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霖
(北大醫療淄博醫院/腫瘤科 山東 淄博 255069)
肝癌是臨床多發性病癥之一,消化道病癥、疼痛等均是肝癌的主要表現,若病癥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而日益嚴重極易引發腫瘤轉移的發生,并且肝功能降低或發生肝硬化等,不僅會給病人的心理健康帶來嚴重的影響,并且會對生命具有較大的威脅性[1]。到目前為止,國內的醫療技術得到了大幅度的進步,經導管肝動脈治療方式在不斷優化的基礎上得到臨床的普遍使用,此種治療方式可以將瘤體殺滅,在降低病人病癥所造成疼痛感的同時,使病人的存活時間得到延長[2]。本次研究主要對原發性肝癌病人應用經導管動脈化療栓塞術治療,對其治療成果進行詳細的分析,具體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的時間段為: 2020年7月到2021年8月,研究對象為:此期間來我院進行診治的80名原發性肝癌病人。將80名病人平均分組,即病例組、常規組,組內人數為40人。病例組人員基本資料為:男25名,女15名,病人年齡為45- 79歲,均齡(59.28±5.45)歲,病程為3-10年,平均病程為(4.31±1.22)年。常規組人員基本資料為:男21名,女19名,年齡區間41-80歲,均齡為(60.12±4.98)歲,病程2-9年,平均病程為(3.45±0.98)年,將兩組病人資料進行統計對比,無顯著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次實驗研究的納入標準:①經相關檢查并被專業醫師確診為原發性肝癌。②未實行切除治療。③經專家預計生育生命時長超過3個月。此次研究的排除標準為:①其他臟器管具有損傷或障礙。②具有遺傳病癥。③患有其他腫瘤疾病。④在規定時間內參加過其他的醫學研究。
1.2方法
治療前,兩組患者均已遵醫囑做了詳細檢查。(1)常規組應用傳統的射頻消融術進行治療,具體步驟如下:首先采用靜脈麻醉,隨后利用相關儀器探測腫瘤的詳細情況,包括大小、數量和準確位置,并標出穿刺部位。然后,穿刺電極針在超聲的指導下穿刺腫瘤底部。在進行穿刺環節時不可使肝內血管和膽管受到損傷。使射頻治療儀功率保持在80-100W,對每個病灶進行10-15分鐘的治療,在實施治療階段對溫度進行調整,使其保持在90-100℃為宜。根據腫瘤的具體情況采取多點位疊加的治療方式,保證消融大于腫瘤直徑,促使腫瘤細胞得到有效消除。在進行退針的過程中,予以適度的加熱防止在退針階段發生針道種植以及異常出現等狀況。(2)病例組在保留常規組治療方式的前提下融合肝動脈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檢查,采用Seldinger技術對股動脈進行穿刺插管治療,對腫瘤血供類別、數量和形態等進行詳細的了解,對靜脈瘺和門靜脈狀態進行嚴密的觀察,在插管完成后對供血動脈輸入60mg以及0.1g氟尿嘧啶,栓塞劑配置內容包含碘化油(10-20)ml, 阿霉素混合液(40-60)mg,在做好以上內容后進行肝動脈數字減影血管造影,對腫瘤血管栓塞現狀進行確定,結合檢驗獲取的結果,從而決定是否采取栓塞治療。
1.3觀察指標
將兩組治療效果對比項有:(1)腹腔和肝內轉移狀況、遠處轉移狀況、一年內存活率。(2)經過治療后每位病人出血情況、消化道反應、腹腔積液情況、體溫升高情況進行統計和整理。(3)采用發光儀器以及應用的輔助試劑對手術進行之間和術后15天甲胎蛋白水平進行檢驗,并將獲取的數據進行對比,將手術實施之前和之后的腫瘤直徑進行比較。
1.4統計分析

2.1將兩組病人治療成果進行對比 將腹腔轉移和肝內轉移、一年內存活占比進行對比,結果病例組取得了較高的治療成果,對比差異性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遠處轉移占比對比,無顯著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下表1.

表1 兩組治療成果對比表[n(%)]
2.2兩組并發癥狀況對比 將兩組病人并發癥比例進行對比,差異性顯著不明顯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下表2.

表2 兩組并發癥狀況對比表[n(%)]
2.3 將兩組手術治療前后甲胎蛋白水平和腫瘤直降進行對比 兩組病人在沒有進行手術治療時,甲胎蛋白水平和腫瘤直徑信息對比無顯著差異無統計意義(P>0.05)。對兩組并進行手術治療后,將獲取的甲胎蛋白水平和腫瘤直徑信息進行對比,具有顯著的差異性,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下表3。

表3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甲胎蛋白下降及腫瘤直徑比較表
在日常生活中惡性腫瘤的發生對我們的生活起到了巨大的影響,而在惡性腫瘤中肝癌的發生幾率在不斷的升高,并且肝癌已經被世界列為十大腫瘤的一種,此種惡性腫瘤在我國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并且在國際上此種疾病的發病率位列前三,在城市中其發病率同肺癌相近,在鄉鎮其發病率同胃癌相近[3-5]。有關研究數據顯示,在我國肝癌每年的死亡人數進十萬人次,在國際肝癌死亡占比高達45%以上[6-7]。在當下肝癌病癥逐漸得到國內醫學界的高度重視,并且對該病癥的有效的治療方法進行諸多的研究分析,經導管肝動脈化療栓塞術治療方式獲得了國內外學者的普遍認可[8]。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經導管肝動脈化療栓塞術由日本臨床教授首次發表了診治原發性肝癌文章,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期,他們便對120名患有肝癌的病人實施了經導管肝動脈化療栓塞術 治療,在該次實驗中,有90%以上的原發性肝癌病人的甲胎蛋白水平出現了明顯性的降低,并且在三年內的存活率達到了44%,其治療效果遠勝早期的肝切除術治療,通過幾十年的不斷發展和改進,在當下肝癌病癥治療中經導管肝動脈化療栓塞術逐漸被廣泛應用,此種治療方式在我國臨床肝癌治療中具有重要的位置,可是經導管肝動脈化療栓塞術在技術細節和病例選取層面上存在諸多質疑,迄今為止還不能將標準化實現[9]。在當下肝癌病癥逐漸得到國內醫學界的高度重視,并且對該病癥的有效的治療方法進行諸多的研究分析,經導管肝動脈化療栓塞術治療方式得到國內外學者的高度認可。
在以往的肝癌病癥治療中手術切除術是常用的治療方式,此種治療方式有利于病人壽命的延遲,可是大多數肝癌病人通常會有肝功能不全、肝硬化等并發癥出現,導致腫瘤在早期發生轉移和擴散的幾率性較大,這會給手術切除治療方式造成不利的影響,并且會促使手術治療后發生反復發作的現象。而射頻消融術治療方式在肝癌治療中具有一定的優勢,比如侵襲性偏低、操作簡便等,尤其在腫瘤直徑小于3cm的治療中具有突出的治療效果。經導管肝動脈化療栓塞術可以有效的引導病癥部位減小和壞死,對病人的生活質量進行良好的調節,可是此種方式的不足之處體現為其具有局限性,不能達到使腫徹底消除的效果,加之肝動脈具有諸多的變異性,在病人進行治療后極易引發側支循環的產生,并且對病人進行經導管肝動脈化療栓塞術多次治療,會對病人肝功能造成嚴重的損傷。
在本次實驗研究過程中,將兩組病人的腹腔和肝內轉移率、一年內存活率進行對比,病例組治療效果同預期相近,獲取的信息對比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 0.05)。將獲取的遠處轉移率和并發癥信息進行比較,信息間對比差異性不明顯無統計意義(P>0.05)。將兩組手術治療前后甲胎蛋白水平和腫瘤直徑實施了對比,治療前信息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信息對比,病例組治療效果同預期相近,獲取的信息對比具備顯著的差異性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對原發性肝癌病癥實施經導管 肝動脈化療栓塞術治療可以有效的調節腫瘤周邊血管阻塞狀態,給腫瘤動脈供血起到良好的阻斷效果,對肝癌細胞的蔓延以及惡化起到制約性,進而增加病人的存活時間,因此其具有廣泛應用和推廣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