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紅
(鄆城縣中醫醫院針灸科 山東 菏澤 274700)
頸椎病也被稱之為頸椎綜合征,主要因為頸椎急慢性損傷或者頸椎骨質增生導致頸椎呈現出退行性改變現象后,而呈現出的一種綜合征[1]。近年來,因為工作以及不良生活習慣影響,導致頸椎病患者出現概率顯著增加,并且發病人群逐漸呈現出年輕化特點[2]。中醫理論分析,頸部氣血疲阻以及不通則痛為頸椎病發病機制,治療期間,以針灸、推拿、拔罐、牽引、中藥外敷、艾灸以及中藥內服方法應用較為常見[3-4]。本研究選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90例頸椎病疼痛患者進行治療研究,旨在探討對頸椎病疼痛患者分別實施刺絡拔罐以及普通拔火罐治療后獲得臨床效果,為達到促進頸椎病疼痛患者預后水平顯著提升目標,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90例頸椎病疼痛患者進行治療研究;隨機分為常規組(采用針灸推拿+普通拔火罐方法進行治療)和研究組(采用針灸推拿|刺絡拔罐方法進行治療),各45例;納入標準:①頸椎病通過臨床診斷,獲得確診;②對患者實施X線檢查,發現患者呈現出骨質增生以及椎體間不穩定現象;③患者以及家屬均知曉此次研究,并順利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伴有結核等系列脊柱炎性病變;②伴有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精神病;③妊娠期婦女;常規組男、女各30、15例;年齡31~57(45.17±2.18)歲;病程7個月~5(2.09±0.29)年;屬于左側患病、右側患病以及雙側患病例數分別為12例、18例、15例;研究組男、女各31、14例;年齡32~59(45.18±2.17)歲;病程8個月~6(2.11±0.35)年;屬于左側患病、右側患病以及雙側患病例數分別為13例、19例、13例;兩組性別、年齡、病程比較,具有均衡性(P>0.05)。
1.2 方法
1.2.1 常規組
采用針灸推拿+普通拔火罐方法進行治療。首先對患者實施針灸治療。對患者坐位采取進行協助,主要針對患者雙側風池穴、肩井穴、大柱穴、夾脊穴、百會穴以及大椎穴進行治療。針對穴位實施常規消毒,利用30號針展開治療,提插以及捻轉,觀察得氣后,利用平補平瀉手法進行治療,保持20~30min留針。完成針灸治療后,對患者實施推拿治療。對患者坐位采取進行協助,首先將患者肩部、頸部以及上肢軟組織實施充分松解,之后將頸部兩側韌帶以及肌肉實施松解。針對風池穴、合谷穴、外關穴、肩井穴以及曲池穴等實施數次按揉,于各穴位間展開輪換治療。最終針對頸椎利用拔伸旋轉法實施推拿治療。依據患者不同病情,采取對應手法進行治療。對于針灸結合推拿治療頻率為1次/d,5次治療為1個療程,2療程之間保持2d間隔,共進行2療程治療。此外添加普通拔罐方法進行治療,首先將罐洗凈,要求患者放松,對其舒適體位采取進行協助,針對患者頸部夾脊穴、阿是穴以大椎穴等確保裸露,準備萬花油涂抹。完成后,對于皮鉗鉗住紗布,利用酒精(95%)點燃,之后于罐中將著火皮鉗進行幾下搖晃,并于患者待治療部位選擇放置,將灌口捂緊。保持5~10min留罐,以拔罐位置呈現紫紺色以及紅暈為宜。控制拔火罐治療頻率為1次/d,治療一個療程為10d,總療程為2個。
1.2.2 研究組
采用針灸推拿+刺絡拔罐方法進行治療,對于針灸推拿方法同常規組保持相同。此外添加刺絡拔罐方法進行治療。選擇2~3個阿是穴、風池穴、大椎穴以及頸百勞穴進行治療。對患者坐位采取進行協助,保持雙臂自然下垂。針對所選穴位利用安爾碘(0.2%)棉簽實施消毒,之后針對華佗牌三棱針實施消毒。于上述穴位,利用華佗牌三棱針實施1~2mm快速直刺,并且需要迅速起針,于針刺位置展開拔罐操作。保持5~10min留罐,起罐后,于患處放出血液,利用無菌干棉球清除,并且采用安爾碘棉球完成消毒后,準備止血貼進行貼敷。通過對患者具體情況進行了解,對放血量進行掌握,通常各穴位劑量為1~2mL/處。控制刺絡放血治療頻率為1次/2d,治療1療程為10d,總療程為2個。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顯效:患者肩部、頸部以及肢體功能均獲得明顯好轉,患者疼痛癥狀獲得顯著緩解;有效:患者肩部、頸部以及肢體功能均獲得好轉,患者疼痛癥狀獲得緩解;無效:患者肩部、頸部以及肢體功能均無好轉,患者疼痛癥狀未獲得緩解;②比較兩組患者不同時間段頸椎疼痛評分,主要利用VAS(視覺模擬評分法)評分方法展開,0~10分,越高分值,對應越嚴重疼痛癥狀。
1.4 統計學方法

2.1 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比較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95.56%)高于常規組(75.56%)(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比較 [n(%)]
2.2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段頸椎疼痛評分比較
治療前,研究組頸椎疼痛評分同常規組比較,未呈現出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研究組頸椎疼痛評分低于常規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段頸椎疼痛評分比較(分,
臨床對頸椎病發病機制進行分析,主要包括內因以及外因兩方面。對于內因,主要體現為頸椎間盤退變;對于外因,主要體現為頸椎生物力學失衡。以頸椎疼痛作為主要癥狀[5]。對此治療期間,需要將患者肌肉痙攣緩解,將疼痛戒除,將頸部軟組織恢復[6]。具體治療期間,以針灸、推拿、牽引、理療、刺絡放血、拔火罐、功能鍛煉以及中藥內服等方法運用較為常見[7]。
近年來,針對頸椎病患者在治療期間,中醫療法獲得廣泛運用。針灸推拿+刺絡拔罐方法有效應用,可獲得明顯效果,能夠做到祛除淤滯、疏通經絡、拔毒瀉熱以及行氣活血,對于理想效果獲得可做出充分保證[8]。本次研究中,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頸椎疼痛評分優于常規組,亦可說明上述結論。
綜上所述,臨床針對頸椎病疼痛患者采用刺絡拔罐方法進行治療后,同普通拔火罐治療效果比較,可將患者治療效果顯著提升,將頸椎疼痛癥狀有效緩解,促進頸椎病疼痛患者預后水平顯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