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婉婉 范長民 孫配龍 張 斌
(吉林金域醫學檢驗所有限公司 吉林 長春 130000)
真菌性鼻竇炎是臨床常見的一種特異性感染性疾病,因其不但感染鼻竇,也侵犯鼻腔,所以學者們提議改名為真菌性鼻-鼻竇炎(fungal rhinosinusitis,FRS)。根據組織學發現,依據真菌是否侵及黏膜,大致可其分為侵襲性及非侵襲性兩大類[1, 2]。以往真菌性鼻竇炎被人們認為極為少見的一種疾病,但是隨著臨床用藥的廣泛性使用,抗生素、糖皮質激素等被大量使用在治療各種疾病中,使機體的對各種病菌的免疫能力不斷降低,真菌性鼻竇炎也不斷增多。其患病癥狀在臨床上沒有特殊的特異性癥狀,患者個體表現的癥狀也輕重不一,初期癥狀表現與化膿性鼻竇炎癥狀相類似甚至相同,臨床醫師診斷時很容易被誤導,耽誤患者的盡早治療[3]。組織病理學是將活檢組織或者手術標本制作成切片在顯微鏡下觀察組織細胞形態變化,從而診斷疾病的一種手段,本文介紹一個非侵襲性真菌性鼻-鼻竇炎的病例,從組織病理學角度進行分析討論。
1.1資料 一名48歲女性醫院門診就診,單側鼻阻塞,頭疼,流膿涕,行鼻內鏡鼻竇開放術手術治療,取出病灶送檢病理。
1.2試劑 蘇木素-伊紅染色(Hernatoxylin and Eosin Stain,HE)試劑,高碘酸雪夫(PAS)染色液(珠海貝索生物有限公司),六胺銀(Gomori)染色液(珠海貝索生物有限公司)
1.3方法 組織常規取材、10%中性緩沖甲醛溶液固定、常規脫水、透明、石蠟包埋,4μm厚連續切片,70℃烤臺烤片30min。行HE染色、PAS染色及六胺銀染色。PAS染色中真菌呈紫紅色,背景由Mayer蘇木素對比染色,細胞核呈淡藍色;六胺銀染色中真菌菌絲及孢子呈黑褐色,背景伊紅染色呈紅色。具體染色步驟如下:
1.3.1HE染色[4]
(1)將已入蒸餾水后的切片置入蘇木精水溶液中染色數分鐘。
(2)酸水及氨水中進行分色,各進行數秒鐘。
(3)流水沖洗一個小時候入蒸餾水數分鐘。
(4)入70%和90%酒精中脫水各進行10分鐘
(5)入酒精伊紅染色液染色2-3分鐘。
(6)染色后切片經使用純酒精進行脫水,再經二甲苯使切片透明。
(7)將已透明的切片滴上加拿大樹膠,蓋上蓋玻片封固,略干,貼簽,即可使用。
1.3.2六胺銀染色[5](1)切片經二甲苯5min*2、無水乙醇5min*2、95%乙醇5min*2、85%乙醇5min、70%乙醇5min完成脫蠟。脫蠟后自來水沖洗5min。
(2)加入1%過碘酸水溶液中作用10min。自來水沖洗。后使用蒸餾水沖洗二次,每次3min。
(3)六胺銀液預熱至65℃,切片放入其中浸染75min,蒸餾水沖洗二次,每次3min。
(4)用0.1%氯化金調色處理5min,蒸餾水沖洗二次,每次3min。
(5)用5%硫代硫酸鈉處理5min,蒸餾水沖洗二次,每次3min。
(6)用0.5%亮綠復然細胞質。
(7)切片再經70%乙醇、80%乙醇、90%乙醇各1min;經95%乙醇1min,換液重復一次;無水乙醇2min,換液重復一次快速脫水,后用二甲苯透明5min,換液重復一次。
(8)蓋上蓋玻片,滴入適量中性樹膠,封片。
1.3.3PAS染色[6]
(1)石蠟切片脫蠟放置自來水、蒸餾水中沖洗,70%酒精沖洗,每次3min。
(2)進入高碘酸酒精溶液10min,溶液溫度控制在17-20℃為宜。
(3)70%酒精沖洗后,入還原液1min,溶液溫度控制在17-20℃為宜。
(4)70%酒精再次沖洗后,入無色鹽基性品紅溶液60-90min,室內溫度較低時,放入37℃恒溫箱中進行。
(5)流水沖洗10min,用Mayer蘇木素復染液復染細胞核3-5min,再用1%鹽酸酒精進行分化。
(6)流水再次沖洗,脫水,透明,封固。
2.1 HE染色 HE染色真菌菌絲及孢子不著色,能看到菌絲輪廓,黏膜未見菌絲侵犯(圖1)。

圖1 HE染色結果(左200X,右400X)
2.2 PAS染色 結果顯示PAS陽性,見真菌菌絲團塊,大量菌絲纏繞(圖2)。

圖2 PAS結果(左200X,右400X)
2.3 Gomori染色 結果顯示真菌菌絲及孢子呈陽性,其中能看到大量真菌團塊(圖3)。

隨著我國醫療資源的不斷發展壯大,臨床用藥也越來越豐富多樣,對于各種疾病的治療,大量的藥物逐漸被投放在臨床治療應用中,這其中包括抗生素、糖皮質激素具體強大殺菌消炎效果的藥物,這些藥物的使用也增加了一部分人體的對不同菌屬的出現耐藥情況,隨著我國經濟騰飛,我國國人整體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生活工作節奏也逐漸加快,人們的生活豐富多彩,生活不規律、工作壓力大也屢屢發生在身邊,導致多數人都處于亞健康狀態,身體免疫能力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抵抗細菌、真菌、病毒的侵害的能力下降。人們機體免疫功能及機體代謝能力的差異化,各類菌屬的應變能力、侵襲能力不斷增強,也會出現不同病理變化,導致不同的臨床結果[7]。
真菌廣泛存在于自然界中,而對機體有致病的真菌便有300多個種類,臨床上真菌類病變多發,也引起了臨床醫師對真菌疾病的廣泛關注。鼻炎是耳鼻喉科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因鼻腔黏膜受到炎癥因子長期刺激而導致,當機體為即使治療致使病情反復發作,便會繼續發展成鼻竇炎,其發生與細菌病毒等感染、鼻腔鼻竇等組織發生病變、周圍的組織感染等均有關。真菌性鼻-鼻竇炎根據真菌侵犯范圍及組織受損程度不同分為非侵襲性真菌性鼻-鼻竇炎(Noninvasive fungal rhinosinusitis,NIFS)和侵襲性真菌性鼻-鼻竇炎(Invasive fungal rhinosinusitis,IFS),其中以NIFS多見[8-9]。非侵襲性真菌性鼻-鼻竇炎包括侵襲性包括真菌球型鼻-鼻竇炎(fungus ball,FB)、變應性真菌性鼻-鼻竇炎(allergic fungal rhinosinusitis,AFRS)[10],FB常見于中老年女性,多表現為單側鼻塞、涕有異味、膿涕,還可伴有頭痛等癥狀,具有較為典型的CT表現,以骨質增生、破壞并存為主,真菌感染以曲霉菌屬多于其他菌屬[11],真菌球的主要治療手段是鼻內鏡手術和清創術,能完整清除病灶的同時,清除阻塞因素,重建正常解剖結構,保護竇腔粘膜,恢復正常生理功能[12],一般不予抗真菌藥物治療,預后良好,不易復發[2],若出現復發現象,可給予上頜竇沖洗即能有效控制病情。AFRS多見于青年及有特應性體質的人,常伴有支氣管哮喘、鼻息肉,其臨床癥狀與FB相似[10]。真菌性鼻-鼻竇炎多數是在機體長期使用糖皮質激素、抗生素、免疫抑制劑或接受放射治療等情況下發生,也可在一些慢些消耗性疾病導致機體抵抗力下降時發生[13]。
臨床對真菌的快速診斷方法有很多,包括常規蘇木精-伊紅(HE)染色、六胺銀染色法和過碘酸雪夫染色(PAS)法等,本實驗采用三種檢測方法共同檢測,從研究結果來看,HE染色著色較淺甚至部分未著色,菌體較小時難以辨認,真菌菌絲及孢子不著色,能看到菌絲輪廓,黏膜未見菌絲侵犯。而六胺銀染色法和PAS法均對真菌有良好的顯色效果,而六胺銀染色比PAS染色的效果更敏感,對各種霉菌均著色,使菌絲和孢子呈明顯的黑褐色,顏色形態對比清晰,在鏡下極易辨認,也有利于長久保存[14]。六胺銀染色真菌的原理是將真菌內的多糖化合物進行氧化后暴露醛基,醛基將六胺銀液中銀還原,變成黑色的金屬銀,使真菌著色,菌絲和孢子成明顯黑褐色。
本病例組織病理學檢查結果顯示送檢組織內見大量真菌團塊,真菌細胞未侵犯黏膜,結合病史及臨床癥狀符合真菌球型鼻-鼻竇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