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純娟
(新泰市翟鎮中心衛生院 山東 新泰 271204)
在心血管疾病中最為常見的一種即為冠心病,該病多發生在中年以及老年群體中,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其發病率也明顯上升,此病不僅病程較長且容易反復發作,對于早期冠心病患者的治療主要是通過藥物控制,不同的藥物其治病機制也有所區別,其治療效果也有所差異,因此對于此類患者而言選擇一種恰當的用藥方案尤為重要。有專家指出,對于冠心病患者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增加使用抗血小板藥物可以實現控制其病情發展、改善其心功能[1],基于此觀點,本次研究將86例冠心病患者納入研究并對其采取不同的用藥方案,目的即在于分析口服抗血小板藥物對此病患者的臨床應用效果以及用藥安全性。
1.1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共計納入研究對象86例,均為2019年3月到2020年3月期間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并以數字隨機法將其平均分成對照組(n=43)和研究組(n=43)兩組,對照組患者年齡范圍介于50歲到72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1.11±3.35)歲,其中男性患者占比51.16%(22/43),女性患者占比48.84%(21/43),患者病程介于2年到6年之間,平均病程為(4.04±1.15)年。研究組患者年齡范圍介于50歲到73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1.89±3.41)歲,其中男性患者占比55.87%(24/43),女性患者占比44.19%(19/43),患者病程介于2年到7年之間,平均病程為(4.35±1.09)年。將兩組患者年齡、性別以及病程等資料輸入統計學軟件后經計算可知其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本次研究已經征得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對研究內容知情、同意。納入標準:(1)所有患者經心電圖以及心彩超檢查,均符合臨床上對冠心病的診斷標準,且伴有心慌、氣短、心悸等癥。(2)患者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1)拒不配合治療者。(2)合并患有心力衰竭等嚴重心臟病變者。(3)合并患有嚴重臟器功能衰竭者。(4)對本次研究所涉及到的藥物過敏者。(5)患有精神類疾病者。
1.2研究方法
兩組患者均服用阿司匹林等常規藥物,對照組患者加服硫酸氫氯吡格雷片(生產廠家為深圳信立泰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批準文號為國藥準字H20000542,規格為25mg/片),用法用量為1次/d,2片/次,隨餐服用。研究組患者服用波立維(生產廠家為賽諾菲(杭州)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為國藥準字J20180029,規格為75mg/片),用法用量為3次/d,1片/次。兩組患者均連續用藥30d。
1.3 觀察指標
治療效果評價標準:患者臨床癥狀消失且經心電圖檢查發現其心電圖顯示正常者為顯效,臨床癥狀明顯緩解且經心電圖檢查發現心電圖有明顯改善者為有效,患者臨床臨床仍未改善且心電圖檢查與治療前無明顯變化甚至加重者為無效。治療有效率為顯效例數與有效例數之和/43×100%。記錄并比較治療前后兩組患者心功能指標,主要記錄其左心室射血分數(LVEF)、每搏輸出量(SV)、心率(HR)以及B型鈉尿肽(BNP),記錄并比較治療期間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本次研究主要記錄惡心/嘔吐和便秘的發生情況。
1.4統計學方法

2.1 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對比。
研究組患者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對比(n/%)
2.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心功能指標對比。
治療前兩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數(LVEF)、每搏輸出量(SV)、心率(HR)以及B型鈉尿肽(BNP)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研究組LVER、SV、BNP檢測結果明顯高于對照組,HR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心功能指標對比
2.3 治療期間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
治療期間研究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治療期間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n/%)
3.1 我國冠心病現狀。
目前,隨著我國老齡人口數量不斷增長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國的心血管病變發生率也在呈顯著上升的發展趨勢,這其中又以冠心病患者居多,據2011年世衛組織的相關數據統計顯示,在我國每年致死患者原因調查中因冠心病而死亡的人數位居世界第二[2],對于冠心病的及早診斷并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是目前臨床上的關注重點。在治療方案的設計上,抗血小板治療是其治療的關鍵點。
3.2 目前臨床上對于冠心病的發病機制的認知。
對于冠心病的致病機制,臨床上有幾種學說,一種為血栓的形成與血小板的聚集,該理論最早在1852年被首次提出,認為局部血管凝血機制異常亢進可促使血栓的形成,大量增生的血管細胞在冠狀動脈壁上聚集并將血栓逐層覆蓋最終形成冠狀動脈粥樣斑塊[3],而血小板聚集時會大量釋放前列腺環過氧化物以及多肽、激素和血栓素等物質,這此物質都會促進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第二種學說即為脂肪浸潤學說,是指血液中脂類物質向動脈壁發生浸潤,使得平滑肌細胞不斷增生,血液中的膽固醇和甘油三酯等物質會與動脈壁的多糖類物質相結合,其結合的產物沉淀會促進纖維組織增殖而形成動脈粥樣化斑塊。第三種學說即為高尿酸血癥學說,通過近幾年對尿酸的研究后部分專家學者認為高尿酸與冠心病的發生具有十分密切的關聯,高尿酸導致冠心病的致病機制大概與以下幾點相關:(1)尿酸會促使低密度脂蛋白發生氧化反應,而低密度脂蛋白參與了冠心病的發生以及發展過程[4]。(2)尿酸過高可以促進機體的炎癥反應。(3)尿酸過高時可以導致血管內皮功能出現紊亂,能夠引發血管平滑肌出現氧化應激反應在,還能夠使血管的內皮細胞出現異常增生的情況。另外,還有部分專家學者認為冠心病的發生與機體內激素水平,比如雌激素、瘦素等有一定關系,與胰島素抵抗以及患者自身心理狀態等因素都有一定的關系[5]。
3.3 抗血小板治療的優、缺點
臨床上最常見的冠心病類型之一即為急性冠脈綜合征(ACS),此病包括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以及不穩定型心絞痛(UA),而血小板激活以及大量聚集在ACS的發病過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對于冠心病患者來講,采取抗血小板治療是防治ACS的重要治療理念,此治療理念不僅適用于急性發作期的ACS,對于此類患者的長期管理亦適用[6]。目前,臨床上對于冠心病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療通常采取雙聯療法,本次研究中對研究組患者即在使用阿司匹林的同時增加使用了波立維,從研究結果我們也可以見到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治療效果。這是因為抗血小板藥物能夠實現降低血液黏稠度、減少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同時抑制了凝血酶的形成和釋放,最終實現預防血栓形形、提高治療效果的目的。但是使用抗血小板藥物時也會存在一定的風險,即會增加患者發生消化道出血等出血事件的風險,有相關統計稱ACS患者在入院前30d內發生出血事件的幾率可高達3%到8.3%[7],而此類患者一旦出現出血的情況時其預后效果則往往不夠理想,患者病死的風險也會相應的增加。
3.4 總結
綜上可見對于冠心病患者而言,在應用抗血小板藥物治療時應充份考慮到患者的綜合情況,對其存在的風險因素進行評估,權衡利弊,在用藥方案的擬定上在考慮其缺血風險的同時也要考慮其出血的風險,以缺血、出血雙獲益為目標。具體可參照2011年頒布的ESC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脈綜合征指南以及2010年頒布的ESC心肌血運重建指南、2009年出臺的出血風險評估工具CRU-SADE[8]等評估系統對患者的情況進行評估后再選擇用藥,以期最大程度提高此類藥物的用藥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