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鵬
(重慶市酉陽縣人民醫院 重慶 409800)
因椎間盤變形或者髓核突出等病變,導致出現腰椎間盤突出。由于疼痛的長時間存在,加上患者的腰部活動受限,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患者的正常工作與生活[1]。對于接受保守治療無效的患者而言,采取手術治療是有效的途徑[2]。目前臨床上針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采用經皮椎間孔鏡下髓核摘除術能夠獲得有效的滿意的效果。這是因為這種治療方式不僅對患者的椎旁肌肉損傷小,且整個手術過程中出血少,基本上不會影響到患者原有的脊柱穩定性,能夠獲得非常滿意的治療效果[3]。為進一步探探究這種手術方式對于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療效,本文選取本院在2019年6月到2020年6月期間收治的其中98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為對象,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將本院于2019年6月到2020年6月收治的患者當中自愿參與本次臨床研究的98例患者按照數字隨機法分為各49例的對照組與觀察組作為本次臨床試驗研究的觀察和分析對象;在對照組的49例患者中,男29例,女20例,年齡在42-71歲之間,平均年齡(59.82±2.03)歲;在觀察組的49例患者中,男30例,女19例,年齡在45-78歲,平均年齡為(60.02±1.99)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和年齡方面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效果可進行比較。
準入標準:結合患者臨床癥狀、影像學檢查結果確診符合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診斷標準;性別不限,年齡大于18歲;生命體征穩定;可耐受手術;既往未接受過脊柱相關手術治療者。
排除標準:妊娠期女性,生理期女性;合并嚴重骨質疏松或者強直性脊柱炎等腰椎疾病者;合并嚴重心臟性疾病無法接受手術治療者;生命體征極不穩定;中途轉運或者死亡者。
1.2方法
1.2.1對照組
對進入到對照組的49例研究對象接受椎板開窗髓核摘除術治療,患者調整好患者體位后完成麻醉,在患者的椎間盤平面突出部位做5厘米手術切口,將皮膚和肌肉組織剝離之后暴露出椎板,將椎板上下緣和黃韌帶切除少許,將神經根及硬脊膜暴露出來,牽拉神經根及硬脊膜支內側并切開纖維環,摘除突出的髓核,放置引流管完善術后。
1.2.2觀察組
49例研究對象接受經皮椎間孔鏡下髓核摘除術治療,使用我院脊柱內鏡系統,使用18號針穿刺至關節突上部,對關節突進行浸潤麻醉處理,在患者病變部位作0.8厘米手術切口,充分擴張周圍軟組織后于內鏡輔助下接近患者的椎體中線處,并將椎間孔鉆至合適大小,連接好孔鏡設備之后利用孔鏡輔助,將突出的髓核摘除,并松解神經根,消融殘余的髓核組織。
1.3觀察指標與療效判定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采用Mac Nab標準進行評估,優的評定標準為患者經過治療后疼痛消失,肌力正常,直腿抬高增加超過75%;良的評定標準為患者完成手術后腰腿仍然有疼痛感,但是仍可正常工作生活,肌力4級,直腿抬高增加40%-75%;可的評定標準為患者疼痛有減輕,但需服用止疼藥,肌力3級,直腿抬高增加20%-40%;差的評定標準為患者接受完手術后疼痛沒有改善,需要服用止痛藥。優良率的計算方式為優率+良率。
兩組腰椎功能變化情況比較,采用腰椎Oswestry功能指數進行腰椎功能評定。腰椎Oswestry功能指數是一種國外骨科雜志用于評價腰痛功能障礙的量表,共10個問題,包括疼痛強度、生活自理、步行、坐位、性生活、社會生活等10個方面,每個問題6個選項,最高分5分,最低0分,分數越高代表功能障礙越嚴重,漢化后重復測試信度達0.95。
兩組術前、術后3個月、6個月疼痛情況比較,使用數字評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進行疼痛的評估,0分表示無痛,10分表示劇痛。
兩組術后并發癥(椎間盤再突出、腦脊液漏、肢體麻木、硬脊膜損傷)發生率比較。
1.4統計學分析
采用 SPSS 19.0統計學軟件對本文當中相關信息資料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標準差(x±s)用 t值進行檢驗,計數資料百分比采用卡方值進行檢驗,以P<0.05為兩組對比差異值有統計學意義。
2.1臨床療效
觀察組的優良率為91.84%,比對照組75.51%的優良率高,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觀察組和對照組的臨床療效如表1所示。

表1 觀察組和對照組的臨床療效n(%)
2.2兩組ODI比較
經過治療后兩組ODI指數均要低于治療前,但觀察組ODI指數更低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具體見表2。

表2 兩組ODI比較
2.3組間NRS評分比較
對照組治療前NRS評分與觀察組無明顯差異(P>0.05),而治療后3個月、6個月,對照組NRS評分高于觀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NRS評分比較
2.4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具體見表4。

表4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臨床有數據顯示我國擁有兩翼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且發病率高達15.2%。由于受到外力因素影響或者其他因素干擾,導致人體的椎間盤纖維環破裂,髓核組織突出,進一步影響到脊椎的神經根,導致患者出現腰腿痛、下肢麻木、行走不便等。由于腰椎間盤突出相關癥狀嚴重影響到患者的正常工作與生活,因此需要開展積極有效的治療。
目前臨床上針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治療包括藥物治療、手術治療。其中對于癥狀程度嚴重的患者而言,采取保守治療無法獲得滿意的效果。在這種情況下,患者需要考慮接受手術治療。
對于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治療,對于已經出現突出物巨大、脫垂、部分鈣化的患者,傳統的手術治療無法獲得滿意的效果,也存在一定的安全性問題。通過利用椎間孔鏡技術為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生活質量改善帶來了福音。椎間孔鏡技術在臨床中的適應性比較廣泛,但是對于較輕的腰椎間盤膨出和突出患者,采用射頻消融術,等離子消融術等進行治療,也能夠獲得滿意的療效,并不一定非要考慮采用創傷較大風險和難度都較高的椎間孔鏡技術。這一點提示并非所有患者都適合采用椎間孔鏡技術進行治療。目前臨床上主張對于比較大的單間隙的腰椎間盤突出,脫出、脫垂以及突出物部分鈣化患者,可以考慮接受椎間孔鏡技術。本次研究中,觀察組的優良率為91.84%,比對照組75.51%的優良率高,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對照組治療前NRS評分與觀察組無明顯差異(P>0.05),而治療后3個月、6個月,對照組NRS評分高于觀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椎板開窗髓核摘除術是既往臨床上應用的一種手術形式,其作為一種開放性手術,手術過程中需要切開較大的切口,不僅會對患者造成較大的創傷,另外手術過程中較大的傷口也增加患者發生感染,還可能會破壞患者的黃韌帶及椎板等結構,這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患者術后的恢復。觀察組患者通過接受經皮椎間孔鏡髓核摘除術進行治療,整個手術過程中不需要太大的切口,且手術主要以局部浸潤麻醉為主,不僅極大程度的避免了采用全麻帶來的不良并發癥。另外整個手術過程中患者的意識清楚,對于幫助工作人員更好地監測患者的神經功能了解手術進行情況有重要的意義。另外通過借助椎間孔鏡等先進手術儀器設備,能夠讓操作者在清晰的手術視野下進行操作,不僅能夠縮短手術的時間,還能夠保證操作的精準性和有效性,這種手術方式能夠幫助患者獲得更加滿意的治療效果,部分患者甚至能夠做到術后次日即可進行下地活動。通過利用椎間孔鏡髓核摘除術進行治療,不僅有效保護手術相關的肌肉組織,另外也能夠最大限度的保使脊柱自然解剖結構,對于維持患者原有的脊柱結構穩定性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通過利用孔鏡幫助操作者更加清晰的觀察椎間盤結構以及周圍組織,對幫助操作者正確摘除病變的髓核組織有重要意義。
從本次研究獲取得到的數據結果也可以發現,觀察組的臨床治療效果要明顯高于對照組,經過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ODI指數也要明顯低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也要明顯低于對照組,這與采用經皮椎間孔鏡髓核摘除術有著緊密的關聯。通過利用該手術方式能夠有效減少手術對椎旁肌肉組織神經根的不良影響,整個手術過程中患者意識清晰,能夠有效避免血管和神經損傷,也有利于患者術后疼痛降低和腰椎功能恢復。
在選擇手術入路方式方面,需要根據每一名患者突出的大小類型和腰椎的解剖特點,確定最合適的手術方式,其中YESS技術其目標位置是在椎間隙內,通過選擇性摘除椎間隙后部的病變髓核組織,從而有效緩解患者椎間隙內的壓力,再利用雙極射頻修復纖維環裂性并滅活長入纖維環內的竇椎神經進行治療,主要用于包容型和極外側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治療。而對于 Thessys技術,其目標位置在人體的椎管內,將工作通道和椎間孔鏡置入椎管內,在可視狀態下運用多種特殊器械解除神經根和硬膜囊的壓迫,達到有效的治療目的,這種方式在臨床上可用于多種類型椎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治療,包括骨性椎管狹窄,椎間孔狹窄等。其中為保證治療的有效性,做好上關節突的處理是其中的關鍵。需要密切注意環鉆的前端,在這位X線透視監視下,向內不能超越同側椎弓根內緣連線,有效避免影響到患者的神經根和硬膜囊。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椎間孔鏡術采用局部麻醉,不需要切開深部組織,創傷小、出血少、不損傷脊柱周圍肌肉、韌帶、骨性結構,最大程度保護脊柱穩定性,安全性高。術后迅速緩解疼痛,康復迅速,經濟負擔輕,是腰椎間盤突出癥手術患者的最佳選擇!
綜上所述,對于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采用經皮椎間孔鏡髓核摘除術能夠獲得滿意治療效果,對改善患者腰椎功能,降低術后并發癥有重要意義,值得臨床上推廣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