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者
(鄒城市人民醫院 山東 鄒城 273500)
消化內科疾病具有治療時間長、病程長與反復發作等特點,嚴重也可能會導致其他并發癥的發生,對患者的身體健康有著嚴重的影響[1]。在相關報道中顯示,消化內科疾病患者的發生、發展,與患者日常生活習慣、飲食結構有著直接的關系,很大一部分患者因為缺乏富疾病的認知,導致遵醫囑行為比較差,所以,除了針對性治療以外,還應該配合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糾正患者的不良認知習慣[2]。疾病的健康教育方式一直是臨床護理關注的重點內容,針對患者進行科學的健康教育,可以增加患者與家屬對疾病的認知,提高患者的遵醫囑行為,不斷提高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促使疾病能夠康復[3]?;诖耍疚闹谢仡櫺苑治鑫以?020年8月-2021年8月期間消化內科收治的60例患者,針對健康教育的應用效果展開進一步對比分析,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我院2020年8月-2021年8月期間消化內科收治的60例患者,依據護理方式的不同,將其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每組30例。其中研究組男15例,女15例,年齡35-74歲,平均年齡(54.58±3.79)歲,住院時間6-13天,平均(8.55±1.22)天;對照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36-75歲,平均年齡(54.05±3.68)歲,住院時間7-14天,平均(8.57±1.34)天。兩組一般資料對比(P>0.05)。
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經過臨床檢查,確診為消化系統疾?。换颊吣挲g在18歲以上;既往沒有參加過消化內科健康教育;患者及其家屬對本次研究簽署同意書;經過倫理委員會批準。
排除標準:伴有精神疾??;合并心臟病、肝、腎功能障礙等器質性疾病患者;濫用藥物患者;不配合治療患者。
1.2方法
對照組:對患者實施常規護理措施,患者入院主動介紹醫院的住院環境,并向其發放健康教育宣傳手冊,指導患者正確飲食,并進行適當的運動等。
研究組:在上述基礎上實施健康教育,具體為:(1)基礎健康教育:有很多患者都缺乏對疾病的認知,此種情況下,就會導致患者出現不同程度的問題,所以,在護理工作當中,應該及時向患者講解有關消化內科的相關常識,其中包括消化內科疾病的發生原因、發病機制、臨床癥狀以及治療方式等,并向患者講解在治療期間可能會出現的并發癥。在進行健康宣教的同時,應該結合患者得到文化水平、疾病癥狀與認知情況,進行針對性的健康教育,主要方式有視頻宣教、口頭宣教、健康知識講座等。(2)心理健康教育:消化內科患者疾病發生原因比較復雜,此種情況下,患者給予出現諸多的不良情緒,一旦患者出現負面情緒之后,護理人員應該給予高度的重視,并以親切的態度與患者進行交流,來掌握患者出現負面情緒的原因,并依據實際情況采取針對性的心理干預措施。同時,護理人員還有應該密切監測患者的心理變化,如果任何情緒波動,都應該進行疏導,促使患者保持樂觀的心態去接受治療。(3)飲食健康教育:消化內科患者的胃腸功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所以,護理人員應該做好患者飲食上的健康教育,引導患者選擇正確的飲食方案,并依據患者平時的食物喜好,制定相對應的飲食方案,增加高維生素、高蛋白食物的攝入,多進食新鮮的瓜果、蔬菜,多飲用溫開水,戒煙酒、濃咖啡、濃茶等,并做好患者的監督工作,及時糾正患者的不良習慣。
1.3觀察指標
(1)對比兩組遵醫囑行為:結合消化內科患者的特征制定遵醫囑行為調查表,包括用藥、治療、檢查、飲食、功能鍛煉等,對住院期間所有檢查項目全部依從為優秀,依從率達到80%,偶爾有不依從情況為良好,依從率在80%以下,經常出現不依從情況較為不合格??們灹悸?優秀+良好,總優良率越高,患者的遵醫囑行為越好。
(2)對比兩組心理狀態:采用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抑郁量表(HAMD)[、4],分數越高,負面情緒越明顯。
(3)對比兩組疾病認知程度:包括健康知識、飲食知識、運動知識、康復知識及自我護理知識五個方面,每項總分為20分,分數越高,認知程度越高。
(4)對比兩組生活質量:應用健康狀況調查簡表(SF-36)[5],分數越高,生活質量越好。
(5)對比兩組護理滿意度:采用我院自制滿意度調查表,分為非常滿意、滿意與不滿意,總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總滿意度越高,護理效果越好。
1.4數據分析
本研究數據采用SPSS21.0進行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用(n/%)表示、行x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行t檢驗。P<0.05表示具有統計學意義。
2.1對比兩組遵醫囑行為
經過健康教育后,研究組總優良率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遵醫囑行為(n/%;例)
2.2對比兩組心理狀態
經過健康教育后,兩組患者心理狀態評分有所降低,但研究組更低,P<0.05,見表2。

表2 對比兩組心理狀態(x±s;分)
2.3對比兩組疾病認知程度
經過健康教育后,研究組各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對比兩組疾病認知程度(x±s;分)
2.4對比兩組生活質量
研究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提高更明顯,并且評分與對照組相比更高,P<0.05,見表4。

表4 對比兩組生活質量(x±s;分)
2.5對比兩組護理滿意度
研究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5。

表5 對比兩組護理滿意度(n/%;例)
消化內科患者主要表現為嘔吐、腹瀉、腹痛等癥狀,做好消化內科患者的護理工作一直是臨床的重點內容。消化內科收治的患者近些年開始逐漸轉移,接收了越來越多的急性病癥患者,例如急性胰腺炎、消化道大出血等[6]。所以,在臨床護理期間,應該加強對患者的健康宣教,來提高患者對急性疾病的認知,并且做好自我急癥處理,為治療爭取更多的時間。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的期間,還應該加強醫護人員的自身專業能力,要求所有醫護人員必須嚴格遵守職業道德,做好進行健康教育的準備工作,不斷提高自身綜合素質[7]。
近些年,醫療護理措施已經逐漸向患者的心理、康復與治療等綜合護理模式上發展,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其中健康教育是護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項內容,并且在護理工作之中已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8]。消化內科患者發病原因比較多,其中工作壓力、生活習慣等因素是臨床上比較常見的原因,因此,有必要對患者實施健康教育,來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知,預防疾病的反復發作,提高其生活質量[9]。護理人員在對患者實施健康教育期間,應該重視健康好知識的宣教,向患者詳細介紹藥物的治療方式與臨床癥狀等, 指導患者積極的配合治療,并指導患者遵醫囑用藥的重要性。同時,加強飲食結構的調整,確保人體每天有充足的物質攝入,幫助患者養成規律的生活方式,避免并發癥的發生。此外,還應該教會患者自我護理方式,能夠應對突發情況,重視后期疾病的復查[10-11]。
本次研究顯示,研究組患者遵醫囑總優良率高于對照組;HAMA、HAMD評分均低于對照組;疾病認知評分高于對照組;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兩組數據對比(P<0.05)。提示健康教育的應用效果比較理想。通過對疾病深一步的講解,可以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知;通過心理健康教育,能夠讓患者積極地面對各種壓力,保持良好的心態去接受治療;通過飲食健康教育,可以幫助患者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并且適當鍛煉,調整飲食結構,可以輔助提高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將健康教育應用到消化內科患者的護理當中,效果更為顯著,可提高患者的遵醫囑行為,增加患者對疾病的認知,緩解患者負面情緒,提高其生活質量,促使護理滿意度提高。