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 娟 任志兵 時藝軒
(招遠市中醫醫院/腫瘤科 山東 招遠 265400)
近幾年,由于空氣污染增加,以及現代人生活模式的改變,肺癌的發病率有明顯的提升,并且已經成為現代人生命健康的重要威脅。手術治療聯合化療治療是肺癌患者的主要治療方式,受癌癥、化療藥物等因素影響,患者往往承受較大的痛苦,且自身免疫功能下降明顯,生活質量也會有明顯下降[1]。對此,在術后化療階段給予患者一定的輔助藥物治療,改善患者免疫系統功能,具有重要的意義[2]。附子理中湯記錄于我國中醫典籍《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以附子、人參、白術、干姜等為主要藥材,針對脾寒胃虛、腹痛吐利有良好療效。本文即擇選80例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于我院接受治療的肺癌術后化療患者為研究對象,就附子理中湯的免疫功能改善效果,進行了分組對比研究,具體內容如下:
1.1 一般資料
擇取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我院收治的80例肺癌術后化療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系統錄入患者住院時間順序,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兩組,每組患者各40例。對照組中男女比例23:17,年齡最小值37,最大值71,均值(56.39±11.72)歲,病程最短2個月,最長6個月,均值(3.2±1.7)個月。疾病類型,腺癌10例,鱗癌27例,小細胞癌3例;研究組中男女比例21:19,年齡最小值38,最大值70,均值(55.98±11.84)歲,病程最短1個月,最長5.5個月,均值(3.3±1.6)個月。疾病類型,腺癌11例,鱗癌25例,小細胞癌4例。兩組年齡、性別比例、病程、疾病類型等基線資料的組間對比結果,差異全部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①80例患者均為肺癌手術后化療患者,肺癌診斷符合惡性腫瘤診斷標準:②接受根治性手術后無并發癥,符合化療治療要求;③患者預計生存期超過4個月;④患者體力狀況較好,卡勞夫斯基評分不低于40分;⑤患者與家屬知情,并簽署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排除妊娠期或哺乳期患者;②排除合并嚴重心血管、肝腎等系統原發疾病患者;③排除精神障礙患者;④排除藥物治療前行抗腫瘤治療的患者;⑤排除術后有并發癥的患者。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接受術后化療,化療開始時間視患者實際情況決定,一般為術后3~4周。化療采用紫杉醇聯合順鉑治療方案,每3周進行重復,連續治療4個周期。紫杉醇注射液,國藥準字:H20067345,江蘇紅豆杉藥業有限公司,規格5.0ml:30.0mg。注射用順鉑(凍干型),國藥準字:H20023461,齊魯制藥有限公司生產,規格20.0mg/支,共5支。對照組僅接受化療治療,以及配套的止吐治療等。
研究組在化療基礎上行附子理中湯治療。附子理中湯方劑包括,炮附子10.0g、白術10.0g、人參10.0g、炮姜10.0g、炙甘草6.0g,每日一劑,用水煎服,早晚各一次,自化療開始每日服用,直至化療周期結束。
1.3 觀察指標
分別在化療前后,對患者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功能指標進行檢測,并實施對比。細胞免疫觀察指標,以外周血的CD3、CD4、CD8百分比以及CD4/CD8比值為主要參考。體液免疫則以血清IgA、IgM和IgG為主要參考。
1.4 統計學方法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免疫球蛋白變化情況對比結果,兩組見表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免疫球蛋白變化情況對比表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T淋巴細胞亞群變化情況對比結果,見表2,統計學有差異(P<0.05)。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T淋巴細胞亞群變化情況對比表
肺癌是一種起源于肺部支氣管粘膜,或腺體的惡性腫瘤,患者多有胸痛、咳嗽、痰中帶血等癥狀,及早發現和治療一般預后良好,晚期則預后普遍較差[3]。肺癌是臨床最為常見的一類肺部原發性惡性腫瘤,根據組織病理學差異可分為兩類,即小細胞癌和非小細胞癌。近幾年,肺癌在全球范圍內的發病率均有明顯提升,患者死亡率也有大幅度提升,肺癌已經成為現代人健康、生命的重要威脅。相關統計數據顯示,在男性腫瘤患者中,肺癌是發病率和死亡率均處在第一位的惡性腫瘤,在女性腫瘤患者中,肺癌的發病率處于第三位,死亡率則處于第二位[4]。我國相關數據顯示,肺癌在男性腫瘤患者中的發病率處于第一位,在女性腫瘤患者中發病率處于第二位,死亡率則不分男性女性均處于第一位。肺癌的病因至今尚未有明確定論,但可以確定吸煙、空氣污染、職業暴露、飲食、電離輻射、遺傳等因素與肺癌的發生密切相關[5]。吸煙是導致肺癌的重要原因,與不吸煙者對比,吸煙會大幅度提高肺癌風險,二者可相差20倍以上,同時吸煙者的患病后的死亡率也明顯高于不吸煙者。空氣污染主要是指燃料燃燒和室內烹飪產生的氣體污染,以汽車尾氣、工業廢氣為代表,是肺癌的重要危險因素。
肺癌的癥狀在不同階段具有不同表現,并且腫瘤的類型、大小、發生部位、以及患者有無并發癥等,均會影響肺癌癥狀的表現,一般來說肺癌的主要癥狀有咳嗽、胸痛、發熱、痰中帶血等幾類[6]。咳嗽是肺癌早期的常見癥狀,以陣發性刺激性干咳為主,無痰或少痰。少數患者在早期就會有痰中帶血的癥狀,此時需引起患者警惕和注意。咳中帶血在肺癌中期和晚期較為多見,是具有提示意義的典型癥狀,如患者為中央型肺癌,此癥狀會更為明顯,約25.0%~40.0%的肺癌患者以痰中帶血為首發癥狀[7]。痰中帶血可持續發生,也可能間歇性發生,以少量咳血為主,少數患者有大咳血癥狀。患者確診肺癌后,如處于早期,且得到及時、有效地治療,一般預后較為良好,相反則預后較差。鑒于肺癌的特殊性,治療一般以手術治療和化療治療聯合應用為主。化療是腫瘤治療的重要手段,在多種腫瘤的治療中有著廣泛應用,但從實際應用效果來看,其具有選擇性差、不良反應大等缺點,因此使用限制較多[8]。受腫瘤、手術、化療等因素影響,患者在術后化療階段自身免疫功能會有明顯的減退,并可能由此產生一系列的不良反應,影響治療效果,降低患者生活質量。隨著醫療事業不斷發展,中醫藥在腫瘤治療中的應用逐漸得到了廣大醫務人員和患者的重視,應用中醫藥提高患者免疫力,減輕化療的毒副作用,提高整體療效,改善患者預后,已經成為肺癌治療的一個新趨勢。與化療藥物相比,中藥的成分更加自然,毒副作用更小,可通過改善患者臟器功能,達到減輕化療毒副作用,提高患者免疫力的目的[9]。附子理中湯記載于我國中醫典籍《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方劑取附子、人參、白術等藥物,具有祛寒邪、溫中、止咳的作用。現代藥理研究指出,附子理中湯的有效成分包含多糖類、苷類、堿類、蛋白質等多種物質,對人體有促進細胞因子分泌作用,可增加免疫器官重量,最終達到對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的促進增強作用。在化療基礎上行附子理中湯得到的增效減毒作用,其機制尚未明確,但猜測主要是兩點原因:第一,附子理中湯中多種藥物對人體有補益作用,中醫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免疫力低下與人體自身機能運營不暢有關,而附子、人參、白術等藥物,具有補虛回陽、溫中散寒的功效,可通過調節患者消化道等系統功能,達到減毒增效的目的;第二,附子理中湯含有多種有效成分,其對于多種細胞因子分泌有促進作用,由此可增強患者免疫功能,達到增效減毒的效果。
本組研究中,研究組全部在化療基礎上行附子理中湯治療,效果顯著,患者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均有良好改善。細胞免疫是機體對細胞惡化轉化進行檢測的重要環節,成熟T細胞對于癌細胞有直接的殺傷作用,如T細胞減少,則機體會降低會腫瘤的抵抗。本組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治療后,CD8水平降低,CD4/CD8比值升高,證明研究組在使用附子理中湯后自身細胞免疫得到增強。體液免疫方面,B淋巴細胞產生的抗體同樣具有一定的靶細胞識別和殺傷作用。本組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使用附子理中湯后,IgM和IgG顯著升高,且增長幅度高于對照組,差異統計學有意義,P<0.05。說明附子理中湯對B淋巴細胞分泌IgM和IgG有促進作用。IgA的水平無明顯變化,證明附子理中湯對其對應的B細胞亞群無明顯效果。
附子理中湯作為天然中藥湯劑,具有溫補脾腎、補氣益脾、祛寒邪的功效,用于肺癌術后化療患者,可通過增強患者自身臟器功能、促進細胞因子分泌等,增強患者免疫,達到減毒增效的作用,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