不僅給患者帶來身體上的疼痛不適感,還存在5%~10%的死亡率。研究急性心絞痛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對提升急性心絞痛治療效果和降低冠心病患者的死亡率有著重要的意義。
1.1一般資料
從我院心血管內科2019年8月至2021年8月期間收治的急性心絞痛患者中選取120例,根據質量方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各60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如下:對照組患者60例,男性33例,女性27例,年齡35~75歲,平均年齡(55±8.1)歲。患者病程1~9年,平均病程(5.22±1.34)年。入院前患者每周急性心絞痛平均發生次數高于2次。患者疾病類型:糖尿病患者26例,高血壓患者34例;勞力性心絞痛患者31例,靜息心絞痛患者29例。觀察組患者60例,男性35例,女性25例,年齡33~76歲,平均年齡(56±7.8)歲。患者病程1~10年,平均病程(6.01±1.44)年。入院前患者每周急性心絞痛平均發生次數高于2次。患者疾病類型:糖尿病患者28例,高血壓患者32例;勞力性心絞痛患者30例,靜息心絞痛患者30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無差異,結果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對照組
①依那普利每日1次,每次10毫克;②阿托伐他汀鈣片每日一次,每次20毫克;③腸溶阿司匹林首次口服腸溶阿司匹林300毫克,從第二次開始每日100毫克。以上藥物片劑采用口服法,口服治療一個療程(一個月)。
1.2.2 觀察組
①依那普利每日1次,每次10毫克;②阿托伐他汀鈣片每日一次,每次20毫克;③腸溶阿司匹林每日一次,首次300毫克,從第二次開始每日100毫克;④氯吡格雷每日一次,首次300毫克,從第二次開始每日75毫克。以上藥物片劑采用口服法,口服治療一個療程(一個月)。
1.3 療效判定
1.3.1 記錄兩組患者用藥前后膽固醇、收縮壓、舒張壓,通過對不分析膽固醇、收縮壓、舒張壓指標判斷患者心血管雨后風險。血管內膽固醇堆積量越多,收縮壓、舒張壓水平越高,說明心血管預后風險越高;血管內膽固醇堆積量越少,收縮壓、舒張壓水平越低,說明心血管預后風險越低。
1.3.2 記錄兩組患者用藥后急性心絞痛發作次數,發作持續時間,通過分析患者急性心絞痛發生頻次、持續時間判斷患者心絞痛治療效果。急性心絞痛發生頻次越多、發生持續時間越長,說明預后臨床療效越差;急性心絞痛發生頻次越少、發生持續時間越短,說明預后臨床效率越好。
1.3.3 統計分析兩組患者用藥治療后急性心絞痛治療效果及有效率情況,分析臨床療效。心絞痛臨床治療效果的評判標準參考如下:①無效,患者用藥后心絞痛發作癥狀、頻次、持續時間、疼痛程度幾乎與用藥前相同,甚至有嚴重趨勢;②有效,患者用藥治療后較用藥前心絞痛發生癥狀有所減輕,急性心絞痛發作次數、發作持續時間減少,疼痛程度有所緩解;③顯效,患者用藥后較用藥前急性心絞痛臨床不適癥狀得到明顯的減輕,急性心絞痛發作次數、發作持續時間顯著減少,疼痛癥狀基本消失;④治療總有效率=(顯效+有效)*100%。
下表1為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膽固醇、舒張壓、收縮壓水平統計表。從表1可以看出,兩組患者在治療前膽固醇、收縮壓、舒張壓無差異。用藥治療后,對照組患者的膽固醇、收縮壓、舒張壓分別為3.99±0.25、141.99±4.57、85.46±5.74;觀察組患者的膽固醇、收縮壓、舒張壓分別為3.58±0.12、131.03±2.24、78.75±5.25。兩組患者用藥治療后膽固醇、收縮壓、舒張壓及t值、P值存在差異,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說明聯合氯吡格雷治療急性心絞痛具有降低患者膽固醇,降低患者收縮壓和舒張壓水平的作用。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膽固醇、舒張壓、收縮壓水平統計表
下表2為用藥治療期間兩組患者急性心絞痛發作情況統計表。從表2可以看出對照組用藥治療期間急性心絞痛發作次數為1.80±0.83,發作持續之間為5.53±1.73;觀察組用藥治療期間急性心絞痛發作次數為0.81±0.34,發作持續之間為3.40±1.22。用藥治療后兩組患者急性心絞痛發作次數、發作持續時間存在差異性,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說明聯合氯吡格雷治療急性心絞痛具有降低患者心絞痛發作次數、發作持續時間的作用。

表2 用藥治療期間兩組患者急性心絞痛發作情況統計表
下表3為兩組患者急性心絞痛臨床治理效果統計表。從表3可以看出用藥治療后,對照組急性心絞痛治療無效的18例、有效的12例、顯效的30例,治療總有效率為70.00%;觀察組急性心絞痛治療無效的4例、有效的14例、顯效的42例,治療總有效率為96.66%。兩組患者急性心絞痛治療的總有效率存在差異,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說明聯合氯吡格雷治療急性心絞痛具有提升患者心絞痛治療總有效的作用。

表3 兩組患者急性心絞痛臨床治理效果統計表
近些年,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情況在國內外呈現年輕化趨勢,且在國內有顯著增高趨勢。其中急性心絞痛作為冠心病最常見的臨床癥狀,具有發病率高、預后效果差、治療并發癥多及預后復發率高的特征。急性心絞痛的頻發不乏不僅嚴重影響著患者的生活質量,而且還會加劇心血管病癥狀的發生的綜合癥狀,增加心血管病的風險系數,增加心肌梗塞、心律失常、心理衰竭、心源性休克及一系列機械并發癥的發生率,甚至誘發死亡風險。找到高效安全的急性心絞痛治療方法對于改善心絞痛患者生活質量和降低心血管病的死亡風險有著重要的意義。
急性心絞痛的發生與患者身體基礎情況、患病情況及精神、情緒等有著緊密的關系。一般而言,患有高膽固醇、高血脂、高血壓、糖尿病的患者發生急性心絞痛的概率較高,此外,情緒激動、飽餐、冷熱交替刺激、過勞、過度體力活動等,都會加劇冠狀動脈粥樣病變的范圍,導致冠狀動脈血流量不足,從而誘發缺氧、缺血等一系列問題。急性心絞痛在發生之前往往無任何先兆,多為突然發生。大部分急性心絞痛患者臨床癥狀發作持續時間為3~5分鐘。嚴重患者發作時間更長。
急性心絞痛在臨床表現出冠狀動脈血液供應不足,誘發心肌血不足、心臟氧氣不足等問題。它在臨床有典型的冠狀動脈粥樣氧化性風險指標的出現。動脈粥樣硬化會誘使血血栓的形成,進而導致供血不足,心絞痛、心肌梗死、心肌缺血及缺氧等一系列風險的發生。針對冠狀動脈粥樣病變,臨床首選腸溶阿司匹林、他汀類調脂藥、β-受體阻滯劑等藥物。這些藥物對于改善血液循環、降低血脂、預防冠狀動脈粥樣病變范圍擴大有一定的效果,但并不會預防血栓的形成。血栓的形成及加劇是急性心絞痛預后效果差的重要原因之一。氯吡格雷是一種新型的噬吩吡嚨類衍生物,也是ADP受體阻滯劑。它對二磷酸腺普、血小板受體的結合、糖蛋白復合物的活化具有較好的抑制作用,因此可以抑制血小板集聚,活化血小板,促進冠狀動脈血流量的增加,幫助改善冠狀動脈供血、供氧及防治血栓的形成。由于能夠有效的組織冠狀動脈血栓的形成,進而預防急性心絞痛發展為急性心肌梗塞。因此聯合氯吡格雷就能從一定程度上降低心絞痛預后風險,改善預后效果。
膽固醇、收縮壓、舒張壓是衡量心血管預后風險的重要指標。通過分析患者血管內膽固醇累積情況,以及收縮壓、舒張壓的水平,就可以了解到患者心血管是否存在風險。用藥后患者膽固醇、收縮壓、舒張壓指標的是否發生改變可以作為判定心血管風險有無降低的依據。本文通過對比常規心血管藥物和心血管藥物聯合氯吡格雷的臨床療效,發現常規心血管藥物聯合氯吡格雷能夠改善急性心絞痛患者冠狀動脈粥樣的病變范圍,改善心功能水平。同時,聯合氯吡格雷用藥的觀察組患者在用藥一個療程后心絞痛發作次數、發作持續時間都所有減少,患者的急性心絞痛疼痛癥狀、不是癥狀得到較大的改善,生活質量有所提高。最后綜合統計的有效率結果顯示,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心血管用藥的總有效率為70.00,觀察組患者采用常規心血管要聯合氯吡格雷的總有效率為96.66。對比兩組患者急性心絞痛用藥的臨床療效存在較大的差異。這充分證明心腦血管藥物聯合氯吡格雷有利于提高急性心絞痛預后的臨床治療效果和降低預后風險的作用。
本文通過研究急性心絞痛患者常規用藥和聯合用藥兩種方法,從常規心血管用藥和常規心血管用藥聯合氯吡格雷治療急性心絞痛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來看,常規心血管治療藥物聯合氯吡格雷的臨床療效更好。聯合氯吡格雷有利于減少急性心絞痛患者心絞痛發作的頻率及發作持續的時間,患者心絞痛發生的疼痛程度及相關癥狀。因此,我建議在冠心病及急性心絞痛臨床治療中聯合氯吡格雷進行治療,可提升急性心絞痛臨床治療的綜合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